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必修一物理学霸笔记完整版

苏科版必修一物理学霸笔记完整版

苏科版必修一物理学霸笔记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物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结构及运动规律(时间与空间)。

质点 参考系 空间 时间1.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分类:按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运动方式分为平动和转动。

2.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是理想模型并不真实存在)(2)引入目的:简化物体的形状大小便于研究运动。

(3)可视作指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转动等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极小,平动物体 一般情况下可视作质点。

3.参考系(1)定义:描述物体运动时被选作参考的物体。

(2)选取原则:使研究的运动尽可能简单。

4.空间 时间 时刻(1)时刻:某一瞬间(2)时间: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t =t 2-t 1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1.确定位置的方法(1)确定位置的方法:在参考系上建一个坐标系,用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

(→坐标系和参考系相对静止)(2)坐标系分类:一维直线坐标系、二维平面坐标系、三维空间坐标系、球面坐标系。

2.位移(1)定义:一段时间内物体位置的改变。

(2)表示: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只取决于始末位置,与中间过程无关)(3)大小:始末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4)位移与路程的不同点:位移为矢量,路程为标量。

位移与路程的联系:路程≥位移大小(5)矢量和标量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运算遵循代数法则的物理量。

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描述速度的快慢)。

(2)公式:v =tx △△=1212t t x x -- (3)方向: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即为运动方向(位移方向)。

2.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

(2)瞬时速度:某一瞬时(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可以精确地描述运动的快慢,方向即 为轨迹的切线方向。

3.瞬时速度的大小 (1)瞬时速度的大小也成为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公式:平均速率=时间路程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加速度(1)定义:速度变化与时间的比值(2)公式:a =t v △△=tv -v 0t △ (3)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4)单位:m/s 2(米每二次方秒)(5)说明:①a 是矢量,方向与△v 方向一致②a 与v 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a 是v 改变的原因2.各种运动的a 与v(1)匀速直线运动:a =0,v 恒定(2)匀变速直线运动:a 恒定(包括速度和方向),a 与v 同向匀加,与v 反向匀减(3)变加速运动:a 变化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试验方法(1)原理:每隔相等时间记录一次物体的位置(2)仪器:频闪照相,打点计时器(3)打点计时器:每隔记录一次运动物体的位置和时间,使用交流电。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1)推导:a =t v △△=0-t v -v 0t → v t =v 0+at (2)说明:①t 是从计时起点算起的时间②v t 是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③一般以v 0为正方向 匀变速时间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位移公式(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 =vt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 =v 0t +21at 2 (3)推导:x =S 阴=21(v 0+v t )t (4)说明:①x 是t 的二次函数②以初速度为正方向③a =0时,x =vt2.位移—时间图像(1)x —t 图像(2)各种运动的位移图像(3)位移时间图像不表示运动轨迹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下落的运动。

(2)条件:①只受重力 ②v 0=02.伽利略对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1)发现问题:逻辑(2)猜想与假设:①v ∝t ②h ∝t 2(3)实验验证:斜槽实验(4)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且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与自由落体规律(1)大小:g =s 2(2)公式:①速度公式:v t =gt②位移公式:h =21gt 2③速度位移公式:v t =gh 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1.位移与速度关系:v t 2-v 02=2ax2.三个推论(1)中间时刻的速度公式:2t v =v =2v v t 0+ (2)中间位置的速度公式:2x v =2v v 2t 20+ → 无论匀加匀减2t v <2x v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据公式:(x n +1-x n )△x =aT 2 → 可用于纸带的处理=0时匀加速运动的特殊规律(1)等时间均分①v 1:v 2:v 3:…:v n =1:2:3:…:n②x 1:x 2:x 3:…:x n =1:4:9:…:n 2③x Ⅰ:x Ⅱ:x Ⅲ:…:x n =1:3:5:…:2n-1(2)等位移均分①t 1:t 2:t 3:…:t n =1:2:3:…:n②v 1:v 2:v 3:…:v n =1:2:3:…:n③t Ⅰ:t Ⅱ:t Ⅲ:…:t n =1:2-1:3-2:…:n -1-n力1.力的概念(1)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基本性质①物质性:一个力对应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②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③矢量性:力是矢量,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作用效果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看速度是否变化)(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的单位和图示(1)力的单位:牛(N)(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①图示:精确描述②示意图:粗略描述3.力的分类(1)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分子力、核力等(2)效果: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重力1.重力的大小(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施力物体为地球)。

(2)三要素①大小:G=mg(g=kg=s2)→用测力计可根据二力平衡测出物体重力②方向:竖直向下③作用点:重心2.重心:(1)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的物体,中心在几何中心上(2)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本身上(3)两物体组合撑的物体的重心在两物体重心的连线上(4)可用悬挂法找到均匀薄板的重心弹力1.物体的形变(1)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分类:①能否恢复:弹性形变、范性形变(非弹性形变)②形变程度大小:明显形变、微小形变2.弹力(1)弹力的产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使其形变的另一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①两物体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3)常见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4)弹力的方向①面面接触:沿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②点面接触:沿形变恢复的方向,过点垂直于面。

③曲面接触:沿形变恢复的方向,垂直于曲面切线。

④绳中弹力:沿绳指向绳子的收缩方向。

(5)假设法判断有无弹力3.胡克定律(1)弹力大小与形变量有关(2)定律公式:F=kx①适用于弹簧的弹性范围内②x为形变量,非弹簧长度(3)劲度系数k:只取决于弹簧本身,单位为N/m摩擦力 1.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并挤压的物体,沿接触面发生相对运动时,每个物体的接触面上受到对方作用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条件:①接触 ②挤压 ③发生相对运动(3)公式:f=μN(4)动摩擦因数μ,只取决于接触面的材料及粗糙程度(5)方向①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不一定都阻碍物体运动,可以充当动力,但滑动摩擦力一定会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2.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没有发生相对滑动、但彼此接触并相互挤压的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物体的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3)大小:0≤f ≤f m →与外力、运动状态有关→f m 与正压力成正比力的合成1.力的等效替代(1)合力:一个力的效果与几个力的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就称这个力为那几个力的合力。

(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力的分解: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3)共点力:作用于同一点的力2.力的合成法则(1)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同向:F 合=F1+F2反向:F 合=|F1-F2| →方向与较大力方向相同(2)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3)平行四边形定则F 1F 合F 24.讨论二力的合成(1)当θ=0°时,F 合=F1+F2(2)当θ=180°时,F 合=|F1-F2|→方向与较大力相同(3)当θ=90°时,F 合=2221F F ,tan θ=12F F (5)一般情况①两力大小一定,夹角越大F合越小|F1-F2|≤F合≤F1+F2②两力方向一定,其中一力变大,F合不能确定5.矢量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1)三角形定则(2)三力及多力合成(作n-1个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1.分力的概念(1)定义: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作用的效果相同,则这几个力是那个力的分力。

(2)力的分解: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3)力的分解与合成互为逆运算(4)合力、分力都是等效力,并不真实存在2.力的分解方法(1)力的分解不唯一,欲使分解唯一,需加限制条件(2)实际中按力的效果分解3.力的正交分解:最终目的为合成牛顿第一定律1.历史回顾(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直觉+观察)(2)伽利略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没有任何阻力,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实验+科学推理)(3)理想实验2.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①外力指合外力②不受力与受力平衡是等价的③运动状态的改变以速度来衡量④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的原因(3)意义: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3.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只与质量这一唯一因素有关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方法:控制变量法2.方案:m →天平a →打点计时器(△x=aT2)F合→①平衡摩擦力②当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质量时,绳拉力近似=F 合3.数据处理:(1)小车质量m一定时:a∝F1(2)绳子拉力F一定时:a∝m4.误差分析(1)平衡摩擦力造成的误差①a-F 图像与y 轴有交点 → 未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不够②a-F 图像与x 轴有交点 → 平衡摩擦力过多或未计托盘重力(2)未满足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质量造成的误差:F 先变大后不变5.其他方案(1)用气垫导轨代替模板 → 无需平衡摩擦力(2)在小车拉绳端加装传感器 → 无需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质量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1)推导 0211a a F F =……① m 1a 0=m 2a 2……②由①②消去a 0得222111a m F a m F = 合理外推得k 333222111=⋯⋯===a m F a m F a m F 最终可得F=kma (其中比例系数k=1)(2)力的定义令k=1,则F=ma可得1N=1kg ·m/s 2(3)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合力方向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