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有 无 相 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短相形.
形:形状 B .自伐.
者无功 伐:讨伐 C .其脆易泮.
泮:岸,水边 D .柔弱者生之徒.
徒:同类 解析:选D A 项,“形”,比较;B 项,“伐”,夸耀;C 项,“泮”,分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治之.于未乱民之.从事
B.⎩⎪⎨⎪⎧ 为之于.未有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 C.⎩⎪⎨⎪⎧ 故有道者.不处知足者.富 D.⎩⎪⎨⎪⎧ 孰与物畜而.制之常于几成而.败之
解析:选C A 项,代词,代混乱;助词,放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 项,在;从。
C 项,均为“……的人”。
D 项,表递进;表修饰。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常于几成而败.
之 B .怪.之,可也 C .是以圣人犹难.之 D .味.
无味 解析:选A A 项“败”为使动用法。
B 、C 、D 三项中“怪”“难”“味”为意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木强则折
A .报怨以德
B .图难于其易
C .蚓无爪牙之利
D .外欺于张仪
解析:选D A 、B 两项为状语后置句。
C 项为定语后置句。
D 项和例句相同,为被动句。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
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六章)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图.难于其易(反复考虑)
B.其脆易泮.(通“叛”,分离)
C.故坚强者死之徒.(同类)
D.是以.兵强则灭(凭借)
解析:选D D项中的“以”意为“因为”。
6.下列句子中“于”字用法与“起于累土”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尝射于.家圃B.积于.今六十岁矣
C.青,取之于.蓝 D.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选C 例句与C项中“于”相同,意为“从”;A项,在;B项,到;D项,比。
7.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B.“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老子重要的处事方法,他要求做事要有预见,要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C.老子对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
他认为世界的东西,凡是坚强的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
因此,他认为人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
D.老子的语言巧用修辞,哲理深刻奇警,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运用比喻、夸张手法,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意义。
解析:选D D项中无夸张手法。
8.“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子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事物的成功或远大目标的实现都是从眼前的具体、细小的事情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
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
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
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
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适.
周 适:前往 B .去.
子之骄气与多欲 去:拋弃 C .言道家之用.
用:使用 D .因家.
于齐焉 家:安家 解析:选C C 项,用:作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将问礼于.老子子路宿于.石门
B.⎩⎪⎨⎪⎧ 居周久之.请损之.
,月攘一鸡 C.⎩⎪⎨⎪⎧ 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以.为文则吉 D.⎩⎪⎨⎪⎧ 或.曰儋即老子或.百步而后止
解析:选D D 项,均为代词,有的人。
A 项,介词,引出动词“问礼”的对象,可译为“向”/介词,引出地点,可译为“在”;B 项,助词,凑音节,无意/代词,代指“偷鸡的次数”;C 项,介词,因为/介词,把。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可以用来说明“老子,隐君子也”的一组是( )
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②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③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乃遂去④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⑤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⑥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解析:选C ①明确指出老子的籍贯,②是老子对孔子提到的人的看法,③④⑤均指出老子品行出众、自隐无名,⑥是老子后代的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愚钝。
C.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
解析:选A A项,老子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出来做官,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老子这个说法与《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勇于担当、积极入世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
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2)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3)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
“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