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我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我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在百度百科里,他们给性生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性生活,是指为了满足自己性需要的固定或不固定的性接触和性交,但是不限于性交。

是夫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婚是性生活的开端。

1”对于这个定义,笔者认为是有其不妥之处的,特别地,对于“新婚是性生活的开端”这个观点,笔者并不十分赞同。

根据德国联邦健康教育中心发表的“2010青少年性报告”。

报告调查对象为3500名14岁至17岁青少年。

14岁女孩中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为7%,男孩为4%。

17岁女孩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从为66%,男孩则为65%。

2也就是说,未成年即已发生性行为的人数已超过了50%,这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的普遍状况。

未成年发生性关系,必定是为婚前性行为,这足以推翻百度的那个定义“新婚是性生活的开端”,“新婚”并不是“性生活”开始的必备项。

也许会有人质疑这个是国外的普遍现象而非中国,根据中国的国情而言“新婚是性生活的开端”是站得住脚的,那么笔者认为,他们眼中的仅仅是过去的那个旧中国。

在2006年的一个报道中显示,由浙江省疾控中心主任丛黎明主持,共对该省两所综合性大学1—4年级22712名大学生进行了取样调查,历时3年完成的调查中显示,平均13.1%的大学生已经发生过性行为,其中男生17.6%,女生8.6%。

他们开始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9.51岁。

在有过性经历的学生中,27.4%的学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性伴侣,男女平均性伴侣数为1.54个。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据仅仅是2006年的数据,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人民思维的不断开化,特别是处在潮流前沿的青少年思想的不断开化,这些数据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中。

近日,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直属杂志《小康》发布“中国人性健康感受”报告。

报告显示,与1994年相比,2012年国人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提高了30%,达到了71.4%3。

七成的比例之高,足以见得中国人思维已经逐步开放,对于“新婚是性生活的开端”的观念已经逐步淡化。

1引自“百度百科”:/view/20444.htm
2引自2010-09-03新华网报道,/Article.asp?ID=15210
3引自2012-04-09山西晚报(太原)
笔者是赞成婚前性行为的,对于保守、封建的中国而言,婚前性行为是绝对不被容许的,但对于现在这个开放、现代化的中国而言,笔者认为,婚前性行为应当得到众人的肯定与谅解。

这个在外国人眼里,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在中国受到大家的歧视,对于许多中国年轻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性行为,是人的本能,我们不该因为人性的本能而受到他人不公平的对待。

婚前性行为,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及益处的,毕竟两个人的相合性是体现在各方面的,而在结婚以前就应该了解彼此的一切,这样才能判断双方是否适合。

其中,性生活便是婚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中国人的性生活质量远不如美国人,因为他们在婚前试过了,找到了最适合自己一切的人,所以能生活的更好,中国人的含蓄与保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彼此的了解,使生活出现更多不必要的隔膜。

中国现在的离婚率正在不断攀升,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夫妻双方性生活不和谐导致夫妻不和,或者由此产生婚外情进而导致离婚等等,更有甚者,在结婚后才发现配偶是一个性无能者,这对于一个人而言是晴天霹雳,对于一个婚姻而言则更像是一场骗局。

通过前文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婚前有过性行为的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但是,在反对婚前性行为的人群中,比例最高的同样为男性,大多数的男性有所谓的“处女情结”,其对女性的占有欲不允许自己的配偶与其他男性有染,决不允许自己未来的配偶有婚前性行为,但是这些人自己却没能很好地遵守“不进行婚前性行为”的规则,一味地要求女性必须是处女,但自己却没有为配偶保有自己的初夜,这对于女性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待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过去的男权社会已在渐渐瓦解,这也促进了人们对“婚前性行为”的理解与接受。

同时,笔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因为你不是处男或是处女而放弃爱情或是婚姻,那么他/她的爱情并不能称得上是爱情,顶多只能说是一种占有与索取,这样的一段感情也没有挽回的必要与价值。

当然,婚前性行为同样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因为婚前性行为多发生在没有经验的学生之间、发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很可能带来意外怀孕、人工流产、生殖道感染和受伤、性病/艾滋病的传播等等。

但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婚前性行为的行为本身,而是在于国人对于性行为知识了解的贫乏,这也是中国教育较于外国而言落后的一方面。

普及性健康知识,是目前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项目。

对于预防因婚前性行为发生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几个方面下手进行防治:
(1)加强家庭性教育。

父母一般羞于与孩子们聊这个问题,甚至会制止孩子接触该方面问题,这对于青少年了解性健康知识是一个很大的阻碍,作为长辈,更加亲近、也更能给孩子们相关的教育与引导,家庭性教育,是重中之重。

(2)加强学校性健康教育。

如今“性健康教育”课程已经逐步步入各大高校,起到的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此类教育在大学的教育较多,在初中高中的普及则较少,应该加大学校教育的普及力度,对于如何“避孕”,如何防范染病等等问题,对学生做系统的教育与帮助。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通过心理咨询、专题讲座、社会学习等等形式,引导学生提高个人道德水平及自制能力,提高其个人责任感,促使其通过理性思维去指导个人的婚前性行为,并产生约束力,对个人的行为负责,对双方的人生负责。

(4)加强对安全套的使用、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教育。

这项宣传与教育,不仅仅是面向青少年、未婚人群,应当面向整个社会人群,帮助社会公众更好的认识不健康性行为的危害,培养正确性行为观念,杜绝不安全行为发生。

虽然,不健康不安全的婚前性行为,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但正如前文所述,但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婚前性行为的行为本身,而是在于国人对于性行为知识了解的贫乏,不该将所有的过错都归结于婚前性行为。

性行为,是人性的本能,是纯洁的、高尚的,不该受到玷污,婚前性行为也不该受到丑化。

我们应该正确地去认识性行为,正确地去认识婚前性行为,对于那些两情相悦、正确与安全的性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与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