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第四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6.第四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普遍适用概念、判断、推理的。

从前三章的介绍可以看到,概念、判断都有各自适用的规则、规律,如概念内涵、外延间的反变律,概念定义、划分的规则、性质判断形式间的对当关系,复合判断形式间的等值转换规则等等。

从下一章起,我们还要介绍各种推理的规则。

这些关系、规律都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

适用于概念的规则不适用于判断、推理,适有用于判断的规则不适用于概念、推理,适用推理的规则不适用于概念、判断。

它们都是特殊性的规律、规则。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不是这样,它是适用于一切概念、判断、推理的,是普遍性的规律。

概念、判断、推理的各种特殊规律、规则是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在不同思维形式的具体体现,是由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

客观事物本身并不遵守同一律、矛盾律等基本规律。

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具有客观基础的,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客观事物的相对确定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普遍的、必然性的联系,客观事物由于内在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始终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当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占主导地位、事物的变化处于量变阶段时,事物呈现出相对的静止状态,这就是客观事物的相对确定性。

客观事物的确定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确定性的反映。

第一节同一律
同一律的内容是:任一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同一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是A”,或“P P”。

同一律要求思想必须具有确定性。

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判断必须具有确定的内容;如在同一判断、推理中,概念的内涵,外延必须确定,在同一推理中,判断必须具有确定的涵义。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同一律就是要求:在同一判断、推理中,任一语词不论出现多少次,始终只能表达同一个概念;在同一推理中,任一语句不论出现多少次,始终只能表达同一个判断。

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有混淆或偷换概念、转移或偷换论题。

所谓混淆或偷换概念,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或有意地不确定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同一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或将不同的概念当作内涵、外延相同的概念来使用。

如下面的例句:
(1)对这个问题,一些人这样看,一些人那样看,他们之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


见,语言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什么全社会共同的语言。

在这段话中,“语言”一词在“他们之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中表达“观点”、“意见”、“看法”这样的概念,而后一句话中的两个“语言”却都是表达“语言”这一概念的。

这是以同一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也可以说是将不同的概念当作了内涵、外延相同的概念。

总起来说,也就是没有确定“语言”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从而犯有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转移或偷换论题,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或有意地不确定作为论题的判断的涵义,以不同的判断来取代原论题。

如下面的例句:
(2)论题:从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论述: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我国,破坏了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帝国主义的商品和资本输入我国,使我国的封建社会解体。

这样,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

这段论述以“从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代了原论题“从鸦片战争前后我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沦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犯有转移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第二节矛盾律
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去反映同一个对象或断定同一个对象或对象情况。

矛盾律的内容也可以说成是。

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矛盾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不是非A”,或“⌝(P∧⌝P)”。

矛盾律要求思想必须具有无矛盾性。

具体说来,就是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
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去反映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对同一对象或对象情况作出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

由于在任一特定的论域中,概念P和P的矛盾概念外延相加之和等于反映该论域的概念外延,故与P有反对关系的概念与P的矛盾概念之间具有种属关系。

因此,若一对象可以P 的反对概念来反映,运用概念的概括方法,该对象也可以P的矛盾概念来反映。

可见,若用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去反映同一个对象,也就能导致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去反映同一个对象。

另一方面,就判断来说,与判断P具有反对关系的判断同与P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间具有差等关系,因此,若肯定P的反对关系的判断,就会导致肯定P的矛剧关系的判断。

可见,若对同一对象或对象情况作出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判断,就会导致对它作出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

由此可见,矛盾律的内容又可以说成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去反映同一个对象或断定同一个对象或对象情况;或者说,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作“自相矛盾”。

例如:
(1)巍巍长城,逶迄万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她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伟大祖国的天然屏障。

(2)罗亭。

“照你说来,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卡索夫:“没有,根本没有”!
罗亭:“你就是这样确信吗”?
皮卡索夫;“对”。

例(1)中,同时用“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天然屏障”这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反映长城这个对象,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

例(2)中皮卡索夫事实上同时断定了“信念不存在的”与“信念是存在的”这样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犯有“自相矛盾”的错误。

矛盾律有时也称作“不矛盾律”。

第三节排中律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必须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中的一个去反映一个
对象或断定一个对象或对象情况。

排中律的内容也可以说成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或者非A”,或“P∨⌝P”。

排中律要求思想必须具有明确性。

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任一特定论域中的一对象,必须用一概念或其矛盾概念来反映,对一对象或对象情况,必须作出一个判断或其矛盾判断。

二者必居其一。

由于与判断P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同与P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间具有差等关系,因此,若否定P的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就会导致否定P的矛盾关系的判断。

可见,若对就同一对象或对象情况作出的两个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同时加以否定,就会导致同时否定对它作出的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

排中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作出明确的选择。

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作“模棱两不可”(或“模棱两可”),例如:
“可能火星上有生命”与“可能火星上没有生命”这两个判断都是不对的,应该说,“火星上根本就没有生命”。

这段论述同时否定两个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因而是违反排中律的,犯有“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在于:1、适用范围不同。

矛盾律适用于互相矛盾、互相反对的思想;排中律则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与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

2、要求不同。

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两个互相反对、互相矛盾的判断;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两个互相矛盾、互相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

3、逻辑错误不同。

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所犯逻辑错误是“模棱两(不)可”。

第四节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必须具有充足理由才能确定为真。

充足理由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p∧(p→q)→q”.其中,“q”是被确定为真的思想,称作推断。

p是蕴涵q的判断。

称作理由。

充足理由律要求: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即蕴涵关系,并且,理由必须真实。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称作“推不出”或“理由虚假”。

例如:
问:当我国是白天时,美国正是黑夜,对吗?为什么?
答:对的。

因为美国和中国相隔一个太平洋,相隔那么远,时间肯定不相同。

这段论述的理由“美国和中国相隔一个太平洋”与其推断“我国是白天时,美国正是黑夜”之间不具有蕴涵关系。

犯有“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又如:
中世纪欧洲的神学家宣称;上帝是存在的,因为上帝是十全十美的,而十全十美的东西一定是存在的。

这里,“上帝是十全十美的”是一个假判断,犯有“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