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空间工程

地下空间工程

1、地下空间:是指地球表面以下的岩层或土层中由天然形成或人工开发形成的空间。

2、城市理论容量:是指一个城市在某一时期对人口和人类活动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类设施(建筑物、道路等城市设施)的容纳能力。

3、地下物流系统:使用两用卡车、自动导向车等作为运输承载工具,通过大直径地下管道、隧道等运输通路,对固体货物实行输送的一种全新概念的运输和供应系统。

4、地下储库:是修建在地下的储物建筑物,作为短期或长期存放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用,或称地下仓库。

5、地下空间资源的深度范围划分为4层
答:(1)浅层,地表至地下10m,开敞空间和低层建筑基础影响深度;(2)次浅层,地下10~30m,中层建筑基础影响深度;(3)次深层,地下30~50m,特殊地块和高层建筑基础影响深度;(4)深层,地下50~100m。

6、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态要素有哪些?
(1)点状:基本结构要素
(2)辐射状:出现于初期
(3)脊状:出现在城市没有地铁车站的区域,或以解决静态交通为前提的地下停车系统中以一定规模的线状地下空间为轴线,向两侧辐射,与两侧的地下空间连通,形成脊状。

(4)网格状:主要出现于城市中心区等地面开发强度相对较大的地区。

(5)网络状:主要用于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布局。

(6)立体型(地上地下一体型)将地上、地下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建设目标,将地上、地下空间综合考虑,形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充分发挥地上、地下各自的功能
7、重点地区重点公共地下空间功能的选择从哪三方面考虑?
答:功能的实用性,功能的协调性,功能的互补性。

8、地下静态交通的分类
答:地下公共停车,地下配建停车。

9、地下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500m,专用汽车库不宜超过300m。

10、管道形式的地下物流系统运输的方式有哪些?
答:气力输送管道,浆体输送管道,舱体运输管道。

11、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特点
答:封闭性,隔离性,难控性,扩散性。

12、地下市政设施分类
答:地下市政管线系统,地下市政站场。

13、城市地下空间的布局基本原则
答:可持续发展原则,系统综合原则,聚集原则,等高线原则。

14、地下商业设施空间规划的方法
答:与区位和客流特点协调,与内部环境和规模特点协调,与地上业态协调,业态多样化、功能综合化。

15、储库的分类
答:按用途和专业可分为国家储备库、城市民用库、运输转用库等。

16、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原则
答:布局均衡、规模适度原则,复合利用、鼓励连通原则,公共优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分期建设原则。

17、地下空间规划消除心理和生理影响的主要途径
答:入口部规划设计,地下建筑心理空间的创造,室内色彩,通风,自然景观。

18、地下步行道路系统布局的要点
答:以地铁(换乘)站为节点,以地下商业为中心,力求便捷,环境舒适宜人,经济适用。

19、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布置时应遵循的原则
答: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避免设置雨水泵站,结合道路系统布置,结合道路系统规划布置雨水管,要结合街区内部的规划来考虑雨水管的定线。

20、居住区地下服务设施规划包括
答:休闲娱乐设施规划,公用服务设施规划,市政管网地下集中排布,通道及商业功能,平战结合地下人防设施。

2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调查工作与基本资料有哪些?
答:调查工作: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

基本资料:地质资料,城市测量资料,气象资料,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城市人防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城市交通资料,城市土地利用资料,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资料,城市环境资料。

22、城市重点区域划分的原则
答:(1)城市公共活动聚集点及公共建筑开发强度高和建设量大的地区,(2)具有人群密集、流动性强的特征地区,如大型交通枢纽地区,(3)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地区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区域。

23、城市总体布局的主要模式
答:集中紧凑式,分散疏松式。

24、地下车行道系统规划的步骤
答:(1)以城市地面、上部、地下空间立体三维有机开发的意识,对城市快速交通网络和城市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优化原有城市交通网络体系,找出其中较适宜或只能利用地下空间的部分。

(2)对上述初步选定的地下公路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下空间利用现状等制约条件进行研究,删除受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实施地下公路建设的部分。

(3)对选定路段的经济可行性进行研究,估算投资规模、投资效益、资金来源等。

(4)进一步考察国家和城市对当地建设政策、方针及民俗等,使初步制定的城市地下快速交通规划与之相适应。

(5)协调建设、交通和部门等的意见,进一步优化方案,组织实施计划。

25、土地适用性评定的目的和内容
答:目的: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内容: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a.建筑地基(地基承载力)。

b.滑坡与崩塌。

c.冲沟。

d.地震。

e.矿藏。

26、关于地震的考虑有
答:(1)A、确定地震烈度,以便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

B、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7度以上(烈度)不须特殊设防,9度以上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C、按照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宜的城市设施。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A、水文条件(江河湖泊等水体,及相关作用)。

B、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3)气候条件: a.太阳辐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的确定等)。

b.风象(防风、通风)影响城市用地布局,如工业与居住用地的布置关系,还有局部环流因素的考虑(这个也和地形地貌有关)。

c.温度(工业工艺、采暖设备、降温设备、局部气候等。

d.降水与湿度(排水、暴雨公式)
(4)地形条件: a.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

b.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的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

c.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d.地形与小气候有关。

e.地貌对通讯电波有一定的影响。

27、地下综合管廊的分类与组成
答:分类:干线地下综合管廊,支线地下管廊,缆线共同沟。

组成:综合管沟本体,管线,监控系统,通风系统,供电系统,排水系统,通信系统,防灾标示系统,地面设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