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美术欣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占的比例较小,但是我们作为教师却不能小看了它,更不能忽略它。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
而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始阶段,美术欣赏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呢?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所以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现代的传道者更应该注重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传授一些美术专业知识,美术教育中的欣赏课同样如此,教他们如何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比单纯的去欣赏作品本身重要的多。
比如在《格尔尼卡》的教学的开始环节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今天来上一堂欣赏课,一谈到欣赏课有的同学觉得很难,面对一幅画他们不知从何入手;而有的同学却觉得很简单,他们把欣赏与随便看看、粗略的浏览等同起来……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欣赏一幅画呢?本节课以《格尔尼卡》为例告诉大家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欣赏一幅作品。
”音乐渲染、视听结合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
在审美直觉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
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语言描述、设置情景等手段,往往事半功倍。
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胜境。
在对作品《格尔尼卡》鉴赏之前,学生对画家、创作背景都还未做了解的情况下,我把《格尔尼卡》的画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大家谈谈对这幅画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同时,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用萨拉沙蒂的《流浪者之歌》渲染出一种恐怖、惨烈、悲壮的气氛。
当然不光在欣赏作品时可以播放音乐,在绘画创作阶段同样可以播放一些与情景协调的音乐。
音美本一家,在美术课上恰当巧妙的运用音乐的魅力会让你的学生觉得课堂更加有趣而丰富,从而让你的课堂更加的有效。
以人为本、畅所欲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因为他们所站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看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同样一个人或一件事,也会因角度、关系等不同产生不同的见解。
所以不能“一千个读者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尤其要注意做到以人为本、畅所欲言,不束缚学生的思想,不拘泥一种答案。
我们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组成的,作为教师始终要摆好自己的位置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引路人,不能一言堂,尤其是欣赏课的教学容易给学生讲太多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体会。
这样老师会讲的很累他们听的也枯燥、乏味。
我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许多地方用到了启发式教学,通过对作品的诸多设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感悟,去创造……除了谈对作品的初印象外,在对画中形象分析时让学生对动物人物道具谈谈画家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这样去表现?象征着什么?画家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这幅画是表现战争中的一个真实场景吗?画家为什么把三岁时的那场地震中举灯的母亲运用到这幅作品中来了?……这些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同学们很认真的思考,很积极的发言,当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我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不在乎正确与否重要的是你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重要的是你能大胆的发表你的见解,我们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这样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来。
比一比更有效在《格尔尼卡》的教学中,色调与构图分析环节我把初二年级教材欣赏中的波提切利的《春》和《格尔尼卡》这幅画放到课件的制作中,两幅画一起对照启迪学生思考:两幅画从色调和构图上看有什么区别吗?画家为什么要这样来安排画面?画一个对照表格帮助同学们归纳,一目了然,这样毕加索强化了阴郁的恐怖的气氛。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善用比较让你的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毕加索说,“我不是依我所见来画对象,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
”在对作品形象分析之后我提问:画家是用写实的手法来画的《格尔尼卡》吗?当然不是的,这幅画是表现战争中的一个真实的场景吗?不是的,那画家为什么这样画呢?艺术作品取材于生活,可艺术家不同于照相机那般逼真的对场景进行翻拍。
他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淀和搜集的素材有的放矢的选择形象让画面更能体现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
在美术欣赏课上,学生都会经历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
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但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
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唯一的标准。
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
因此,教师不能从理论上洞地介空绍艺术,不能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中,而应从美学中对艺术的不同观念入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观念在艺术史上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思路和界限。
懂得“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而领悟艺术的魅力。
学会欣赏和鉴赏,是理解美的重要途径。
不管是由美引起了人的美感,还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创造了美,美都能使人愉悦,使人沉醉。
就像做了一场好梦,梦醒了之后,意犹未尽;也像品了一口美酒,口留残香,回味无穷。
这种对美的细细品味,就是欣赏。
艺术鉴赏就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起兴动情,用发自心灵深处的冲动,并根据一定的感受、理解与评判,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品的得失与成败,从而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艺术修养。
中学美术教育,更要注重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教学和研究,使学生形成新的自我与个性,孕育和发展创新精神。
实践证明,只有在鉴赏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调动再创造的联想和想象。
艺术鉴赏能力对艺术创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创造又是在评价过去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存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心利用,是否善于运用。
为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优秀的美术作品,并将之作为鉴赏对象。
这样,当学生看得多了,就有了比较,就有了鉴别和欣赏。
但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
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学生都会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并将之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比如,在欣赏我国当代着名画家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时,就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
当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就要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把作品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将画家的思想精神升华为民族精神。
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
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各个画种的图片资料,并比较在画家笔下的各种表现手法及情形,学会用审美的目光去分析,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创造是美的源泉,是升华美的原动力创造是美的源泉。
美,要体现生命运动的本质。
其次,审美,就是要去发现美,感受美。
可以说,美就是心灵创造的产物。
因此,创新是美学永恒的主题。
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欲望,但却不一定具备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的目的和职责之一,就是把人的创新力诱导出来,将体内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创新品质不是外部植入的东西,而是个体经过外界诱导而生成,是不断成长和变动的。
教育所要做和能做的是:为创新品质的培养与生长提供价值引导和有利的环境支持;诱导和激发、培植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使之转化为创新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他是学生知识、技艺的传授者,是学生思维方向的诱导者,更是人格形象的塑造者。
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
所以说,研究个性、挖掘个性、张扬个性是教师挖掘创造才能的重要途径。
艺术创作是从无到有,从朦胧到清晰,逐渐发生、形成的过程。
这一孕育过程有长有短,是作者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艺术素养、个人性格之综合沉淀、升华的结晶。
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灌输创造的理念,注意让学生从“有形”中揭示出“无形”,培养学生从具体中概括出抽象的能力。
创造既是这一过程的结晶,也是结晶过程的催化剂;既是产品,也是生产的原动力。
创造是美,美源于创造。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是担负着双重任务。
一方面,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负的教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