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辐射电热膜采暖技术规程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设计 (3)3.1 一般规定 (3)3.2 地面构造 (3)3.3 采暖热负荷的计算 (3)3.4 电热膜数量的确定 (3)3.5 电热膜采暖系统电气设计 (3)3.6 电热膜的布置 (3)4 材料 (3)4.1 一般规定 (3)4.2 绝热与发热材料 (3)4.3 线与温控器 (3)5 施工 (3)5.1 一般规定 (3)5.2 绝热层的铺设 (3)5.3 电热膜、感温探头和过热保护装置的安装 (3)5.4 找平层和面层的施工 (3)5.5 温控器安装 (3)5.6 线路敷设 (3)5.7 电气安全 (3)5.8 安全施工 (3)6 检验、调试与验收 (3)6.1 一般规定 (3)6.2 检验与调试 (3)6.3工程验收 (3)附表A 隔热层、电热膜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表附表B 电热膜安装检测记录表本规程用词说明1 总则1·0·1 为在采暖工程中规范低温辐射电热膜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保证工程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1·0·2 低温辐射电热膜采暖适用于电力充足、较低电价或有波谷电价的地区且为节能建筑的采暖工程,也适用于无集中供热需选择其它采暖形式的建筑,采暖宜为间歇供暖方式。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对于既有非节能建筑,应对其围护结构进行整体节能改造,使其达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的要求。
该采暖方式可方便地实现行为节能。
1·0·3 本规程适用于以低温辐射电热膜为加热元件、敷设于地(墙)面内的新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采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工业建筑采用低温辐射电热膜采暖时可参照本规程。
1·0·4 低温辐射电热膜采暖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 电热膜electrothermal film通电后能够发热的一种薄膜,是由电绝缘材料与封装其内的发热电阻材料组成的平面型发热元件。
电热膜按封装的电阻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三类:金属基电热膜(JM)、无机非金属基电热膜(WM)(包括碳纤维电热膜、油墨电热膜等)和高分子电热膜(GM)。
2·0·2 辐射电热膜electric radiant heating film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将热能主要以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的电热膜。
`2·0·3 电热膜采暖系统heating system of electrothermal film 由电热膜、温度传感器、温控器及隔热层、电气保护装置等部分组成,通过以辐射和对流的传热方式向室内供热的采暖方式。
2·0·4 温控器thermostat用于感应温度并加以控制调节的自动控制装置,电热膜采暖系统应采用室温地温双控型。
2·0·5 隔热层insulating course用以阻挡热量传递,减少无效热耗的构造层。
2·0·6 防潮层moisture proofing course防止建筑地基或楼层地面下潮气透过地面的构造层。
2·0·7 防水层isolating course防止建筑地面上各种液体或地下水、潮气透过地面的构造层。
2·0·8 伸缩缝expansion joint补偿混凝土找平层和面层等膨胀或收缩用的构造缝。
3 设计3·1 一般规定3·1·1 低温辐射电热膜采暖系统的供电负荷应由计算确定。
敷设于地(墙)面的电热膜有效发热表面上单位面积功率宜小于200W/m²,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工作直至建立稳定工作状态时,其表面的温度不应超过60℃。
3·1·2 低温辐射电热膜采暖系统的电热膜一般应铺设在地面,特殊情况也可铺设在墙面。
铺设电热膜的地(墙)面表面平均温度值一般为25~35℃,最高不应超过42℃。
3·1·3 低温辐射电热膜采暖系统的设计,应满足采暖和配电系统的设计要求。
3·1·4 低温辐射电热膜采暖系统工程施工图应由有建筑工程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设计文件的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目录、设计说明、电热膜及温控装置布置平面图、配电线路布置平面图、系统图、地(墙)面构造示意图等内容;2 设计说明中应详细说明采暖室内、外计算温度、配电方案、电热膜技术数据、规格;标明使用的具体条件,如工作温度、工作电压、电力负荷以及绝热材料的性能参数等;3 平面图中应给出电热膜的布置形式,标明电热膜的计算数量和伸缩缝位置等。
3·2 地面构造3·2·1 电热膜采暖系统地面构造由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隔热层、电热膜、找平层和面层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工程允许楼板双向散热时,各楼层间的楼板可不设隔热层;2 厨房、卫生间、洗衣间、浴室和游泳馆等潮湿场所,在找平层上部应设置防水层。
3 一层地面与土壤相邻时必须设置防潮层,之后设置隔热层。
直接与室外空气相邻的楼板及分户楼层间的地面楼板上,必须设置隔热层。
3·2·2 隔热层的保温材料应具有75℃以上的耐温性能和良好的隔热性能。
隔热层宜采用挤塑聚苯乙烯板(XPS),其厚度不应小于表3·2·2规定值,若采用如发泡水泥等其它隔热材料时,可根据热阻相当的原则由设计单位根据其材料性质另行设计,以确定其厚度和做法。
表3·2·2 隔热层厚度(mm)3·2·3 既有建筑改造成电热膜采暖方式的,可在电热膜上方铺设无纺布保护层后直接铺设地热专用复合地板,新建建筑应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找平后铺设面层材料等。
3·2·4 面层一般采用地砖、花岗岩及厚度为0.8~1.2 mm的地热专用复合地板。
不应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铺设面层。
3·2·5 应验算地面构造增加的荷载不应超出结构荷载的设计范围。
3·3 采暖热负荷的计算3·3·1 电热膜采暖设计热负荷计算应符合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B50019的有关规定。
3·3·2 计算全面地面辐射电热膜采暖系统的热负荷时,室内计算温度的取值应比对流采暖系统的室内计算温度低2℃,或取对流采暖系统计算总热负荷的90%。
3·3·3 局部地面辐射电热膜采暖系统的热负荷,可按整个房间全面地面辐射电热膜采暖所算得的热负荷乘以该区域面积与所在房间面积的比值和表3·3·3中所规定的附加系数确定。
表3·3·3 局部地面辐射电热膜采暖热负荷的附加系数3·3·4 进深大于6米的房间,宜以距外墙6米为界分区,分别计算采暖热负荷和进行电热膜的布置。
3·3·5 敷设电热膜的建筑地(墙)面,可不计算地(墙)面的传热损失。
3·3·6 计算地面辐射电热膜采暖系统的热负荷时,层高不超过3.6米时可不考虑高度附加。
3·4 电热膜数量的确定3·4·1 根据建筑物房间的热负荷,确定每个房间的电热膜使用数量。
3·4·2 按3·3计算的房间热负荷值,宜附加15~20%的运行系数。
3·4·3 房间内安装电热膜的数量按以下公式汁算:N二(l+K)P/Pm式中K----运行系数,K=0.15~0.20;P----计算房间热负荷值(W) ;Pm---每平方米电热膜的额定电功率(按不同产品一般为200W/m²以下) ;N----所需电热膜数量。
3·5 电热膜采暖系统电气设计3·5·1 低温辐射电热膜采暖系统的电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等规范中的相关规定。
3·5·2 低温辐射电热膜采暖系统的供电系统应采用电压等级为220V/380V的交流供电方式。
每户一般为单相供电,当电力负荷大于10KW时,宜采用220V/380V三相供电方式。
3·5·3 电热膜采暖系统供电系统设计应考虑建筑物性质、用电负荷大小等因素:1 电热膜采暖配电干线和照明配电干线应单独设置;2 当负荷较小时,可将采暖和生活用电负荷配电干线统一考虑;3 既有建筑改造为电热膜采暖系统时,配电系统应考虑用电负荷增容问题,并单独设置电热膜采暖系统配电干线;4 每户电热膜采暖配电应单独设置计量装置。
3·5·4 电热膜的末端配电线路应设过载、短路、漏电保护和电热膜局部过热保护装置。
3·5·5 每个房间宜为一个温控回路,每个温控回路单相供电负荷应根据温控器负荷能力确定,一般不宜大于3KW。
每个温控回路可带几组电热膜,并应设一处感温探头。
3·5·6 每组电热膜应设过热保护装置,动作温度为宜为55℃,电热膜上方直接铺设地热专用复合地板时,过热保护装置控制元件间距一般宜为700~800mm (距端头300~400mm)。
电热膜上方铺设找平层时,间距一般宜为800~1000mm (距端头400~500mm),但每组电热膜至少应设一处过热保护装置。
3·5·7 设备安装:l 电热膜采暖系统配电箱可根据需要采用暗装或明装方式安装,安装高度一般为箱底距地1.5米,或与同区域电力、照明系统配电箱距地高度相协调;2 温控器应设置在能正确反映室内温度的位置,温控器周围应无散热体与遮挡物,并不受阳光直射。
3·6电热地膜的布置3·6·1 电热膜布置应考虑不被家具等覆盖或遮挡,尽量布置在靠近工作、学习或活动区。
一般布置在房间中部和靠门处,距墙壁要求留有500mm 的距离以备用户放置落地家具。
3·6·2 电热膜应分组布置,与室内墙面及设施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3·6·2的要求。
表3·6·2 电热膜与室内墙面及设施的最小距离(mm)3·6·3 地面的固定设备和厨房橱柜、卫生洁具、淋浴区下方及管道铺设区域内不应布置电热膜。
当卫生间电热膜布置有困难时可铺设在无管道的侧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