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立完善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建立完善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利率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分担化解贷款风险中的 作用。 四是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创新,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 资产证券化的开发与推广力度,增加农村金融机构资产 的流动性。
双流会计培训
ty9916htvv
完!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高,赔付率大,使得农业保险业务往往处于保本经营甚 至亏损状态。 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不完善的负面影响 由于风险分摊机制不完善,涉农信贷机构只能自己设法 采取措施减少风险。
农业贷款利率高启。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联保贷款 利率为基本利率的2.3倍(12.213%),农户信用贷款利率 为基本利率的2.2倍(11.7%),抵押、质押贷款为基本利 率的2倍(10
优惠。免征政策性农业贷款利息收入的营业税和地方基 金,降低商业性农业贷款利息收入的营业税税率和农村 金融机构所得税税率,金融机构对减征的税收资金增提 贷款损失准备或补充资本金。 二是建
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目前吉林省农村市场利率平均水 平在8%-13%之间,建议按照农业贷款借款人实际承担的 利率相当于或低于城市贷款利率水平的目标,给予贷款 额度3%-5%的财政贴息。
立法扩大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开办农业贷款保险,保 险对象可以是借款方,也可以是贷款方,如果是借款方 参加保险,可以采用降低借款利率的形式使借款农户不 至于增加借款成本,提高其参加保险的积
极性。 三是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建立风险和收益对称的市场利率 定价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依据农业贷款成本、利润 目标、风险因素等,综合考虑贷款对象的承受力,确定 农村市场各方主体多能接受的
使涉农金融机构只能发放信用或联保贷款。但担保主体 与贷款主体经济状况类似,生产经营活动类似,风险同 质性强,分担风险的作用有限。较低的文化素养和社会 信用文化缺失,使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诚信
意识、金融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农村社会征信系统建设 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金 融企业难以获取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农村的逃债、躲 债和赖债现象还比较严重,但失信惩罚机
险进行立法;其次是因地制宜地探索农业保险的组织形 式,开始可以考虑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签订协议代办农 业保险,在财政、市场等条件成熟时组建国家专业性农 业保险公司;再次是给予经营公司保费补
贴、业务费用补贴、管理费用补贴以及税收优惠;最后 是建立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政府独资的再保险公司,或者建立政府与保险公司相结 合的优惠型农业再保险机构,并多方合作
积累巨灾风险基金。 二是建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如建 立农村抵押物流转机构,培育农村抵押物流转市场,积 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改善市 场结构,遏制市
场操纵行为。 三是以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为主,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 创新,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目前吉林省农村金融机构 已经对农户陆续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 房屋、农业机械、林权
、粮食直补资金抵押贷款试点。 增强涉农金融部门的风险分担与补偿能力。一是通过增 强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间接提高其风险承受能力。 可以考虑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对农村中小储 蓄
存款免征利息税和实行差别利率,允许其存款利率略高 于央行基准利率。此外,要规范和稳定涉农金融机构特 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本金,拓宽多元资本金融资渠 道 二是建立农业贷款保险制度。通过
证36768本。二是为农村抵押物提供评估、流转服务的中 介机构少。 银行担保方式创新不足。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大了信贷 管理考核力度,基层机构没有信贷创新权力。同时,金 融机构存在不动产
抵押偏好,与担保组织的合作不主动,限制了这些机构 功能的发挥。 农业保险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专门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 二是保险费率较高。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点多面广、单 位价值小,定损难度
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增加信贷投入。农业贷款风 险大,没有相应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贷款投放后劲 不足。我们通过对吉林省信贷资金投向“三农”的研究, 认为应该尽快建立完善农业贷款风险分
担与补偿机制。 建立完善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农业信贷风险大。农业自然灾害一方面导致农业生产费 用增加,另一方面导致粮食减产,直接影响农业贷款的 回收。抵押物的缺失,
.62%)。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利率为基本利率的130%, 高于其他贷款利率水平。 贷款强制保险行为的出现。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 必须参加一份70元的人身意外险。虽然贷款附加保险为
农业贷款提供了一种经济补偿机制和避险机制,但参保 后贷款风险降低但相应的贷款利率却没有下降,借款人 参保意愿低。 慎贷现象普遍存在,投放后劲不足。农业贷款的高风险 和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
制尚未有效建立。 农业贷款管理难度大。农业贷款具有小额、分散、贷款 成本高、管理难、费用大等特点。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 为例,县级以下有1566家机构,信贷人员5434人,人均 管理贷户
496.7户,人均管理贷款968万元。为管理贷户,信贷员每 人日均行程40公里,费用35元。 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不完善的表现 担保机构缺失,担保机制不完善。与农村的现实需
要及相对完善的城市信贷担保机制相比,农村信贷担保 机制的差距明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担保资源不足。一是保证人的担保能力有限。二是农村 融资担保机构缺乏。三是农村担保物范围狭窄
。四是处分担保财产受限。 相关服务待完善。一是政府确权登记滞后。吉林省从 2007年11月开始在省内10个县进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共签订各类承包经营合同49.1万份,目前仅发放林权
三是兴办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建议在粮食主产区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照一定比例注资,以中央财政为主, 成立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建立农户贷款担保基金。 构建农村金融风险消化转移机制
。一是加快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建议政府在建立农业保 险体系中担负重要责任,在明确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 的基础上,对农业保险给予法律上的支持、经济上的优 惠和行政上的保护。首先要尽快对农业保
制度,使各涉农金融机构“慎贷”、“惧贷”。2010年 年末,吉林省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同比少增23.1亿元,增 幅同比下降10.6个百分点。据了解,农业贷款风险补偿缺失,抑制了 放贷积极性。 建立完善农业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的建议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具体落实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农村金融的税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