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诊治
• MRI • ECG • EEG
诊断
(一)临床诊断标准 1.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
病例可以不发热。 2.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系统
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WBC增高、CSF 异常、血糖升高。胸片、MRI、EEG、ECG可有异 常。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 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进行诊断。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成人感染很少见 • 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
HFMD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 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 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
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 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
临床分期
手足口病/咽峡炎(第一期) 病毒侵袭
脑脊髓炎(第二期) 神经源性反应
肺、心损害(第三A期、第三B期)
康复或后遗症( 四期恢复期)
死亡
临床分期
• 皮肤粘膜受累期 • 神经系统受累期 • 交感神经兴奋期 • 心肺受累期 • 休克期
表现临床1
一、普通病例 起病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
国内流行情况2
• 2000年5-8月烟台招远市立医院报告1698 例,6月15-7月15发病高峰,3例死亡。
• 2000年秋季新加坡的疫情波及到苏州市,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某幼儿园也因新加坡 生病儿童返回苏州引起爆发疫情
• 2001年4月,北京昌平区某幼儿园手足口 病爆发,患病率达6.65%。
国内流行情况3
若无皮疹,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确诊病例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即可确诊 1、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滴度4
倍升高。
鉴别诊断
1、普通病例 要与麻疹、风疹、水痘及丘疹 样荨麻疹相鉴别
2、重症病例 要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脊灰、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肺炎、爆发 性心肌炎等相鉴别
手、足及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 围绕有炎症红晕,疱内液体少。可有轻咳、 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儿可以不 发热。
普通病例预后良好
临床表现2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
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 障碍等,病情凶 险。 1、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或烦躁、头痛、呕吐、 肢体抖动或震颤、无力、眼震、共济失调、肢体 麻痹、惊厥、脑膜刺激征、昏迷等,重者可出现 脑疝。
• 最常见为CoxA16及EV71型
肠道病毒的生物特性
1. 属于RNA病毒
2. 对75%酒精及5%来苏不敏感。对热敏感, 在50 ℃可被迅速灭活,对紫外线及干燥 敏感,各种氧化剂(高㎜ 锰酸钾、漂白粉等)、 甲醛、碘酒都能灭活
流行环节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染源: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流行概况
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 行的报道: – 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 – 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 – 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
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 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 – 1959年提出HFMD命名 – 1969年美国首次分离出EV71病毒
国内流行情况1
• 1981年起,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有少 数病例零星报道,但缺乏病原学支持
•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 爆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 经过两年散发流行,1986年又出现爆发。 两次爆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
• 1999年5-9月,深圳南山区,59例(临床 诊断)、7例(PCR+)
3.循环系统: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 凉、指端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 血压升高或下降。
4.其它系统也可受累而出现相应症状。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 血糖 • 血生化 • CSF • 病原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
物理学检查
• 胸片 可表现为肺纹理增重,网格状、班 片状阴影,重症病例可出现肺水肿、肺出 血征象。多以右肺为著。
• 2007年山东临沂爆发流行,后波及山东全 省,共报告39606例
• 2008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较大规模 的手足口病疫情,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929例, 其中22例死亡.
• 安徽、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都 有报告
病原学
• 肠道病毒共102型,包括脊灰病毒、埃可病 毒、柯萨奇病毒、EV68—EV102。能引起 手足口病的有20多型
升高→肺循环容量负荷增加→肺间质水肿。 2、炎性介质损伤肺毛细血管床,使其通透性增加。 3、神经肽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肺内
α受体兴奋,β受体相对受抑制,血管通透性增加,肺 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肺组织液清除障碍。 4、神经源性心肌损害:儿茶酚胺过多释放时可致心肌变性坏 死
临床表现4
手足口病的诊治
手足口病的定义
•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 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 个别患者可引起脑膜脑炎、心肌炎、肺水肿 等致命性并发症 – 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
粪便排毒4~8周,咽部排毒1~2周
传播途径
•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 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 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 绢、牙具、玩具、餐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 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 污染的水源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医疗 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医源性传播。
临床表现3
2.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不整,紫绀,口吐 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肺部可闻及干湿罗音,出现神 经源性肺水肿。
神经源性肺水肿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NPE ) 概念:在无心、肺、肾等疾病的情况下,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导致的急性肺水肿。 机制:1、颅内压增高→交感神经兴奋→体循环血管收缩→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