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五脏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

五 脏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
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
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引申为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
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

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 引申为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1. 古代的解剖实践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 内容。 《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 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 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3.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 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 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 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 概念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如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即以五行学
说理论为指导,而脏腑内部的对立统一运
动,则多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根据
清气 浊气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主呼吸之气

司 呼 吸
吸入清气,生成宗气 主一身之气 一宣一降,调畅气机
肺 主 气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有疏通调节的作用。又称“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指对全身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 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肺为华盖,位居最高, 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二、肺
别名: 相傅之官、清虚之脏、娇脏、水之上源
位置: 位于胸腔,膈之上,左右各一 形态: “两叶白莹,谓之华盖,虚如蜂巢,吸之则满,呼之则虚”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位置最高,易受邪袭→娇脏 特点: 形态“虚如蜂巢,轻清,异物不容” →清虚之脏
经脉联系:
属手太阴肺经,络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
肺 为 华 盖
主要生理机能
主要生理机能
心的生理特性
一、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火脏:心以阳气为用
心脉以通畅为本, 心神以清明为要
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君主之官
主宰五脏
【形体与官窍】
广义:泛指一切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
形体
狭义:五体。 即脉、皮、肉、筋、骨
汗孔:汗空、气门、鬼门、玄府等,是汗液排泄的孔道。 腠理: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空隙,其中肌肉之间的间隙谓之“腠”;皮肤之纹理谓之 “理”。 分肉:肌肉。腘:分肉的膨大部分;分肉的纹理为肌腠;分肉和分肉之间的凹陷部分为“溪 谷”,其中较小的凹陷称为“溪”,较大的凹陷为“谷”。
• 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但各
有专司,与六腑、形体、官窍、情志、时令关
系密切,在心的主宰下,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一、心
别名 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位置: 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脊柱之前。 形态 形圆而下尖,如倒垂未开之莲蕊。 虚里——心尖搏动最明显处,位于左乳下
在五行中属火,通于夏气,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阳中之阳,为生之本,神 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四、在志为喜
喜——精神振奋、气血流畅——有益于心主血脉 喜乐过度——心神受伤——喜笑不休,易悲伤
五、在液为汗
汗为津液所化,与津液、血同出一源;津、血可以互生互 化,故为津血同源;汗为心液,血为心主,故血汗同源。
病理方面
——心气不足——自汗 ——心阴不足——盗汗
汗出过多——血亏——血不养心——
六、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主要生理机能
全身血液赖心脏的搏精微,经心火化赤而成血液

主脉:心与脉相连,脉为血之通道。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主要生理机能
(2)机理: ① 心之阳气的推动与温煦振奋: 心力 心动 心律 心阳气的温煦推动。 心率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
(2)机理:依赖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
(3)生理作用 主宣发
①将津液、水谷精微布散全身
②将浊气排出体外 ③调节汗液的排泄
主肃降
4、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①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向内输布 ②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输送,使之成为尿之源, 经肾、膀胱气化成尿排出体外
宣肃正常——水道通利,水液代谢正常——小便通利
心主血脉 失常
心阳暴脱
主要生理机能
2.主神志〈古称心藏神〉
(1)神的涵义:
广义之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眼神、面色、呼吸语言,姿态等)
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主要生理机能
(2)心主神志的涵义:
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
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认为神分属于五脏, 故曰“五神脏”,但主要作用归属于心,心有接 受外界信息反映的能力
主要生理机能
(3)主藏神作用表现:
①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能力:心具有接受和 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
如《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②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 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能协调脏腑 组织的功能活动,故成为生命活动的主宰
如《饮膳正要·序》:“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 《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卫 生宝鉴》:“心乱则百病生”
主要生理机能
(4)机理:
①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质的活动,离不开氧气, 供脑组织活动的氧气主要依赖血液中氧合血红蛋 白。人的大脑活动离不开血液,和中医观点相吻 合 ②受古代哲学“心性论”影响: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 老子曰:“不见所欲,使心不乱 ” 孔子曰:“七十从心而欲不逾矩”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一身之气:
①含义: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
一身之气,包括各脏腑之气,均由肺主持
与调节
《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者,气之本”
主要生理功能
②表现 : 参与气的生成——肺吸入之清气参与 宗气的生成 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的一呼一 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重要的 调节作用。使气机调畅,运动不息
主要生理机能
1、主血脉:
(1)涵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
流注全身,发挥濡养滋润脏腑组织的作用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
如《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主要生理机能
主:主持、主管、主宰,引申为推动
血:血液,赤色的液态物质
脉:血液运行的管道
“脉者,血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决气篇》
《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 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 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 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少气,皆有 大数。”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2.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
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 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 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 液也就不再流动,神志亦就很快丧失,从而形成了 “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理论。 再如感冒,由于皮肤汗孔开合失常而见无汗,并 见鼻塞,咽喉疼痛,咳嗽等症,并可影响及呼吸之 通畅,从而发现皮毛、鼻、喉、肺之间有着密切的 关系。经过长期的观察与验证,因而形成了“肺主 呼吸”、“肺合皮毛”、“肺开窍于鼻”、“喉为 肺之门户”等理论概念。
主要生理功能
③临床意义:
肺司呼吸正常 宗气旺盛 呼吸有力 声音宏亮 脏腑功能正常
肺司呼吸失常
宗气亏虚
呼吸无力 语声低微 少气懒言
主要生理功能
④肺主一身之气与肺主呼吸之气的关系:
二者皆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而肺主
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反之,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又能促进肺的 呼吸运动
自 然 之 气
五神脏
心藏神(精神、意识、思维) 肝藏魂(梦、幻觉) 肺藏魄(知觉、本能动作) 脾藏意 (意念、主意) 肾藏志(志向、毅力)
三、脏象学说的特点
以功能为主 的学说
1、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包括了现代解剖生理学中 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2、现代解剖生理学一个脏器的功能分散在中医几个 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
《医学入门》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 《灵枢· 经脉篇》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 不流则死。” 《素问·六节脏象论》称 “心者,生之本。”
主要生理机能
(2)机理:
②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血液之充盈,则血
脉旺盛;脉道通利,则血液不致壅滞
心、血、脉三者一体,构成一个相对独立
的系统。推动血液运向全身运行,其中心
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一、心合小肠
心与小肠以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二、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三、心开窍于舌
①心和舌有经脉相连
机理
②舌的味觉功能和语言的表达有赖于心主血脉 和主神志的功能
③舌体有丰富的血管,表面有透明粘膜覆盖, 舌质的变化直接反映心的功能(气血运行)
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病理方面
宣肃失常——
通调失职,水液代谢 —— 小便短少、痰饮 异常,水津不布 水肿、咳喘
水饮


肃 降
宣发
向上 向外
呼吸道 体表


内脏
《素问· 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