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中“学”与“思”的平衡
摘要:
教学现状分析:
跟随现代生活的节奏,“提高效率”演变为现在课堂的一种发展趋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一般教师对学生的动手、动脑空间的压缩。
教师会发现学生的短期接受效果还可以,但深度与灵活性受到约束,知识点的掌握仅局限于表层的部分,即使针对应试的要求,难点的突破显得更加不易,学生往往做了错,反复地错。
教师常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笨”了。
但深度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存在问题的,它违反了人认知的规律,片面地强调了“学”,而淡化了更重要的“思”。
认识不是靠强记形成的,因此在必要的“学”的基础之上,课堂必须给学生预留足够的动手空间与动脑空间,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则显得更为重要。
理论依据
实验验证
具体措施设想:
一、科学设置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需要科学设置,精心设计,有思考的价值,难度要适中,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教师要找到学生发展的最近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问题太难学生思维达不到,出现问而无答,效果差,而问题太容易,无挑战性,学生易产生疲劳,同时思维达不到训练。
也就是说,问题提出后,不是让学生脱口而出,而是必须经过思考才能回答。
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去思考、去揣摩。
有价值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充分的思考与讨论。
二、合理运用延时评价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课堂动态生成,给学生留足用于充分思考的时间。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重要。
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课堂上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思考,在适当的时间回答提问,合理延迟评价,以期达到调动全体学生思维积极性的目的。
合理延迟评价,就是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之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就问开展讨论,这时教师再评价,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疏导,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
三、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迸发。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造的热情。
但在合作学习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有效性受到质疑,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一部分学生依赖别人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这是组织合作学习中要关注的问题,要弄清什么条件下合作才是有效的,怎样保证学生独立的思考时间,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四、切实开展实验活动
实验是物理的根本,切实有效地开展实验活动,不仅能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不能流于形式,实验的安排与操作,要符合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规律。
对实验的过程应注重引导与评价,淡化实验结果的强行记忆,减少对实验步骤的规律性总结,让实验真正成为学生动脑与动手的结合载体。
长期的实践会发现,遇到新的问题,
学生就能自发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并能敢于不断地尝试,在问题与验证间不断成长。
我们的科学教育要在继承中求发展,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寻求“高效”与“学生自主”的平衡点,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物理教育者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刘顺 21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