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

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

浅论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
就一般看来,严肃音乐是以西方交响乐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形式,包括交响乐、艺术歌曲、歌剧,以及为舞剧、诗剧、电影等所作的组曲等;流行音乐则是以通俗音乐为代表的当代音乐形式,包括通俗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电子音乐、工业音乐、新世纪音乐等。

以上述内容为参考,可以得出一些区分两者的特点:严肃音乐篇幅一般较长,内容丰富深邃,结构严整紧凑,衔接紧密,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严肃的创作态度,贝多芬的《b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可以完美的体现上述所有特点;而流行音乐相对的篇幅较短,风格明快,适合大多数人的欣赏口味,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典型的代表如蓝调、Hip-Hop等。

事实上,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区分标准。

我认为,对音乐种类的划分应该以音乐作品所适应的社会、自然环境的差异为主要区分标准,不同的音乐风格正是这些不同的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

音乐终究是艺术大家庭中的一员,它最根本的存在理由是为了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就这一点而言试图从风格特点找到严格区分点的想法就与音乐的基本初衷产生矛盾。

社会环境不同,导致人的需求各异,这就需要音乐变换成适合社会环境需要的风格形式。

对于原始社会(猜想一下),也许合唱般的集体呐喊最适合他们茹毛饮血的猎杀生活。

对于文明初期的奴隶社会和相对发展的封建社会,由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关系,音乐的主导风格应该更贴近大自然的声音,而音乐风格上的不同也应该从这个时期开始体现。

奴隶社会中身处社会两级的奴隶主和奴隶的生活环境巨大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奴隶主音乐(姑且这么称呼)适合奴隶主们安逸的生活,而奴隶音乐则反映了他们的悲惨生活遭遇。

在相对富足的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音乐的两级分化也应该收殓许多。

以西方音乐为例,早期音乐多以民歌为主,中世纪由于宗教势力过于强大而使宗教音乐成为绝对的主导,你撒曲、安魂曲和唱诗等音乐形式得到长足发展;巴罗克时期富足安逸的生活环境生动的表现在巴罗克音乐中,意大利的维瓦尔迪、德国的亨德尔、巴赫等音乐家所创作的深刻反映自然与和谐的伟大作品都表现出这样的情感;随后以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在欧洲广泛流传,其中尤其以贝多芬的英雄般的音乐最能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反映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引起的轩然大波,
中雄壮威严的旋律象征着法国大革命的火焰燃遍了整个欧洲大陆,点燃了人们革命的火种;随后出现的的浪漫主义、印象派音乐则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思想的开放和对人权的深刻理解。

即将跨进20世纪时,我们所提及的流行音乐开始走进历史。

最早出现的是由黑人音乐发展而成的爵士乐,它的配器均从古典音乐乐器中选用,如小号、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20世纪50年代摇滚乐在英国和美国出现,无情的揭露社会阴暗面和抨击社会不良现象;随着电子技术的大踏步发展,以电子乐器和声为主的电子音乐出现,同时摇滚乐乐器也愈加趋于电子化,并逐渐形成工业音乐(相当于噪音制造音乐)……可见,音乐牢牢扎根于社会环境中,它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对于当今世界的音乐圈,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分划正趋于模糊,这也可以看作是对音乐形式理解的回归。

举例来说,新生的新世纪音乐无论从音乐创作还是音乐风格都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传统的古典音乐形式,所不同的只是乐器的现代化和观念的更新,而严肃音乐也正放下架子走入人们的生活,美国的百老汇歌舞剧是这一趋势的完美体现。

流行音乐精英以自己的音乐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人生哲学,他们对待音乐的严肃态度丝毫不逊色于古典音乐作曲家,如果有一天流行音乐成为与巴赫、贝多芬的作品齐名的经典之作,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以中国流行音乐界的罗大佑为例,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旅程,那些饱含人生哲学的经典足以将他推上流行音乐教父的宝座。

“当今的古典音乐,就是从前的流行音乐”,从贝多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隐约的看到摇滚音乐直抒胸臆的风格,而滚石乐队的座右铭“超越贝多芬”,是不是两者间跨越时空的暗和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