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性质:必修课
(二)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B类)
(三)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四)开设学期:1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婴幼儿心理学》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高职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启专业学习,奠定专业基础,树立专业意识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同步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幼儿英语口语、婴幼儿医学基础、婴幼儿教育学等课程,其后续课程为婴幼儿教师口语、婴幼儿营养喂哺、儿科护理、婴幼儿生活照料与保健、健康管理学、婴幼儿社会教育、婴幼儿健康教育等。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相关
的理论知识,全面了解0-3岁儿童个体心理的整个面貌,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历程与特征;具备利用本课程理论分析和解决0-3岁儿童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能力。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学观,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职业热情和爱心。
致力于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工作,树立“以人的健康为本位”的服务理念,关心、尊重、体贴、爱护学前儿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成为从事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和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0-3岁儿童发展的特点、社会文化背景、生理基础;
明确0-3岁儿童在人类生涯中的重要作用
掌握0-3岁儿童发展的相关理论
掌握0-3岁儿童动作发展、言语发展、情绪表达的发展和规律。
掌握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二)能力目标
七、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根据本门课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有针对性的列举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来发现问题、归纳总结问题,找出某些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采用小组教学模式,针对问题学生共同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引导。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教育方法、策略的运用。
教师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幼儿游戏教学的新路子,为学生提供发展广阔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评价方法
采用多元化评价,将过程性考核(30%)和终结性考核(70%)相结合给予综合成绩评价。
过程性考核根据人文素养、出勤率、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案例评价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学条件建议
1、课堂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资料及设备、信息化平台。
2、课外学习条件:学院图书馆、精品课程网站、学院数字图书馆等。
(四)教材选用及编写建议
1、选用的教材是全国早期教育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周念丽主编的《0-3岁儿童心理发展》。
教材编写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落脚点,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丰富,重难点突出,目标明确。
2、教材编写紧扣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握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需要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及侧重点,既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能突显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必需”“够用”的特点。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校企合作办学积极与潍坊文华教育集团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方的优势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多、更好的实践学习的机会,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社会、网络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与网络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形象的课程学习与训练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