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场消毒规范

现场消毒规范

附件:现场消毒规范1总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发生传染病流行后在传染病疫源地、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其他有关场所针对流行的传染病进行的消毒。

1.1概念与术语1.1.1疫源地消毒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对防治、研究传染病的医疗卫生机构,可能受到污染的场所应按疫源地进行消毒。

1.1.2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1.1.3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1.1.4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这种消毒不宜过泛使用,人口流动频繁的场所如公共汽车、飞机、火车、客船、各种公共场所通过此类消毒很难达到预防作用。

1.1.5消毒作用水平(1)灭菌: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进行灭菌的方法。

(2)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

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

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电力辐射、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用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溴消毒剂、臭氧、二溴海因等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消毒因子进行消毒的方法。

(3)中水平消毒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等)、醇类、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包括双链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进行消毒的方法。

(4)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如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如氯己定、植物类消毒剂和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等进行消毒的方法。

1.1.6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1)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

(2)细菌繁殖体。

(3)真菌。

(4)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例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5)分枝杆菌,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

(6)细菌芽孢,例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

(7)朊毒(感染性蛋白质)。

1.2消毒、灭菌的方法选择1.2.1对受到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1.2.2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1.2.3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1.2.4 选择消毒方法时需考虑,一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二是使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

应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1)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灭菌。

3)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4)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1.3组织执行与人员(1)对甲类传染病和肺炭疽、艾滋病等乙类传染病必须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和个人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负责进行终末消毒。

(2)对乙类传染病中的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脊髓灰质炎、白喉、布鲁菌病、炭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淋病、梅毒等和丙类传染病中肺结核,必须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提出的卫生要求,由病人陪护人或所在单位进行消毒处理或由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组织进行消毒处理。

(3)对丙类传染病中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感染性腹泻等由病人或其陪护人进行消毒处理。

(4)各类传染病(包括非法定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消毒,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5)在医院中对传染病病人的终末消毒由医院安排专人进行。

(6)非专业消毒人员开展疫源地消毒前应接受培训。

1.4时限要求接到甲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和艾滋病的疫情报告后,城市应在6 h内,农村应在12 h内采取消毒措施,其他传染病按病种不同应在24h至48h内采取消毒措施。

1.5装备要求承担疫源地消毒任务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条件配备消毒工具和防护用品,储备一定数量的消毒剂。

(1)消毒工具:背负式喷雾器、气溶胶喷雾器、机动喷雾器、配药桶(10L)、刻度量杯(筒)、工具箱、消毒车。

(2)防护用品:雨衣、工作服、隔离服、生物防护服、防毒面具、纱布口罩、N95生物防护口罩、生物防护口罩、防鼠疫口罩、防护眼镜、长筒雨鞋、橡胶手套、防护眼镜、帽子、毛巾、污物袋、长柄毛刷、装工作衣的布袋(30cm×30cm×40cm)、肥皂盒、皮肤消毒盒(瓶)。

等。

(3)消毒剂:储备一定量的消毒剂并与有关厂家建立联系,确保处理突发疫情的需要。

常用消毒剂有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碘伏等。

1.6消毒人员的个人防护参加消毒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必需穿着防护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度,以防受到感染。

必要时,可口服抗生素预防。

较严格的防护可参考鼠疫的防护方法。

全套的防鼠疫服包括:联身服、三角头巾、防护眼镜、防鼠疫纱布口罩或滤材口罩、橡皮手套、长筒胶靴和罩衫。

穿防鼠疫服方法如下:先穿联身服和长筒胶靴,戴好普通工作帽,再包头巾,使盖住头发、两耳和颈部,然后戴上口罩,在鼻翼两侧塞上棉花球;戴防护眼镜,再穿上罩衫,最后戴橡皮手套。

脱防鼠疫服方法如下:在消毒工作后,仍戴着手套在0.2% 过氧乙酸溶液中浸洗双手3min,穿着长筒靴站入盛有0.2%过氧乙酸溶液深度为30cm~40cm的药槽中3min~5min。

然后,戴着手套脱下罩衫浸入0.2%过氧乙酸溶液中,取下防护眼镜浸入75% 酒精中,解下口罩与头巾浸于0.2% 过氧乙酸溶液中。

最后,脱下胶靴、手套,再脱下联身服,用刺激性较轻微的消毒剂进行手的消毒。

1.7技术要求1.7.1疫区消毒1.7.1.1消毒范围和对象:以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

1.7.1.2消毒持续时间:以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消毒的持续时间。

1.7.1.3消毒方法的选择: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对象、病原体种类为依据选择消毒方法。

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的污染。

1.7.1.4疑似传染病疫源地的消毒:可按疑似的该类传染病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或按下一条进行处理。

1.7.1.5不明传染病疫源地的消毒:应根据流行病学指征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采取最严格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1.7.1.6注意与其它传染病控制措施配合:搞好传染源的管理,疫区的封锁、隔离,杀蝇、防蝇,灭鼠、防鼠,灭蚤,搞好饮用水、污水、食品的消毒及卫生管理,搞好环境卫生。

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

1.7.1.7填报消毒工作记录,必要时进行消毒效果评价。

1.7.2疫点的随时消毒1.7.2.1对病人应根据病情做到“三分开”与“六消毒”。

“三分开”是指:①分住室(条件不具备可用布帘隔开,至少要分床);②分饮食;③分生活用具(包括餐具、洗漱用具、便盆、痰罐等)。

“六消毒”是指:①消毒分泌或排泄物(如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为口鼻分泌物,肠道传染病主要为粪便,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为脓液、痂皮等);②消毒生活用具;③消毒双手;④消毒衣服、被单;⑤消毒患者居室;⑥消毒生活污水、污物。

1.7.2.2病人陪伴和护理人员,除做好病人的随时消毒外,应做好本人的卫生防护,护理病人后,应消毒双手。

1.7.3疫点的终末消毒程序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

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3)对脱掉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

穿隔离服、胶鞋,戴上口罩、帽子。

用过氧乙酸或含氯制剂时,须戴防护眼镜。

4)仔细了解病员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

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5)进入疫点时,应先消毒有关通道。

6)测量房屋、家具及地面需消毒的面积和体积,估算需消毒的污水量。

7)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前采样。

8)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将水缸盖好,将未被污染的贵重衣物、饮食类物品、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好。

9)如系呼吸道传染病,应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10)如系肠道传染病,应先于室内灭蝇,再进行消毒。

11)对室内地面、墙壁、家具和陈设物品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消毒。

12)病人用过的餐(饮)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时,可在疫点进行煮沸、浸泡或擦拭消毒。

作浸泡消毒时,必须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

作擦拭消毒时,必须反复擦拭2次~3次。

对污染重、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和废弃物,在征得病家同意后焚烧。

13)室内消毒后,必要时对厕所、垃圾、下水道口、自来水龙头、缸水和井水等进行消毒。

14)对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进行人员卫生处理。

15)疫点消毒工作完毕,对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胶靴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

将衣物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带回消毒。

所用消毒工具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洗消毒。

16)必要时,到达规定的消毒作用时间后,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后采样。

17)填写疫点终末消毒工作记录。

18)离开病家前,让病家开窗通风,擦拭打扫。

1.7.4消毒人员注意事项1)出发前,要检查应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故障,消毒剂是否足够。

2)应主动取得病家合作和相关人员的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