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之设置分论点、叙例、排例(一)、使用分论点的三个要求:1、扣得住 2、分得开 3、排得顺有一个同学以《读书乐》为题列了如下的论述提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符合不符合使用分论点的三个要求:1、扣得住(扣住中心,扣住题目)例一:(1)读书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有的权利;(2)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良好的阅读方法;(3)读书可以使人掌握足够的本领,服务社会。
2、分得开(多角度、多方面)例二:(1)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充实头脑,一乐;(2)读书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活动,二乐;(3)读书可以提高素养,陶冶情操,三乐。
3、排得顺(要有一定的顺序,如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下而上等等)例三:(1)读书,乐在它是个人成长的必需;(2)读书,乐在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3)读书,乐在它是民族繁荣的保证。
(二)、分解分论点的步骤与方法:常见的方法(或思考角度):1、概念分析法2、因果分析法3、条件分析法4、辩证分析法——对比5、层层推进法——递进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
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明清楚,可以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
1、概念分析法这里的概念指的是文章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语,对这些词语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整个论点的含义。
类——是什么,主要是回答类别、性质和内涵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类”。
例1:勇敢:A.勇敢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
B.勇敢是贫贱不能移的人格。
C.勇敢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例2:奋斗是理想的阶梯1、刻苦勤奋,是理想的阶梯;2、珍惜时间,是理想的阶梯;3、迎难而上,是理想的阶梯。
2、因果分析法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
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因——为什么,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因”。
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例1:《勤有三益》中心论点:“为人当勤劳”1、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
(创财)2、勤劳,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
(健体)3、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
(修身)主要是从原因这个角度来设立分论点,通过用“为什么”来设问达成,在论述过程中,阐明几个并列的理由,证明应不应这样做。
例2: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全国高考题:)A.世界千变万化,事物是复杂的,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B.人们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C.评判事物的标准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3、条件分析法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
法——怎么样、怎么办,主要是回答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法”。
例1:谈意气(湖南高考题):中心:人要有意气。
(湖南省高考题)(1)人要有意气,就要坚韧不屈,不畏风霜冷雨。
(2)人要有意气,就要勇敢不惧,不怕牺牲挫折。
(3)人要有意气,就要自信乐观,笑对人生坎坷。
例2:学会欣赏别人:(1)学会欣赏别人,要求自己要胸怀坦荡、虚怀若谷的作风。
(2)学会欣赏别人,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借鉴。
(3)学会欣赏别人,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它包括两个方面:①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对照分析,②对中心论点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①正反对照分析如要证明“实践出真知”,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立论:a、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不参与实践,不从实际出发,闭门造车,就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样正反对照,就可以进一步明确“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②一分为二地分析,如要论证“成才的关键不在于逆境”,便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a、逆境可以造就人才,古今中外有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一点;b、并非所有的逆境都可以造就人才。
这两个论点看似矛盾,但都统一在“逆境能否出人才”的总论点之下。
5、层层推进法最常见的是按照议论的基本思路和结构来设置分论点,即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提问思路来提炼分论点。
如以《谈风度》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①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③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样)。
以“拆除心墙”为话题作文一、从“是什么”的角度示例:•(总)家庭成员,师生,朋友之间都会有隔阂,有阻挡的心墙。
•(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是心墙,•学生与老师之间远远的距离是心墙,•朋友与朋友之间深深的误解是心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确立•(总)我始终相信,推倒彼此之间的心墙,你将会看到别样的洞外天。
•(分)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悟无私的亲情。
•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知真挚的友情。
•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彻不变的爱情。
(带来的效果)••(总)人有适当的戒备之心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心墙,我们应该坚决说:“不”!•(分)首先,心墙阻止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合作。
•其次,心墙的存在间接影响了社会风气。
•再者,心墙还使人看不到社会光明的一面。
(存在的危害)三、从“怎么办”的角度分论点•拆除心墙,我们应该抛开嫉妒,拥抱宽容•拆除心墙,我们应该抛开自私,拥抱微笑•拆除心墙,我们应该抛开虚伪,拥抱真诚••无形的墙,我们用文明来击垮。
•无形的墙,我们用礼貌去瓦解。
•无形的墙,我们用宽容来毁灭。
••拆除这堵墙,需要放下自私。
•拆除心墙,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
•拆除心墙,我们要有责任心。
1、中心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
如果句子比较长,还可以单独放一段(第二段);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或独立成段。
2、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到四个。
3、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20字。
4、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排比或准排比段。
5、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好的结构,既能展示考生清晰的思路,又能提高老师阅卷的速度。
好的结构还应该伸缩自由驾驭自如。
结构要板块清晰,一目了然,不能信马由缰、杂乱无章。
阅卷老师在高速阅读的情况下,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清作者的思路,看清全文的布局安排,阅读一个段落,要能迅速看出这一段写什么,段和段之间是否界限分明。
如果看不清段和段之间的联系,不可能打高分。
一、简列式(人们十分熟悉、读者极易接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论据)毕加索选择了创作,饿着肚子画成了《烫衣妇》;鲁迅选择了文学,便把刀和枪毫不留情地投向茫茫的黑夜;李素丽选择了乘客,才会“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王伟选择了国家,把身影留在了永恒的蓝天------《在心田上放牧》作用:简明扼要,又组成排比,气势如虹,极为雄辩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二、简述式(一个事例所包含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需要稍作解说,才能更好地被接受。
)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
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之臣。
但他选择了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
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为和日月争光的鸿篇巨著。
------《选择,别无选择》启示:在简述事实论据时,将介绍的着眼点放在最能论证中心论点的方面。
三、简繁结合式(对一个事例进行详细叙说,与之相关的其他事实论据则一笔带过。
)布鲁诺曾因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但是因选择了捍卫真理而献身者,绝非布鲁诺一人。
1553年,西班牙青年科学家塞尔维特提出血液小循环说,与教会所宣扬的“血液产生于心脏,存在于静脉”的观点完全对立。
因此,他被逮捕,受尽严刑拷打而毫不畏惧,表示愿意为捍卫真理而死。
是10月的一天,他被押到广场,绑在柱子上,神父最后一次问他:“愿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学说?”他坚定地默默摇头,终被烈火吞没。
还有古罗马数学家希帕蒂娅、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等等,他们都是选择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杰出代表。
叙例要注意的问题1、叙例要注意排列顺序(古今中外)2、叙例应简洁。
3、论据要多层面。
4、叙例可用典型事例一正一反两两组合。
构成鲜明的对比论证。
所谓排比叙例,顾名思义,就是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排比的手法进行例子叙述的一种论证方法。
这种手法既能使语言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又能使素材丰富、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在使用上要注意两点:1、叙例要精炼准确,高度概括,一针见血,每个例子一般用一句话概述。
2、例子要古今中外结合,避免片面化、平面化,力求立体丰富。
3、排比叙例后要增补与论点有关的内容,要揭示例子之间的共性,切记空洞,要回扣观点。
从高考满分作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几种排比举例的角度。
一:具体事例论据排例法如2010年全国卷1考生《主宰自我》:越王勾践能够主宰自我,不惜卧薪尝胆,终究三千越甲吞吴;韩信能够主宰自我,甘愿忍受跨下之辱,终究成就一番伟业;司马迁能够主宰自我,在生命惨遭蹂躏的逆境中,终究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主宰自我,使他们的人生之树结下了丰硕的果实!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只要能在困境或者逆境中主宰自我,就一定会赢得成功之神的垂青!简析:在文中,作者精练而到位地列举了勾践.韩信.司马迁三个人物具体事例论据,由于材料丰富而典型,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主宰自我”这一中心观点。
类题训练:请以《曲折》为题,以“在曲折.逆境.磨难中,仍奋发.奋斗”为中心观点,写一组人物具体事例论据排例。
参考答案: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曲折中激发出蓬勃的创作欲望,雄浑与悲壮的《第九交响乐曲》响彻了几个世纪,绵绵不息;梵高,在失去亲人与朋友理解的孤寂曲折中焕发出绚烂的生命之光,火一样的《向日葵》开放了几百年,经久不衰;马克思,在冲破重重阻碍的曲折中,高昂着奋发向上的斗志,泣鬼神,惊天地的《共产党宣言》惊破了历史的阴霾。
二:宽泛事例论据排例法如学生优秀作文《微笑》片段:金色麦田里满脸皱纹的老人满足的微笑,注视着学步幼儿的年轻父母的幸福的微笑,桃李满天下的老师镜片后宽慰的微笑,寒风中接站的亲人泪光里欣喜的微笑,都是记忆中永不退色的定格,时时泛起柔和温馨的光芒。
简析:所谓宽泛事例论据是相对于具体事例论据而言的,在高考议论文写作时,一时在脑海中搜索不到具体的名人论据和热点素材时,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宽泛的举例,以达到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
如这段文字,作者通过列举“老人”“父母”“老师”“亲人”等类型化事例,运用排比句式有力地论证了“微笑是自然质朴的最具感染力的真诚流露”。
类题训练:请以“丰收”为话题,写一组宽泛事例论据排例。
参考答案:丰收是什么?丰收是农民合手祈祷时嘴里蹦出的文字,是农民皱纹间的点点汗珠,是农民脸上的笑容,眼中的泪花;丰收是学生得到好成绩后那动人的眼神,是试卷上个个红色的对勾,是那用红笔写下的高分数;丰收是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的提升,是申奥成功后的浓浓的欢乐气氛,是抗击非典胜利后的亿万人民的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