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景观布局与构成设计发表时间:2012-12-06T09:26:59.0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7月Under供稿作者:王洪亮毛丽君[导读]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景观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上海东方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杭州) 王洪亮毛丽君 310000内容摘要:景观格局与构成布图是景观设计中至为重要的两个部分。
本文试图从景观格局的概念分析出发,阐述构成首发在景观设计中的地位,并以实例分析了平面构成以及立体构成首发在中西方景观中的运用。
探讨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从而为当前我国园林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景观设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一、景观格局的概念在西方,景观设计这一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历程,但在中国却只是初具规模。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景观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景观有着非常广泛而深刻的涵义,它不只是建筑的配量。
广场、街景和园林的绿化,从城市到牧野,它都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景观既是对未来生活世界的向往,也是历史生活场景的回顾,更是现代生活的体现。
随着人们对自然和自身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景观设计开始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内容。
广义上,景观设计包含规划和具体空间设计两个环节,其中第一个层面的规划是指大规模、大尺度上对于景观的把握,包括场地规划、土地规划、控制性规划、城市设计和环境规划,目的是要维护自然环境体系和保持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对于人类居住区的总体规划。
第二个层面的具体空间设计决定了狭义景观设计的概念。
盖瑞特埃克博认为:景观设计是在从事建筑物、道路和公共设施以外的环境景观空间设计。
狭义景观设计要素包括地形、水体、植被、建筑及构筑物以及公共艺术品等,主要设计对象为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步行街、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是不仅要满足人类生活功能和生理上的要求,还要不断地提高满足人们生活品质的精神需求。
二、构成手法在景观中的地位综观历史,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最初的景观设计都是以一种自然形态方式出现的,不强调认为的造景手法。
景观设计的宗旨是景观设计与自然地貌和谐统一。
景观要素的组成也多以自然要素为基础,“师法自然”曾再一定时期成为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然而过分强调对自然的关注就会忽略对形式美得追求,缺乏创造性。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师法自然的同时结合艺术设计中的构成手法,在追求生态自然的同时因地制宜加入更多现代化设计元素,能够使景观形式丰富多样,给现代都市人带来更强烈的艺术感受。
现代景观设计从萌发到成熟,许多设计师都为探索设计形式做出过贡献,平面构成也是景观设计师所惯用的设计语言之一。
三、平面构成在景观中的运用平面构成是研究、探讨形式美在所有平面艺术中的构成原理、规律及法则。
探讨用多变的外部视觉形式来保证形式美所迫求的永恒性。
对于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创作实践来说,平面构成能提高思维想象的能力,启迪设计灵感,只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景观平面设计是将景观要素从空间形式中抽取出来,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整理,从而形成景观平面形态。
平面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面构成为景观平面设计提供具有视觉张力的造型要素,即点、线、面等图形元素,景观平面借此来完成平面形象的塑造;第二,平面构成为景观平面设计提供明晰的构成法则,即形式美法则,景观平面借此来完成空间平面序列的组织,简单地说就是使平面构成为景观平面设计提供造型的基本要素和布局的基本规律,利用它可以使景观各要素的形态确定下来,进行有机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平面构成艺术中的造型要素点、线、面是勾勒景观内容的基本语言,直接体现景观的表现形式,控制景观的平面图形表达方式。
它能够使设计者用不同的形象、不同的意蕴,设计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观赏者看得懂的具体存在的形象。
城市点状绿地空间的景观设计是根据人们的主观意愿,正确地组织有形的物质因素,合理地协调无形因素的创造性过程。
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点”空间绿地的景观特色,城市赖以生存的各种地理环境要素和自然景观是创造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城市绿地的景观设计应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各种特征和潜在的美学价值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最终通过景观的构成来体现。
虽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自由式或规则式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基于对几何图形的运用,毕竟有其特殊之处,所以各要素之间看似随意,其实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以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为例,其中许多亭台楼阁,曲廊水榭,在色彩、风格、法式、建筑材料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十分调和,但是每一个单独的建筑在体形和体量上,在平面、里面、屋顶等形式上,又各有不同,就亭子而论,谐趣园有四个亭子,每个都不一样,在和谐之中有鲜明的差异和对比,显得活泼生动,构图统一,但并不是死板的没有动势的均衡,而是充满生机的,不对称的均衡。
在和谐元的整体构图里,左边比重大,右边比重轻,但却是均衡的,构图充满了动势,它引导游人依逆时针方向向主体建筑前进;南侧建筑多,北侧少,因而引人继续依逆时针方向前进,但是建筑距离轴线的远近和体形的变化所造成的综合感觉仍然是均衡的。
平面构成艺术中的一些形式法则,古代人已经在实践中反复应用过,如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凡尔赛宫对中轴线的运用,严格的对称秩序无时无刻不凸现出作为皇家园林的大气磅礴和皇室的尊严;中国传统建筑中许多花窗的图案,不但有重复和群化形式法则的应用,还有节奏和韵律的应用,虽是无意识的运用,却把这种形式推到了极致。
平面构成艺术形式的确立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运用形式法则为设计服务,为设计提供系统性构图理论。
构建景观结构框架的根本意义在于建立景观的平面序列,并以此为基础解决景观在空间中的形态。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核心,抛弃了整体性原则,系统方法也就不存在了。
在构建完景观结构框架之后,就需要通过对景观的细节层次方面进行丰富,来实现景观设计的完整表达。
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对景观设进行最后细节处理。
四、立体构成在景观中的运用景观中的立体构成是描述环境与物体的关系,所谓的环境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包括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它是指立体形态的物体在环境中所占有的限定空间,即指实体与实体之间的相互吸引所产生的联想环境(也称心里空间),像平面构成中的形体看做“正体”,那么空间就是“负体”,它对构成的效果乃至形象是有影响的。
建筑形态不是刻意强加于环境的,而是自然成长与环境之中。
西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立体构成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得到了不断发展,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一些形式语言被运用到景观设计的表达中,如1955年,在米勒花园设计中,美国景观设计师克雷以建筑的秩序为出发点,将建筑的立体形态扩展到周围的庭院空间去,通过结构(树干)和围合(绿篱)的对比,接近了建筑的自由平立面思想,塑造了一系列室外的功能空间。
2003年,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设计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休闲广场,把对生命的结构规律的理解转化为设计中的立体构成语言,将铺装场地,水体,植物,平台,攀缘架,建筑小品等不同的景观分为不同的层,然后再将这些层叠加一起,形成看似复杂,实则统一与特定的规律与秩序的景观结构。
在此设计中可以看到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景观元素如植物,雕塑,水体等在园林设计中的大量运用。
中国园林在植物的选择上以乔木、木为主,多种元素的组合搭配增加了绿化空间层次结构,使植物不同类型间优缺互补,达到相对稳定的园林覆盖层,创造丰富的人工植物群落,对比的形式是怎样在景观格局中体现的呢?如大树与矮绿篱配植,大树显得更高大,矮绿篱则更小巧可爱;曲线体与直线体组织在一起,直线体显得更加纤细尖锐和端庄敏捷,曲线体则更丰满柔和,生机勃勃。
在布局上要有高低之差。
在层次上既要上下考虑,又要左右配合。
植物立体景观布局时,虽考虑对比变化,和谐统一,也不容易忽视,观赏者随着视线的移动,达到移景异效果的同时,又要自然而然地进入预设的空间序列,而不感到突兀。
在立体构成中,材料和肌理也是主要因素,不同的材料,其肌理也有不同。
在造型艺术中,肌理起着装饰性或功能性的作用,不容忽视,一般来说,植物树形有圆形、圆柱形、垂枝形、尖塔形、卵形等,在立体布局群体景观时,应注意树形结构间的对比调和以及轮廓天际线的变化,才能构成优美的图画。
而植物枝、叶、花、果的肌理,是人们可直接感知的对象,如枝干的光滑与粗糙,叶片的蜡质与绒毛,单叶及复叶等,给人的视觉效果均有差异,在设计中都应考虑,利用植物的各种天然特征,如色彩、形态、大小、质地、季相变化等,本身就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自然空间,再根据园林中各种功能的需要,与小品、山石、地形等的结合,更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立体空间类型。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的视线如果高于四周的植物、草木花卉、草坪等元素设计出开敞空间。
开放式绿地、城市公园等开敞型空间就是利用视线通透、视野辽阔来达到净化都市人心灵空间的效果。
又如,从公园的入口进入另一个区域,设计师常常会在开敞的入口某一朝向用植物或小品来阻挡人们的视线,待人们绕过障碍景物,进入另一个空间就会心情愉悦,豁然开朗。
用植物封闭垂直面,开敞顶平面,就形成了立体的垂直空间,这种半开敞空间的封闭面能够抑制人们的视线,从而引导空间的方向,达到“障景”的效果,分枝点较低、树冠紧凑的中小乔木形成的树列,修剪整齐的高树篱都可以构成垂直空间,极易产生“夹景”效果,来突出轴线顶端的景观,狭长的垂直空间可以引导游人的行走路线,对空间端部的景物也起到了障丑显美、加深空间感得效果。
例如在烈士陵园等纪念性景观中,往往在主干道两边种植柏树或其它高大乔木,这些植物经过多年的生长,树干越发高挺,形成一个“夹景”空间,更显纪念性景观的庄严肃穆。
景观的空间布局在优化植物配置的同时也要借助地形。
山石、小品等园林要素来共同完成,园林中的山石因其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和神韵美而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认为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在古典园林中,经常可以在庭院的入口、中心等视线集中的地方看到特置的大块独立山石;在现代的绿地和公园内,山石也经常被安置于居住区得入口、公园某一个主景区、草坪的一角或轴线的焦点等地方以形成醒目的点景,低矮的常绿草本物或宿根花卉则层层叠叠,疏密有致地栽植在山石周围,作为背景烘托或作为前置衬托,形成层次分明、静中有动的园林景观,精巧而耐人寻味,良好的植物景观也恰当地辅助了山石的点景功能。
结语构成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强调构成的同时仍然要注意景观内容与景观功能的要求,因此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是处理好构成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景观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功能性是景观存在的必要条件,形式只是为了满足功能需要所采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