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作物生产教学实习报告(水稻部分)姓名:李杨红班级:植科 0703 学号:2007301204009 指导老师:易斌实习地点:种子挂藏室水稻实习报告栽培方式:育苗移栽一.水稻的生育期我国由南往北,温度由高到低,故有一年种三季稻到只种一季稻的变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双季早、晚稻和一季中(晚)稻并存。
早稻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7月中下旬收割,全生育期110—120天;中稻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全生育120—150天;二季晚稻一般6月份播种,全生育期110—140天。
一季晚稻一般5月中旬播种,全生育期140天左右。
从生产上讲,育苗移栽水稻从播种至成熟,经历立针现青期、三叶期、移栽期。
三叶期以前称为幼苗、三叶期以后至移栽时为成苗期。
移栽前称为秧田期。
直播稻则没有秧田期和返青期。
二.水稻栽培要点1.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秧田制作:施基肥、犁、耙、平田、开沟作厢等种子处理:晒种,清选种子,种子消毒及浸种催芽等2.适时适量播好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前作收获时间及所采用品种的生育特点综合考虑后,再确定播种时间;一般常规稻每40-70kg/亩,杂交稻10-25kg/亩,在此范围内早稻播量>中稻播量>晚稻播量。
播种时要分厢定量播种,种子要播匀。
3.秧田管理主要是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2—3叶前坚持湿润管理,以后保持浅水层;2—3叶期施断奶肥,尿素2—3kg/667㎡,移栽前4—5天施送嫁肥,尿素;喷“川化018”等防白叶枯病,喷敌杀死和杀虫脒防稻蓟马和螟虫。
秧龄30天左右。
4.插秧5.施肥6.水分管理7.及时中耕除草和防治好病虫害根据品种特性和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
三.田间记录1.移栽期:09-05-06 收割期:09-07-19 移栽管理:5月底6月初移栽,移栽后10天,中耕除草施分蘖肥,尿素6-8kg/亩,分两次施,2-3kg在移栽15天后施平衡肥,6月中旬在中耕,结合施氯化钾5-6kg/亩,7月上旬-中旬施穗肥,尿素8-10kg/亩2.水稻播种15kg/亩播种后覆盖薄膜09—05—06 水稻插秧插秧之后未进行管理3.叶龄与分蘖数调查记录汇总表四.室内考种水稻考种表1 2 3 41111每穗实1 2 3 4 5 6 7 8 90 1 2 3 粒数 20 7222 9925 9423 8323 8722 9923 8025 9223 9321 8924 9921 9622 99每穗空数粒千粒重每穴称重穗长(cm)株高 (cm) 19穗 17穗 16穗223770426.42.6g 1kg65.7 17.4 24.8班级总重93kg 五.学习心得水稻在种植以及收获过程中,我都接触的很少。
在育苗阶段由于同时还有棉花和油菜的相应农事,我们小组每个成员分工各有不同。
综上原因我和水稻的接触就比较少。
等到了大田管理及之后的农事,乃至最终的收获,对我来说可以是转瞬即逝的事情,只记得当时插秧的情形。
当时女生就我和其他两个女生下水插秧了,我们下去的效率可高了,插秧的速度和质量都可以和一些男生相当了。
但是我知道自己在这个作物上还是了解不够,今后有机会一定多多了解,好好学习。
篇二:水稻生产实习报告水稻生产实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习水稻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的观察及其三类型的识别。
2. 掌握水稻动态生长发育。
3. 学习水稻生物学形态特征及病虫害的区分。
4.掌握水稻产量形成过程、理论产量及田间实收产量的估测方法和考种方法。
二.水稻的分类及形态特征籼稻和粳稻籼稻:有20%左右为直链淀粉。
属中黏性。
去壳成为籼米后,外观细长、透明度低。
有的品种表皮发红,如中国江西出产的红米,煮熟后米饭较干、松。
粳稻:粳稻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
去壳成为粳米后,外观圆短、透明(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
煮食特性介于糯米与籼米之间。
籼稻和粳稻是长期适应不同生态条件,尤其是温度条件而形成的两种气候生态型,两者在形态生理特性方面部有明显差异。
籼稻分布范围较粳稻窄.。
籼稻具有耐热,耐强光的习性,它的植物学特性为粒形细长,米质粘性差,叶片粗糙多毛,颗壳上茸毛稀而短以及较易落粒等,都与野生稻类似,因此,籼稻是由野生稻演变成的栽培稻,是基本型。
粳稻分布范围广泛具有耐寒,耐弱光的习性,粒形短圆,米质粘性较强,叶面少毛或无毛,颖毛长密,不易落粒等特性,与野生稻有较大差异.因此,可以说粳稻是人类将籼稻由南向北,由低向高引种后,逐渐适应低温的变异型.早,中,晚稻早,中,晚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光照反应的不同.早,中稻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在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严格要求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变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温光条件下分化形成的变异型.北方稻区的水稻属早稻或中稻.三.田间管理及记载3.1 水稻的移栽水稻移栽,要减少断根、植伤和萎蔫,促进水稻返青快、分蘖早。
为此,移栽质量要做到:一浅,栽插要浅,两厘米左右,深不超过3厘米,浅插土温高、通气好、养分足利于扎根返青分蘖;深插则出现地下节伸长,形成二段根或三段根,返青慢分蘖晚。
二直,秧苗插的直,不东倒西歪,行插直,行穴距规整。
三匀,每穴苗数均匀。
四齐,栽插深浅一致,不插高低秧、断头秧。
大面积插秧要防止中午晒秧,不插隔夜秧。
插秧后要及时覆水,水深以不没秧心为准,防止日晒萎蔫,促进返青。
3.2 水稻抽穗期稻穗完成了穗的分化和生殖细胞发育后,从剑叶(最后一片叶)叶鞘中抽出的过程为抽穗。
穗子的顶端枝梗最先抽出,顶端枝梗的颖花最先开花,然后伴随稻穗的抽出自上而下依次开花,基部枝梗的颖花最后开花,称为抽穗扬花期。
3.3 水稻灌浆期灌浆结实期合理灌溉,可以养根保叶、减少空粒和秕粒。
抽穗扬花期田间要保持一定水层。
灌浆期以湿润为主,干干湿湿间隙灌溉,即上水后自然落干1~2天再灌水,以保持根系活力。
透水性好的沙壤土常因缺水而早衰,不宜采用此法,应保持薄水层。
扬花期遇高温或结实期遇低温,要及早灌深水调节温度,以减少空粒和秕粒。
收割前不宜过早断水,早稻在收割前4~5天断水,中晚稻在收割前6~7天断水。
四.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水稻螟虫中危害最大的是二化螟和三化螟。
二化螟和三化螟都是钻蛀水稻茎秆。
二化螟在南方水稻区一年发生3代以上,以老熟幼虫在禾蔸、茭白遗株等处过冬。
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受害。
各代螟卵盛孵期大致是:第一代5月上中旬,第二代7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第三代8月上中旬。
其发生危害,在双季稻区第一代重于第二三代,单、双季稻混栽区,第二三代重于第一代,单季稻为主的地区,第一二代重于第三代。
三化螟一年4代,以幼虫在禾蔸里过冬。
越冬幼虫在4~5月间化蛹羽化。
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受害。
防治水稻螟虫主要措施:农业防治:消灭越冬虫源。
冬季积肥时,及时春耕,灌水浸田,淹没稻桩7~10天。
及时烧光有二化螟的稻草或将稻草沤肥或在草堆上的喷药消灭害虫。
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和茭白,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栽培治螟:二化螟初孵虫危害水稻叶鞘,可在其开始盛孵时将田水排低到3厘米以下,使蚁螟危害叶鞘的部位降低,到孵化高峰和孵化末期各灌深水一次,水深12~15厘米,淹没叶鞘保持2~3天,以起到杀虫作用。
在化蛹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杀蛹。
夏收灭茬:双季连作早稻收获时,二化螟还未羽化,耕翻灌水,死亡率可达90%以上。
单季中晚稻与双季连作稻并存的地区,双季早稻收获时,二化螟还未化蛹,稻草放在田边,二化螟会从草中爬出转移到单季中、晚稻田危害。
所以早稻要随割、随打、随挑,使稻草远离稻田。
五.水稻收获考种每穴平均穗数=(5.45+6.1+7.05)/3=6.2个平均每穗粒数=(1715+1881+2646)/6.2/3/2=167.80粒结实率=(85.07%+77.25%+76.72%)/3=79.68% 每亩穗数=每亩实际穴数×每穴平均穗数=1209×6.2×68.7%×666.7/28.325 =121209.11个每亩产量(kg)=(每亩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1000×1000)=(121209.11×167.80×79.6%×27.69)/(1000×1000) =448.29kg/亩实际产量:整块地鲜重:8.005kg, 小区面积:10.3m×2.75m=28.325m2即每亩188.41kg;整块地干重:7.145kg 篇三:2013年水稻生产工作总结2013年水稻生产工作总结2013年,是我县水稻生产大发展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农业局与各乡镇积极谋划,明确方向,认真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强化工作落实,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实现了全面兴水兴稻的发展目标,多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提高和新突破。
全县共落实水稻种植面积13538亩,比2012年增加6818亩,增幅101.5%。
据农业局组织人员测产调查,全县水稻平均单产达到585.7公斤,高产田块达到678.9公斤,低产田达到501公斤,比去年的557公斤,增28.7公斤,增加了5.2%。
一、主要特点主要是强力推广三种发展模式。
一是“以水兴稻,兴水兴稻”的倒逼水利建设模式。
水稻产业,前年谋划,去年恢复发展,今年跨越发展,实现了“持之以恒,稳扎稳打,连续倍增”的目标。
两年时间,投资2000多万元,在湍河上新建截潜流工程四处,清淤硬化渠系近3.3万米,自流灌溉面积达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扩大了3万多亩。
调动了乡村组三级和私营企业老板、在外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二是“两头工厂化,中间专业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产前,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节约了土地,缩短了工时,降低了费用,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插秧,人工一人一天一亩100—120元,机械一机二人一天40亩一亩30元。
今年第一年,就建起了2000亩的育苗中心,推广机械插秧2000亩。
产中,统一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组建了两个专业合作社,全程跟踪服务。
产后,动员县内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老总谢国定,投资1.5亿元,占地70亩,建设车间及配套设施5.3万平方米,年加工能力12万吨的优质大米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产品包装、商标注册已经完成。
解决了农民的售后服务、加工增值问题。
三是大乡、大村、大户、大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
2013年通过强力推进,全县共形成3000亩以上乡镇2个(赤眉镇、七里坪乡),种植大村10个(赤眉镇的朱陈村、夹道村、四坪村,七里坪乡的三道河村、后坪村,马山口镇的岳岗村、庵北村,夏馆镇的吴岗村,赵店乡的岗堤村,湍东镇的北符营村),千亩大方1个,百亩示范方20 个,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户2个,流转土地200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