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环境监测概述

第一章 环境监测概述


二、 光学分析法(光的吸收、辐射、散射)
(一)分光光度法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三)发射光谱分析法 (四)荧光分析法 (五)化学发光法 (六)非分(色)散红外法
三、电化学分析法 优点: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快速、应用范围广
(一)电位分析法:PH 、F-、CN-、NH3-N、DO等 (二)电导分析法:电导率、DO及SO2等
水体:物理性质、DO、BOD5等的测定
大气:SO2、NOx、TSP等的测定、烟道 气的采集与分析
其他:植物Hg的测定、噪声的测量等
第一章
绪论
学习内容要点:
1. 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2. 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与其它学科的
关系; 3. 掌握环境监测目的、分类、特点、技术及
主要环境标准; 4. 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以及环境监测在
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 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三)按专业部门分类 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又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四)按监测区域分类展概述
• 1.环境监测特点
监测对象
第四节 环境监测主要方法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要求:准确、灵敏、 选择性好、简便适用、方法标准化。
一、 化学分析法
1、重量法 缺点:操作麻烦,对低浓度污染物时误差较大。 适用范围:大气中总悬浮颗粒、降尘量、烟尘、
生产性粉尘及废水中悬浮固体、残渣、油类、硫酸 盐、二氧化硅等的测定。
2、容量法 优点:操作方便、快速、准确度高、应用范围广、 费用低,应用较多 缺点:灵敏度不够高,对于测定浓度太低的污染物, 也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适用范围:水中的酸碱度、NH3-N、COD、BOD、 DO、Cr6+、硫离子、氰化物、氯化物、硬度、酚 等的测定,及废气中铅的测定。
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定义及对象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三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四节 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简介 第五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定义及对象
一、定义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 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 变化趋势。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 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 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一、目的 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 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 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任务划分
环 监视性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纠纷仲裁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研究性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 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
(三)极谱法 :Cr、Mn、Fe、Co、Ni、Cu等
四、色谱分析法 (一)气相色谱分析(GC)
原理: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差异(流动 相—载气 )
优点:灵敏度与分离效能高,快速、应用范 围广、样品用量少且易于实现自动测定,能 与多种仪器分析联用等。
应用:苯、二甲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 酚类、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有机污染 物。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 行痕量组分分析 。
课堂讲授:32学时 实验:55学时
环境监测课程简介
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必修的专业 主干课。它通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确定环境质量及 其变化趋势。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 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在环境工程,特别在 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 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以及 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基本原理、方 法、技术和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包 括污染源调查、布点和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和方案实施;懂得监 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 其发展趋势,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 好的科学作风。
二、监测过程 1、监测方案制订 2、过程: 发现问题→按标准制定监测方案→样品采集→运 送保存(处理样品)→按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三、监测对象 1、 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或称环境 质量状况 2、 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或 称污染源 3、 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章次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教学内容
内容 绪论 水体污染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 大气污染监测 固体废物监测 生物污染监测 噪声监测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简单监测技术与现代监测技术
学时 2 28 20 16 4 14 6 2 4
实验内容
土壤:As 、Cr、Hg的测定;Pb、Cd、Cu、 Zn、Ni的联合测定
3.环境监测的要求
• (1)代表性 • (2)完整性 • (3)可比性 • (4)准确性 • (5)精密性
4、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
被动监测阶段 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
自动监测阶段
5、发展趋势 ① 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 ② 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 ③ 微量分析向痕量、超痕量发展; ④由污染物成分分析发展到化学形态分析; ⑤仪器的联合使用和电子计算机化。
象种类多
污染物
涉及面广
浓度低
环境监测
方法和手 段多样
重视价态和 形态分析 重视动
态分析
2.环境监测的原则:优先监测原则 优先污染物:是指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
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毒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 方法的化学品。
环境监测遵循该原则,就是对优先污染物实行优先监测。 • ①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物 • ②已有可靠监测方法并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 ③已有环境标准或其它依据的污染物 • ④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浓度的污染物 • ⑤环境样品有代表性的污染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