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三版课后练习册主编:吕红梅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学号:姓名:第一章导论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1、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和美国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2、在1924年出版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因此其本人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3、奥尔波特是的开先河者。
4、社会心理学是介于与之间形成的边缘学科。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3分)1、早期群体心理研究的第一人是()。
A.麦独孤B.罗斯C.西费尔D.冯特2、()1879年首创心理学实验室而开启了心理学的可操作研究历史。
A.罗斯B.冯特C.孙本文D.陆志韦3、在中国,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1924年的《社会心理学新论》。
A.罗斯B.冯特C.孙本文D.陆志韦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3、公众文明4、个体心理5、群体心理6、大众心理四、简答题(共73分)1、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关系?(20分)2、比较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异同?(18分)3、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请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特点来谈)(20分)4、谈你对社会心理学在中国本土化趋势研究的认识。
(15分)第二章研究方法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1、“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体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A、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B、无关变量不易控制C、期待效应D、测量工具误差不容易控制2、()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A、访谈法B、问卷调查C、实验法D、观察法3、()是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或者说是测验分数的可靠性程度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4、()是测量结果对测量对象做解释的有效性程度。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5、口头调查又称为( )A、纸笔法B、量表法C、访谈法D、档案法6、按统一要求,依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的正式访谈是()A、结构化访谈B、无结构化访谈C、问卷调查D、口头调查7、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叫()A、非结构式谈话法B、问卷法C、访谈法D、开放式问卷法8、每一问题都给出若干可能的答案,被调查者从中选择认为恰当的一个(有时是多个)答案,这样一种方法叫()A、有结构式谈话法B、结构问卷C、访谈法D、问卷法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1、根据研究目标的不同,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研究分为()。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定量研究D、定性研究2、根据研究方法的差异,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研究分为()。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定量研究D、定性研究3、访谈调查的类型可以分为()。
A、结构化访谈B、无结构化访谈C、问卷调查D、口头访谈4、问卷设计应遵循()原则。
A、理解性原则B、准确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选型排他性原则5、随机抽样的方法包括()。
A、简单随机抽样B、分层随机抽样C、阶段抽样D、典型个案抽样6、非随机抽样方法包括()。
A、最大差异抽样B、典型个案抽样C、同质抽样D、阶段抽样7、下列对随机抽样描述正确的是()。
A、总体的每一个单位抽中的概率相等B、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均值的差异就是抽样误差C、随机抽样可以保证样本代表总体D、抽样误差是衡量样本代表性的一个指标,误差越大,样本的代表性越小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9分)1、霍桑效应2、期待效应3、参与观察法四、简答题(69分)1、简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2、如何选题及选题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3、比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差异?4、简述访谈调查法的特点?5、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6、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如何?第二章社会化(补充内容)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0分)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分)1、语言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的特殊地位表现为()。
A、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
B、语言是人们理解别人和使自己为别人所理解的工具。
C、语言是人类劳动和社会化过程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类社会化进程。
D、每个人都需要掌握语言。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社会化:2、直接强化:3、个性化:4、替代强化:5、自我强化:6、亚社会:7、再社会化:8、文化反哺:四、简答题(每题13分,共52分)1、对人能被社会化的核心原因进行分析。
2、简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3、简述社会化的心理机制——角色引导机制。
4、简述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社会比较机制。
五、论述题(22分)论述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第三章人际关系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9分)1、克拉克(M. Clark)与米尔斯(J. Mills)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其中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的是()A、交换关系B、共享关系C、权威排序D、市场定价2、克拉克(M. Clark)与米尔斯(J. Mills)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其中强调“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则,而且不期望对方做出对等的回报”的是()A、交换关系B、共享关系C、权威排序D、市场定价3、“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体现了人际吸引的()规律。
A、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B、相似规则C、互补规则D、晕轮效应4、“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体现了人际吸引的()规律。
A、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B、相似规则C、互补规则D、晕轮效应5、“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为谋”体现了人际吸引的()规律。
A、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B、相似规则C、互补规则D、晕轮效应6、“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体现了()是导致侵犯的原因。
A、对侵犯的反击B、工具性侵犯C、本能性侵犯D、挫折导致侵犯7、“我是某某的学生”,“我爸是李刚”,“我是某某的朋友”……体现了中国人人际交往的()特征。
A、关系形式化或角色化B、关系互依性或回报性C、关系的和谐性D、关系的宿命论8、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体现了中国人人际交往的()特征。
A、关系形式化或角色话B、关系互依性或回报性C、关系的和谐性D、关系的宿命论9、中国人相信一切关系都是命中注定的,用“缘”来强调现实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体现了中国人人际交往的()特征。
A、关系形式化或角色话B、关系互依性或回报性C、关系的和谐性D、关系的宿命论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1、人际关系的两个最基本的维度是()A、情感上的“亲疏”B、地位上的“尊卑”C、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D、工作导向与非工作导向2、()根据在中国农村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
A、孙本文B、费孝通C、杨联升D、黄光国3、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综合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研究发现,社会关系主要有以下模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组合这几种基本模式,建构出复杂的人际关系。
A、共享模式B、权威排序C、对等互惠D、市场定价4、下列属于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的是()。
A、匿名性B、单面性和浅层性C、自主性D、广泛性和随意性5、对于影响人际吸引的“互补原则”和“相似规则”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两者是矛盾的B、相似是更加基本的导致人际吸引的因素C、导致吸引的互补是以基本面上的相似为基础的D、相似性在发展的早期很重要,互补在发展的后期比较重要6、杨国枢认为,中国人的社会取向表现在为()几个方面A、家族取向B、关系取向C、权威取向D、他人取向7、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了爱情的三因素理论,他认为爱情有三个基本成分()A、亲密B、激情C、承诺D、相爱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7分)1、人际关系:2、人际吸引:3、曝光效应:4、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5、助人行为:6、亲社会行为:7、利他行为:8、旁观者效应:9、侵犯行为: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谈谈你个人对中国是“人情社会”的认识2、拉塔内和达里通过研究认为,旁观者是否相救,包括五个步骤的认知决策过程:3、谈谈你对网络人际关系的认识?五、案例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1、“成功=85%沟通与人际关系+15%专业知识和技术——美国钢铁大王及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中国格言”。
问题:谈谈你个人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并结合自身实际,思考提升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措施。
2、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
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问题:近年来诸如此类见死不救的事件频发,试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并思考提倡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具有什么特征的人具有良好的人际吸引力,结合自身实际,要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2、近年来,性侵未成年少女的事件屡屡发生,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并思考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机制?第四章社会认知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1、()提出“镜中我”的概念,认为我们感知自己就像别人感知我们一样,镜中的我或别人眼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的对象。
A、库利B、贝姆C、费斯廷格D、米德2、“以貌取人、人靠衣装马靠鞍”,体现了()对印象形成的重要性。
A、外表B、非言语线索C、言语线索D、行为3、在总印象形成上,人们将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是印象形成的()模式。
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中心品质理论4、在总印象形成上,人们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
是印象形成的()模式。
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中心品质理论5、“新官上任三把火”,“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体现了()在印象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光环效应D、晕轮效应6、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在所有特质平均前对那些人们认为非常重要的特质赋予较大的权重。
是印象形成的()模式。
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中心品质理论7、“压轴戏”的做法,体现了()在印象形成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