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例1】(2019青岛)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里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B.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是因为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D.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点拨: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会发生剧烈燃烧,在有限空间里时可能发生爆炸,A 正确;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能增大氧气的浓度,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B 正确;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是因为湿抹布隔绝了氧气,C错误;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可隔离可燃物,实现灭火,D正确。
答案:C【例2】(2019长沙)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有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错误的是()A.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B.遭遇火灾,如果火势较大,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C.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从火灾中逃生时,应有序撤离着火区域解析: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品乘坐火车,A说法正确;遭遇火灾火势较大要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寻求消防人员帮助灭火,B说法正确;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的性质之一,改变的是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以下,故C说法错误;从火场中逃生时应有序撤离着火区域,避免拥堵造成意外伤害,故D说法正确。
答案:C【例3】(2019 东营)近期发生的火灾和爆炸事件恰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下列说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A.对发生的火灾,首先要尝试用水扑灭,同时考虑其它办法B.只要控制好燃烧和爆炸的条件,就能使之为我所用,造福人类C.加油站、加气站内拨打电话可能引发燃烧或爆炸D.明火附近避免喷洒空气清新剂或杀虫剂,以免引发火灾点拨:发生火灾时要根据可燃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故A错误;控制好燃烧和爆炸的条件,就能达到防火灾、灭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就能使之为我所用,造福人类,故B 正确;在加油站附近的空气中弥漫着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接打手机产生的电火花可能会引燃甚至引起爆炸,故B正确;清新剂或杀虫剂是易燃品,遇到明火之后可能会引进火灾,故D正确。
答案:A【例4】(2019 江西)属于新能源的是()A.煤B.石油C.天然气D.氢气解析: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煤、石油与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氢气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
答案:D【基础巩固】1.(2019自贡)表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标志是(B)A B C D解析:A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C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D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
2.(2019江西)森林火灾现场救援的方法有:飞机投水、砍出隔离带、人工扑打等,其中“砍出隔离带”采用的灭火原理是( C )A.隔绝氧气B.降低着火点C.隔离可燃物D.降低至着火点以下解析:森林发生灭火时,砍出隔离带是常用灭火方法,其操作方法是距火势蔓延方向一段距离提前将一部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阻止火势继续蔓延,其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
3.(2019成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随身携带的物品是( A )A.食盐B.烟花爆竹C.汽油D.罐装液化石油气解析:食盐是氯化钠,不属于易燃易爆物品,乘坐公共交通时可以携带;烟花爆竹、汽油、液化石油气都属于易燃易爆物品,乘坐公共交通时是不可以携带的。
7.(2019滨州))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B.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廷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解析: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能燃烧,还需要和氧气接触,故A错误;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的空气内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遇明火或火星有可能发生爆炸,所以要严禁烟火,故B正确;为避免烟尘和毒气吸入肺内,所以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故C正确;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移走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D正确。
9.(2019泰安)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D )图a 图b 图c 图d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解析: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A错误;着火点一般不随外界的条件改变,B错误;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由于金属丝吸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C错误;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故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D正确。
【能力提升】1. (2019 聊城)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D)A.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C.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一定发生爆炸D.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解析:缓慢氧化也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但不属于燃烧;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人为不能降低;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不一定发生爆炸,需要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才会发生爆炸;煤加工成粉末状,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炭充分燃烧。
答案:D3.(2019盐城)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A.油锅着火,用菜扑灭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C.室内起火,开窗通风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解析:油锅着火,倒上青菜可以隔绝氧气灭火;发现家中燃气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不能点火以防发生爆炸;室内着火不能开窗,以防空气流通造成火势蔓延;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以防发生触电。
4.(2019德州)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①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B.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D.①③对比说明红磷着火点高于白磷解析: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发生燃烧,水中白磷因为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将水的热量传给上面的白磷,使其温度达着火点,故B正确;烧杯中的热水起提高温度和隔绝水中白磷与氧气接触的作用,故C错误;温水是80℃,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而红磷不能燃烧则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故D正确。
5.(2019攀枝花)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D)A.天然气B.石油C.煤D.乙醇解析: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乙醇不属于化石燃料。
6.(2019自贡)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A)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清除可燃物D.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解析: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
7.(2019成都)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 A )A.扇灭-—隔绝氧气B.剪掉灯芯-—隔离可燃物C.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D.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解析:扇灭蜡烛的灭火原理是扇子扇动时,空气极速流动,带走了蜡烛燃烧放出的大量热量,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使蜡烛熄灭;剪掉烛芯的灭火原理是没有了可燃物,蜡烛熄灭,应用的是移除可燃物灭火的原理;湿抹布盖灭的灭火原理是湿抹布隔绝了空气使蜡烛熄灭;水浇灭的灭火原理是水可以使可燃物降温。
8.(2019重庆A卷)2019年3月,四川省凉山州境内发生森林火灾。
灭火过程中,突发林火“爆燃”,导致多名扑火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设置隔离带是为了清除可燃物B.山风带入冷空气,能使林火熄灭C.人工降雨能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D.林火“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出大量可燃性气体所致解析:设置隔离带是为了清除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山风带入冷空气,可以能使林火燃烧更旺;人工降雨能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林火“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出大量可燃性气体所致。
9.(2019威海)打火机是常用的点火工具,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打火机的制作材料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B.打着火后,铁制挡风罩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C.松开开关即可熄灭火焰,其灭火原理与森林着火时设隔离带的灭火原理相同D.燃料丁烷是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属于化石燃料解析:打火机的制作材料中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铁和铜属于金属材料,塑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气、达到着火点,打着火后,铁制挡风罩没有燃烧,说是因为温度达不到铁的着火点;松开开关,燃料丁烷就不再喷出,隔离了可燃物,燃烧不再进行,即可熄灭火焰,森林着火时设隔离带也是清除可燃物灭火,二者的灭火原理相同;化石燃料指的是由动植物遗体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丁烷是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是化石能源。
10.(2019威海)利用然烧燃烧是人类最早有意识利用的化学反应,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
(1)原始人使用木柴燃烧释放的热能烘烤食物,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
现在,人们仍然利用燃料燃烧蒸煮食物,家用液化气的成分之一丙烯( C3H6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3H6+9O26CO2十6H2O。
从微观角度分析丙烯液化与丙烯燃烧两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前者丙烯分子不变,后者丙烯分子发生改变。
(2)燃烧产生的高温可用于冶炼金属。
木炭在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 2Cu+ C O 2↑,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铜的使用使人类社会迈入青铜器时代。
(3)在大棚中然烧沼气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沼气的主耍成分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CDE。
A.参加反应的与的质量比为16:32B.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都不变C.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D.点燃沼气前,需要检验纯度防止发生爆炸E.生成的可做气肥(4)结合上述事例,谈谈燃烧的价值燃烧为人类提供了有用的物质和能量(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1)木柴燃烧释放的热能烘烤食物; C3H6完全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丙烯液化是物理变化,只是丙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没有生成新的分子,丙烯燃烧是化学变化,丙烯分子变为了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