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级分流式减速器计算说明书

二级分流式减速器计算说明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二级分流式减速器计算说明书
题目运输带传动设计
指导教师张旦闻
院系机电工程系
班级 B100303
学号 B********
姓名张阳羊
目录
目录 (2)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3)
第二章传动方案拟定 (4)
第三章电动机的选择 (5)
3.1选择电动机类型 (5)
3.2选择电动机的容量计算 (5)
3.3电动机转速选择及型号确定 (5)
第四章传动装置总体设计 (7)
4.1计算传动比及分配各级传动比总传动比 (7)
4.2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 (7)
第五章皮带轮设计 (9)
第六章齿轮传动设计 (11)
6.1高速级齿轮传动设计 (11)
6.2 低速级齿轮传动设计 (15)
第七章轴的设计 (20)
7.1中速轴(II)的设计 (20)
7.2高速轴(I)的设计 (23)
7.3低速轴(Ⅲ)设计 (26)
第八章轴的校核 (30)
第九章轴承的选择和校核计算 (32)
9.1高速轴Ⅰ上的轴承选择与计算 (32)
9.2中速轴Ⅱ上的轴承选择与计算 (32)
9.3低速轴Ⅲ上的轴承选择与计算 (33)
第十章键连接的选择与校核计算 (34)
第十一章减速器附件设计 (36)
第十二章润滑方式及密封形式的选择 (37)
第十三章箱体设计 (38)
第十四章总结 (39)
第十五章参考文献 (40)
第二章传动方案拟定
卷筒由电动机驱动,电动机1通过V带2将动力传入减速器
3,在经联轴器4传至输送机滚筒5,带动输送带6工作。

传动系统中采用两级分流式圆柱齿轮减速器,结构较复杂,
高速级齿轮相对于轴承位置对称,沿齿宽载荷分布较均匀,
高速级和低速级分别为斜齿圆柱齿轮和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传动方案见图1。

两级分流式
圆柱斜齿轮
减速器
28~40
i=
[1]表13-2得
卷筒转速
w
n
电动机转速可选范围
21
18057.3224100
57.3166.89120
542
d d a
--
⨯--⨯=>
查[3]
0)
c
P
P K K
α
1288.92
=
cos cos150.966β=15
0.966
知,软齿面、对称分布取:
cos15/2=
=
2691.52
=
cos14.7154.2 cos14.71191.79
=
mm
2 cos16.39⨯
⨯1.85/
m s
第七章轴的设计7.1中速轴(II)的设计
已知中速轴的传递功率 4.6
P kw
II
=,转速187.87/min
n r
II
=,转矩
233.88
T N m
II
=⋅,齿轮2和2'分度圆直径
2
192
d mm
=,齿轮
宽度
2
45
b mm
=,齿轮3分度圆直径
3
98
d mm
=,齿轮宽度2
85
b mm
=
1.求作用在齿轮上的力
3
1
21
1
2cos234.610cos16.39
1229.23
54
t t
T
F F N N
d
β⨯⨯⨯︒
====
1
21
tan tan20
1229.23466.35
cos cos16.39
t n
r r
F
F F N N
α
β


===⨯=
211
tan1229.23tan16.39361.55
a a t
F F F N N
β︒
===⨯=
3
3
3
22233.8810
4773.1
98
II
t
T
F N
d
⨯⨯
===
33
tan201737.25
r t
F F N
==
轴上力的方向如下图7-1所示
图7-1轴上力的方向
2
1229.23
t
F N
=
2
466.35
r
F N
=
2
361.55
a
F N
=
3
4773.1
t
F N
=
3
1737.25
r
F N
=
2.初步确定轴的最小直径根据式3
P
d C mm
n
≥初步确定轴的最小直径,选取轴的材料为
45钢,调质处理。

查[3]图表14-2,取115
C=,得
min
40
II
d mm
=
(8)确定
轴上圆角和倒角尺寸查[1]表1-27,取轴端倒角为1.5×45ο,各轴肩处圆角半径为R1
7.2高速轴(I)的设计
项目内容结果
已知高速轴传递功率 4.6
I
P kw
=,转速654.54/min
I
n r
=,转矩
69.19
T N m
I
=⋅,每个齿轮传递转矩
1
/269.19/234.6
I
T T N m N m
==⋅=⋅
齿轮1和1'分度圆直径
1
54
d mm
=齿宽
1
50
b mm
=
1. 求作用在齿轮上的力
3
1
1
1
2cos234.610cos16.39
1229.23
54
t
T
F N N
d
β⨯⨯⨯︒
===
1
1
tan tan20
1229.23466.35
cos cos16.39
t n
r
F
F N N
α
β


==⨯=
11
tan1229.23tan16.39361.55
a t
F F N N
β︒
==⨯=
圆周力
1t
F、径向力
1r
F及轴向力
1a
F的方向如图7-3所示
图7-3 圆周力
1t
F,径向力
1r
F及轴向力
1a
F的方向
1
1
1
1229.23
466.35
361.55
t
r
a
F N
F N
F N
=
=
=
2.定轴的最小直径先按式3
P
d C mm
n

初步估算轴的最小直径。

选取轴的材料为45号钢r,调质处
理。

查[3]图表14-2,取115
C=,得
1
30
d mm
=
1min
23.36
d mm
=
第十三章箱体设计根据[1]表11-1得箱体有关参数见表13-1
表13-1箱体有关参数
第十四章总结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真是收获颇丰,不仅温习、巩固了课本上学所学知识,而且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了多动脑带来的快乐,团体合作的力量以及相互讨论的好处。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过程是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期间我们不仅对机械的设计的基本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即初步接触到了一个真机器的计算和结构的设计,也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对有关于机械设计的各种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加强了对课本的学习和认识。

在老师的指导下锻炼了自己综合运用工程图学的理论,结合实际机件绘制标准机械图样的能力,并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自己可以将所学理论和生产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牢固地掌握制图知识,提高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技能,与此同时在CAD训练与Pro/E训练方面有显著的提高,懂得公差的标注与整体装配图的组装。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培养了我的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及其他课程理论知识
和利用生产时间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并且当我们投入到设计当中去后,我们学会了怎样通过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的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

第十五章参考文献
[1] 吴宗泽,罗圣国主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6.5
[2] 孙宝钧主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杨柯桢,程光蕴,李仲生主编. 机械设计基础[M].第5版.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6.5
[4] 龙振宇主编. 机械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7
[5] 胡家秀主编. 简明机械零件设计实用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10
[6] 王伯平主编.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
[7] 何铭新,钱可强,徐祖茂主编. 机械制图[M].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