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小腿部位穴名正筋穴正宗穴定位在足後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在足後跟筋正中央,正筋穴上二寸處。
主治脊椎骨閃痛、腰脊椎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
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了至一寸(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者可坐姿扎,體弱者應側臥扎。
正筋、正宗兩穴相配用針。
【正筋穴】穴位:正筋在足后跟筋(阿基里斯筋)正中央上、方距足底三寸五分。
正筋上二寸为正宗穴。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胫骨神经。
取穴:正筋当足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正筋上二寸为是正宗穴。
归经:入肾、膀胱二经。
穴性:清热醒脑、通气止痛。
主治:腰脊椎痛、闪腰、脊椎骨闪腰、颈项骨骨刺、扭转不灵及颈项筋痛、脑骨胀大、脑积水、岔气、后脑头痛。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针若透过足后脚跟筋效力尤佳):体壮者可采坐姿进针。
体弱者应侧卧后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经验:(一)正筋、正宗、正士可以通脑,笔者亦常将其配用在治癫痫上,其治法可见上三黄穴。
(二)颈椎半脱位或闪腰岔气,可先扎本穴以疏导其气血,再以整脊手法,使其筋骨归位,消除肌肉紧张,而渐渐恢复。
(三)颈椎骨刺,病位放血,本穴、配肺心穴、水源穴有效。
(四)另本穴可治疗轻微脑部震荡,但需配合水晶穴放血。
(五)腰脊椎骨痛,本穴配二角明穴,水源穴特效。
穴名正筋穴正宗穴定位在足後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在足後跟筋正中央,正筋穴上二寸處。
主治脊椎骨閃痛、腰脊椎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
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了至一寸(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者可坐姿扎,體弱者應側臥扎。
正筋、正宗兩穴相配用針。
【正宗穴】穴位:正筋在足后跟筋(阿基里斯筋)正中央上、方距足底三寸五分。
正筋上二寸为正宗穴。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胫骨神经。
取穴:正筋当足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正筋上二寸为是正宗穴。
归经:入肾、膀胱二经。
穴性:清热醒脑、通气止痛。
主治:腰脊椎痛、闪腰、脊椎骨闪腰、颈项骨骨刺、扭转不灵及颈项筋痛、脑骨胀大、脑积水、岔气、后脑头痛。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针若透过足后脚跟筋效力尤佳):体壮者可采坐姿进针。
体弱者应侧卧后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经验:(一)正筋、正宗、正士可以通脑,笔者亦常将其配用在治癫痫上,其治法可见上三黄穴。
(二)颈椎半脱位或闪腰岔气,可先扎本穴以疏导其气血,再以整脊手法,使其筋骨归位,消除肌肉紧张,而渐渐恢复。
(三)颈椎骨刺,病位放血,本穴、配肺心穴、水源穴有效。
(四)另本穴可治疗轻微脑部震荡,但需配合水晶穴放血。
(五)腰脊椎骨痛,本穴配二角明穴,水源穴特效。
定位正宗穴上二寸。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
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
【正士穴】穴位:在正筋穴上四寸。
正宗穴上二寸处。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脊椎骨总神经。
胫骨神经。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正宗穴上二寸处是穴。
归经:入肾、膀胱二经。
穴性:疏导经络行气活血。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闪腰岔气、头痛。
针刺法:直刺五分至一寸。
针感:酸胀感。
配穴:(一)脑瘤需扎天应穴、上瘤穴、正筋、正宗。
(二)脑积水、平衡感不佳,可扎三重、正筋、正宗穴。
(三)落枕、闪腰岔气,颈部痛可下正筋、正宗、正士、灵骨,并于膝后太阳区放血。
(四)膏盲痛、肩背痛本三穴加重子、重仙、并采局部放血。
(五)坐骨神经痛正筋、正宗、正士三穴外配灵骨、大白、三河穴、脊椎痛、病点配合放血。
(六)耳鸣正筋、正宗、正士配三重穴、灵骨穴。
说明:正筋、正宗、正士三穴可齐下为直倒马三针,疗效更强,对脊椎骨、脑部的治疗都有助益。
定位在正土穴上二寸五分。
十四經承山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腿轉筋、霍亂、腰酸背痛、鼻出血。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至二寸,以針尖抵骨效力最佳。
與四花中穴配用,主治霍亂轉筋及腎虛。
【博球穴】穴位:在正士穴上二寸五分。
即正筋穴上六寸五分处。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副神经。
胫骨神经。
取穴:平卧,在正士穴上二寸五分处取之。
即在正筋穴上六寸五分处取之。
即十四经承山穴下一寸五分。
归经:入心、肺两经。
穴性:舒经活络。
主治:腿扭伤、霍乱、腰酸背痛、后脑头痛、项紧痛、鼻出血。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以针尖抵骨效力最佳。
用三棱针点出黑血治疗腰酸背痛立即见效。
说明:世人常误会博球穴即是承山穴,事实两穴相差一寸,虽两针因在膀胱经上,主治也大同小异,但博球在治疗某些疾病是承山所不同,请读者详加辨别。
应用:博球穴附近见青筋放血,可治疗长久腰酸背痛及肌肉痉挛。
配穴:(一)鼻出血,本穴可配正会、少商放血。
(二)后脑头痛,膝后太阳区放血,博球、正筋配腕顺、灵骨。
(三)膏盲背痛,本穴配重子、重仙、腕顺穴有效。
(四)可于膝后太阳区一带放出恶血,再取博球对痔疮有益。
穴名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定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
在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一寸,即一重穴直上二寸。
在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一寸,即二重穴直上二寸。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顏面神經麻痺)、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癌、腦膜炎。
喉炎、脾腫大、脾臟炎、大顆青春痘,以及各種良性、惡性腫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
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為常用來治療上述各症之針法。
臨床上可使用三稜針點刺,以放出黑血,效佳。
三重穴具破氣行血的功效,故可為各種腫瘤之配穴。
【一重穴】穴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脾神经。
取穴:当外桌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是穴。
归经:入心、肺、脾三经。
穴性:除积消瘀、破气行血。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癌、脑膜炎。
喉炎。
脾肿大、脾脏炎。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针感:酸胀麻电感。
说明:(一)阳维起于足跟部,其脉发于足调养外踝下,又会足少阳于斜属太阳,阳明之间阳交穴,而三重穴组虽不在阳经上,而在少阳与阳明衔接处,若以全息律来说,三重穴组反应点恰巧在头部及肩前处。
(二)赖师叔在其书中言董公用三重穴治乳瘤、食道癌、舌下腺癌之初期有效。
(三)三重穴具有破气行血的功效,因此任何肿瘤,都以三重穴来配穴。
经验:(一)在本穴配水金、水通、木黄、灵骨,治纵欲过度,以致骨髓中、空、而寒痹膝不收。
(二)常灸本穴或扎针,刺血可治疗和预防中风及增加记忆。
穴名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定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
在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一寸,即一重穴直上二寸。
在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一寸,即二重穴直上二寸。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顏面神經麻痺)、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癌、腦膜炎。
喉炎、脾腫大、脾臟炎、大顆青春痘,以及各種良性、惡性腫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
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為常用來治療上述各症之針法。
臨床上可使用三稜針點刺,以放出黑血,效佳。
三重穴具破氣行血的功效,故可為各種腫瘤之配穴。
【二重穴】穴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脾神经。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归经:心、肝、脾、肺四经。
穴性:破气行血、除积消瘀。
主治:同一重穴。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酸胀麻电感。
说明:一重、二重、三重同时下针,形成直倒马针法,具有行气破血,通窍安神之功,尤其在针法上搭配,会使疗效增速。
经验;(一)妇科穴、三重穴再配天应针法治子宫肌瘤。
(二)肩中、建中、分枝上、三重治乳腺瘤。
(三)三重穴,配地宗穴、木留穴,治舌强言语困难,因三重穴对脑有强烈作用,可改善脑细胞之故。
(四)脑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可扎三重穴。
(五)三重穴放血可治大颈包、摄护腺肿大(需配合指大间、外间、姐妹三穴)。
穴名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定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
在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一寸,即一重穴直上二寸。
在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一寸,即二重穴直上二寸。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顏面神經麻痺)、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癌、腦膜炎。
喉炎、脾腫大、脾臟炎、大顆青春痘,以及各種良性、惡性腫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
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為常用來治療上述各症之針法。
臨床上可使用三稜針點刺,以放出黑血,效佳。
三重穴具破氣行血的功效,故可為各種腫瘤之配穴。
【三重穴】穴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脾神经。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归经:心、肝、脾、肺四经。
穴性:破气行血、除积消瘀。
主治:同一重穴。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酸胀麻电感。
说明:一重、二重、三重同时下针,形成直倒马针法,具有行气破血,通窍安神之功,尤其在针法上搭配,会使疗效增速。
经验;(一)妇科穴、三重穴再配天应针法治子宫肌瘤。
(二)肩中、建中、分枝上、三重治乳腺瘤。
(三)三重穴,配地宗穴、木留穴,治舌强言语困难,因三重穴对脑有强烈作用,可改善脑细胞之故。
(四)脑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可扎三重穴。
(五)三重穴放血可治大颈包、摄护腺肿大(需配合指大间、外间、姐妹三穴)。
定位在膝眼直下三寸,脛骨外簾,十四經之足三里內側一寸處。
主治哮喘、牙痛、心跳、口內生瘡,頭暈,心臟病,轉筋霍亂。
針法與應用針深二寸治哮喘,三寸治心臟病。
針深三寸配搏球穴治轉筋霍亂。
【四花上穴】穴位:在膝眼直下三寸,胫骨外帘,「十四经」之足三里穴内侧一寸处。
解剖:六腑神经、肺支神经、心支神经。
取穴:当外膝眼之下方三寸,胫骨外缘贴骨下陷中处是穴。
归经:入心、肺、胃三经。
穴性:疏心清肺、调理脾胃。
主治:哮喘、牙痛、心悸、口内生瘤、头晕、心脏病、转筋霍乱、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
针刺法:直刺二寸—三寸。
针深二寸治哮喘,针深三寸治心脏病。
针感:酸胀感。
辨别;四花上穴并非足三里,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两筋之间(前胫骨肌与长总趾伸肌之间),而四花上穴是贴胫骨外缘,两穴相差一寸并且两者是平行两邻。
说明:四花穴具有行气活血化瘀之功,其所调乃心肺之气,能促进营气之循行。
经验:(一)女人经痛,可取妇科穴、天枢、中极、四花、门金相配有效。
(二)四花上穴配水金、水通门金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效。
(三)鼻炎可取镇定穴,四花上穴,驷马穴相配需长期治疗一段时间。
配穴:四花上穴配博球穴治转筋霍乱,此时四花须针深三寸(见董公书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穴名四花中穴四花副穴在四花中穴直下二寸五分。
定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兩筋間之間。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臟病,心臟血管硬化(心兩側痛)、心臟麻痺(心悶難過、坐臥不安)、急性胃痛、消骨頭之腫脹、腸炎、胸悶、肋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