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1030-202X温度校准用恒温槽技术性能测试规范》修订说明2019年8月目录1 任务来源2 规范制定依据3 产品在国内外生产和使用情况3.1产品类型3.2主要计量性能4 国内外相关标准4.1国家标准4.2行业标准4.3国际标准5 现行规范存在的主要问题6 规范修定的主要内容和说明7 与国内外标准水平的比较《JJF1030-20**温度校准用恒温槽技术性能测试规范》修订说明1 任务来源2018年原国家质检总局将《温度校准用恒温槽技术性能测试规范》列入2018年修订计划,并于7月通过全国温度计量技术委员会将任务下达给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
本规范修订小组由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大连市计量检测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济南长峰国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连博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州唯立仪表厂等组成。
2 规范制定依据本规范修订依据《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71-2010》3 恒温槽产品在国内外生产和使用情况本规范所定义的温度校准用恒温槽(以下简称恒温槽)主要包括在-80℃~300℃范围内以液体做导热介质,用于检定、校准各类玻璃温度计、铂热电阻、热电偶和其他各类温度传感器等的恒温槽。
3.1 恒温槽产品类型本规范所定义的恒温槽是以液体为导热介质,利用温度控制系统,以及搅拌或射流等强对流方式,使导热介质达到设定温度,并保持其内部工作区域的温度稳定均匀。
恒温槽可以按照使用介质分类,也可以按照搅拌方式和循环方式等多种形式分类。
3.1.1按介质分类恒温槽按照所使用的导热介质的不同,可分为恒温水槽、恒温油槽、酒精低温槽等类型。
恒温槽的使用温度范围受导热介质的凝固点、沸点、闪点、粘度以及恒温槽主体结构材料的耐热性、加热系统的发热功率、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
恒温槽常用介质使用温度范围见表1。
表1 恒温槽常用介质使用温度范围3.1.2按搅拌和循环方式分类恒温槽按搅拌和循环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下搅拌式、上搅拌式、分体循环式和射流式等类型。
1)下搅拌式恒温槽,又称磁搅拌恒温槽。
下搅拌式恒温槽结构见图1。
其搅拌装置位于恒温槽下部,分为内外两部分。
外部分由一台电机和一块磁铁组成,磁铁被水平固定在电机转轴的端面上;内部分由一块磁铁、轴承底座和搅拌叶组成,搅拌转轴通过轴承底座与水平放置磁铁固定联结,磁铁与桶底部保持不超过5mm的间隙。
电机启动后带动其转轴端面上的外磁铁旋转,通过磁场又带动桶内的磁铁转动,从而使搅拌叶片旋转,让导热介质导流筒内循环,使得工作区域内的温度均匀。
下搅拌式恒温槽的优点是工作台面比较宽敞、噪音较小,温场性能良好。
由于搅拌力矩有限,液面容易形成漏斗状,且中心出现空洞旋涡,液面高度偏低,与上盖板有一定距离(偏低2cm左右)、垂直温差性能受一定影响。
电机易脱速空转、搅拌系统需要经常维护等问题。
2)上搅拌式恒温槽也称侧搅拌恒温槽,内部由两个中间相隔上下联通的导流筒组成。
搅拌电机安装在一个导流筒的中心的上方位置,通过一个较长的转轴带动搅拌叶片旋转,使得导热介质在两个导流筒之间循环流动。
上搅拌式恒温槽结构见图2。
上搅拌式恒温槽的优点是电机搅拌装置安装和维护简单,不需要经常维护,搅拌效果明显,液面可以达到上盖板位置,温场性能,特别是垂直温差性能远优于磁力搅拌式。
但是由于电机安装位置偏心且较高,存在一定的振动和噪音问题。
3)分体循环式恒温槽由主\副两个槽体构成,两个槽体通过两条流通管路连接。
副槽配有控温装置和循环泵,主槽带有搅拌装置。
分体循环式恒温槽结构见图3。
设定温度、启动循环泵后,副槽和主槽的内的介质不断循环交换,实现主槽温度的稳定和均匀。
液面可以保持在规定位置,主槽比较平静,没有明显振动。
图1下搅拌式恒温槽结构示意图图2上搅拌式恒温槽结构示意图图3 分体循环式恒温槽结构图4)射流式恒温槽由槽体(包括内、外槽体)、射流泵、控温器等组成,工作介质在射流泵的驱动下进入与之串行的控温器,通过加热/制冷并借助介质载热作用实现温度控制与恒温。
安装于工作槽体底部,具备一定喷射角度的静止喷嘴将介质喷出,使槽体内液体自下而上的旋转,在溢流后进入外槽体,回流到射流泵内,再次进行循环。
射流式恒温槽结构见图4。
射流式恒温槽工艺结构比较复杂,但温场性能比较突出。
图4射流式恒温槽结构图3.2 恒温槽主要计量性能恒温槽的使用温度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设定调整,在-80℃~300℃范围内,根据恒温槽产品设计要求以及所采用导热介质的不同,一般恒温槽的控制温度幅度可达到一百摄氏度甚至两、三百摄氏度。
恒温槽主要计量性能有温度均匀性、温度波动性,部分恒温槽还具有控制升、降温速率的功能。
3.2.1 温度校准用恒温槽的主要计量性能指标常见恒温槽计量性能主要包括温度均匀性、波动性等,具体指标见表2。
3.2.1.1 温度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中有关恒温槽的性能要求目前在温度计量领域主要有《JJG 226-2001 双金属温度计检定规程》、《JJG225-2001热能表检定规程》、《JJG310-2002压力式温度计》、《JJG111-2003玻璃体温计》、《JJG131-2004电接点玻璃水银温度计》、《JJF1171-2007温度巡回检测仪》、《JJF1226-2009医用电子体温计》、《JJG130-2011工作用玻璃液体温度计》、《JJG161-2010标准水银温度计》、《JJG 229-2010工业铂、铜热电阻》、《JJF1379-2012热敏电阻测温仪》、《JJF 1098-2003 热电偶、热电阻自动测量系统》和《JJF 1632-2017 温度开关温度参数校准规范》等14项计量规程(规范)对恒温槽的均匀性(或均匀度)和波动性(或波动度)都有相应的要求。
在上述计量规程(规范)中,对恒温槽均匀性分别采用了“均匀性、均匀度、温差、温场、水平温差和垂直温差、水平温差和最大温差”等术语,主要规定恒温槽在水平方向上的最大温差和在垂直方向上的最大温差。
一般最大垂直温差要大于最大水平温差,目前部分规程中规定的最大温差,实际上都是“最大垂直温差”。
恒温槽波动性则分别采用了“波动性、波动度、稳定温度”等术语。
部分波动性(度)采用无符号数表示,部分波动性(度)带有“±”表示,带有“±”号的波动性(波动度)实际上是无符号的波动性(波动度)再除以2后得到的结果。
无符号的波动性(波动度)反映的是恒温槽在一段时间内波动的幅度,而有符号的波动性(波动度)则并不能说明恒温槽处于等幅波动状态,使用无符号的波动性(波动度)更客观合理。
由于以往对各类温度计的检定\校准主要是示值误差等稳态需求,没有升降温速率等动态需求,所以相关温度计量领域的规程和规范也都没有相应的升降温速率要求,直到《JJF 1632-2017 温度开关温度参数校准规范》颁布实施,才首次提出对恒温槽升降温速率的要求。
目前已有部分恒温槽具有程控温度功能,可以对恒温槽升降温速率进行控制。
现行温度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对恒温槽技术性能的要求见表3.通过比对表2和表3,目前多数恒温槽产品计量性能指标基本能够满足现有计量规程(规范)的要求。
3.2.1.2 恒温槽工作区域恒温槽工作区域是指恒温槽内满足一定温场性能要求的范围,一般以一段浸没深度范围来表示。
各类接触式温度计在检定或校准时,都有浸没深度的要求。
全浸式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浸没深度要求,一般在温度计下限温度标度线和上限温度标度线之间。
标准水银温度计是目前常见对工作区域浸没范围要求最大的温度计。
一般标准水银温度计全长在500mm左右,下限温度点标度线的浸没深度一般在150mm左右,上限温度点标度线的浸没深度在450mm左右。
所以一般恒温槽的工作区域所选择的上、下水平面,一般选择在距液面150mm和450mcm的两个位置。
部分石油、焦化用局浸式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浸没深度比较浅,包括有90mm、55mm、甚至25mm等。
其中在国家标准《石油产品试验用玻璃液体温度计技术条件GB/T514-2005》、检定规程《工作用玻璃液体温度计JJG130-2010》中,标号为“GB-5”,名称为“开口闪点2号”的温度计的浸没深度是25mm。
在石化、焦化行业,还有少量专用恒温槽用于对超长玻璃温度计或超长双金属(压力式)温度计等进行校准和测试,该类恒温槽的最大浸没深度可以达到1000mm~2000mm。
一般热电偶、热电阻、集成温度传感器等温度传感器在检定或校准时的浸没深度可以在150mm~300mm左右。
还有部分短型热电偶、热电阻的浸没深度在50mm~100mm 。
综上所述,针对一个具体的恒温槽,其工作区域,是指满足特定温场性能的一定的浸没深度范围。
不同温场性能要求,对应着不同的浸没深度范围。
但是一般在恒温槽产品说明书以及现行恒温槽性能测试规范中都没有明确恒温槽工作区域的具体位置或范围。
不利于对恒温槽性能的客观准确评价以及恒温槽的正常使用。
表2 常见温度校准用恒温槽计量性能表3温度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对恒温槽计量性能的要求第10 页共36 页3.2.2其它用途恒温槽计量性能目前在电磁计量专业以及海洋专业计量中都有相应的恒温槽技术性能要求。
波动度、均匀度最高指标分别为0.002℃和0.001℃。
远高于温度校准用恒温槽温场性能指标,但目前尚无专门的设备和测试方法。
3.2.2.1 电磁计量专业《JJG153-1996标准电池检定规程》中对专用恒温槽温差最高要求达到0.002℃,见表4。
表4 《JJG153-1996标准电池检定规程》中的技术要求3.2.2.2 海洋计量专业《JJG763-2002温盐深测量仪检定规程》中对恒温槽控温波动度、温场均匀度分别要求不大于0.002℃和0.001℃,见表5。
表5 《JJG763-2002温盐深测量仪检定规程》中有关技术要求4 国内外相关标准4.1 行业标准目前恒温槽相关行业标准有《JB5376-1991 低温恒温槽技术条件》、《JB/T5377-1991 恒温水槽技术条件》、《JB/T9518-1999 恒温油槽技术条件》。
等三项行业标准。
4.1.1 《JB/T5377-1991 恒温水槽技术条件》《JB/T5377-1991 恒温水槽技术条件》将恒温槽分为精密型和普通型两种型式,而每种型式又分为A级和B级。
该标准中规定的计量性能有温度波动度、温度均匀度(包括水平和垂直)和升温时间。
具体技术性能要求见表6,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恒温槽的计量性能都可以满足该标准要求。
表6 《JB/T5377-1991 恒温水槽技术条件》中技术性能要求在该标准中,推荐使用两支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或贝克曼温度计或标准铂电阻温度计,通过先集中比对,再分开测量,以抵消系统误差的方法,进行温场均匀度测试。
由于标准水银温度计、贝克曼温度计对浸没深度有严格要求,如果浸没深度过大则无法读数,浸没深度过小则存在漏热影响,采用玻璃温度计测量温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早已被淘汰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