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思维与八卦思维
二、 对“五”的理解及其升华
一、五来源于数的认识
从一二到三 计数工具最早是自己的手指 五这个数学成果促成了五行思维最早的发端
第二节 对“五”的理解及其升华
二、五行的五来源于五方观念
五方足以概括空间 整体。 五作为表示完整、 圆满的数字观念也 最终定型
二、对“五”的理解及其升华
五方与五行 的对应,体现出 中国古人对气候 资源,矿产资源、 农牧业资源、土 地资源等经济地 理的最初理解与 概括。
繇辞:占卜
中积累的了大 量的繇辞则成 为《易经》的 前身。
第二节 八卦思维
一、八卦的起源:试图预知命运
筮占:用蓍
草的茎依照一 定的数学演算 规律进行排列 组合,从而卜 问决疑,领会 神意。
蓍草占算:
一是生性端直, 似有神意扶持; 二是分枝多象 征多子多孙。
第二节 八卦思维
一、八卦的起源:试图预知命运
五行思维与八卦思维
历史上,宗教先于哲学产生。
西方哲学一产生即与宗教分离 中国哲学却在宗教内部孕育和滋长
五行和八卦是最后的宗教也是最初的哲学
第一节 五行思维
一、 五行的起源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是日常生产和生 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物质
尚书· 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 人,予誓告汝: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 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 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一) 《尚书 ·洪范》开始,五行一作为最高的 原则影响社会人事生活
三、五行说的广泛影响
《尚书 》是重要的传统典籍,也是儒家重要的 经典,经过儒家学派的传播,书中五行观念深入 人心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思维原则。
从社会的物质 生活来把握社 会历史运动的 规律——重民 生,强调物质 的社会社会。
三、五行说的广泛影响
一、 五行的起源
对五行最早做了系统解释的是出自《尚书 ·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把“帝” “天”的意志转化为具体物质形态。 充分注意到客观世界的差异性。 着眼于认识对象的功能与属性,而不是就事 论事谈五物。 五行说成为了中国唯物论的基本倾向。
龟——动物崇拜——取其长寿 蓍——植物崇拜——取其多子
取材方便 生命崇拜与生殖崇拜
第二节 八卦思维
一、八卦的起源:试图预知命运
八卦的符号:阴与阳(——与
与结绳记事有关
)
是兆纹的描写 奇数和偶数 人体器官的描绘(钱玄同、郭沫若、章太炎)
第二节 八卦思维
二、八卦体系建构原则:一分为二
八卦的符号:阴与阳(——与 )
二、对“五”的理解及其升华
二、对“五”的理解及其升华
三、五行思维的贡献
1.把社会物质生活中的事物归纳概括起来,使五 种基本物质相互统一、补充,构成一个完整有圆 满的物质系统。 二、 2.五行成为一种行业,成为职官,政权与神权结 合,能够对思想进行规范。 自然崇拜——五正崇拜—节 八卦思维
四、八卦思维的结晶:阴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 1.分阴分阳 2.阴阳并存 3.阴阳交感(阴阳合德、阴阳相摩) 4.阴阳转化
第三节 五行与八卦的结合
五行 八卦
殷
灭
周
共同的地理环境 共同的形成时期 共同的人本立场 共同的辩证思维精神
第三节 五行与八卦的结合
一、结合概况 1.西周:五行与八卦相互侵润期 2.春秋:五行与八卦相互交融期 3.战国:五行与八卦合成期
孔子:对小人,劳力者赞成用物质利益原则来规范其行为 和启发其社会自觉意识。(富之——教之) 孟子:重视经济问题,民为邦国之本,“保民”的关键在于 满足民众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 墨家: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最终标准,就是看能否“中于民 利”(墨子) 道家:将民众的衣食无着视作“无道”的表现 法家:先秦诸子中最重视社会物质生活的学派。 性恶论 五行说使中国哲学具备了脚踏实地的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基质
三占为满
第二节 八卦思维
二、八卦体系建构原则:一分为二
八卦的符号:阴与阳(——与 )
第二节 八卦思维
二、八卦体系建构原则:一分为二
八卦的符号:阴与阳(——与 ) 以八为基点进行一分为二 可以无穷推演 六十四卦是适中的一个阶段,即简约又完 整,符合辩证精神
第二节 八卦思维
三、八卦思维的表述特征:取象性
第三节 五行与八卦的结合
第三节 五行与八卦的结合
医学中的运用: 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生活人体的病理变化 4.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第二节 八卦思维
一、八卦的起源:试图预知命运
八卦思维 起源于卜筮活 动,卜筮活动 的实质是人们 试图对事物发 展的前景作出 估计。
第二节 八卦思维
一、八卦的起源:试图预知命运
卜占:在龟
板或兽骨上钻 刻,再用火灼, 看裂纹来定吉 凶。预示吉凶 的裂纹,叫 “兆”。兆纹 的样式及卜问 都记在龟壳上。
三、五行说的广泛影响
五行说的神学(宗教)传承
1.中国本土宗教和迷信思想都会攀引附会五行理论 2.秦始皇焚烧《尚书》,将五行仪式化 3.汉朝:用五行理论来论证帝国的合理性 4.五行成为封建时代人们看待自然、思索人生、总结历 史的基本思想原则。
五行系统 归类表
自 然 界 五 行 人 体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五脉 五华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徵 苦 赤 长 宫 甘 黄 化 商 辛 白 收 羽 咸 黑 藏
木 肝 胆 目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春
筋 怒 泪 弦 爪 脉 喜 汗 洪 面 肉 思 涎 缓 唇 皮 悲 涕 浮 毛 骨 恐 唾 沉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