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
一、牛顿第一定律
[要点导学]
1.人类研究力与运动间关系的历史过程。
要知道伽利略的成功在于把“明明白白的实验事实和清清楚楚的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物理学从此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2.力与运动的关系。
(1)历史上错误的认识是“运动必须有力来维持”(2)正确的认识是“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理解。
这个实验的事实依据是运动物体撤去推力后没有立即停止运动,而是运动一段距离后再停止的,摩擦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
抓住这些事实依据的本质属性,并作出合理化的推理,这就是伽利略的高明之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思维方法。
4
5
6
7
8
1
(1
(2
2
(1
(2
3
样测量加速度和外力。
(1)测量加速度的方案:采用较多的方案是使用打点计时器,根据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Δx=a T2求出加速度。
条件许可也可以采用气垫导轨和光电门。
教材的参考案例效果也比较好。
(2)提供并且测量物体所受的外力的方案:由于我们上述测量加速度的方案只能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我们必须给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外力,并且要测量这个外力。
教材的参考案例提供的外力比较容易测量,采用这种方法是不错的选择。
4.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是本实验的关键。
如果根据实验数据描出的a-F图象和a-1/m图象都非常接近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也只能说我们的实验结果是“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这一结果决不能说找出了定律,一个定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实验就能得出的。
四、力学单位制
[要点导学]
1、单位制的概念——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2、国际单位制(SI)就是由七个基本单位和用这些基本单位导出的单位组成的单位制。
3、国际单位制(SI)中的基本单位:
力学中有三个基本单位:长度的单位米,国际符号m、质量的单位千克,国际符号㎏、时间的单位秒,国际符号s。
以下基本单位将在今后学习
电学中有一个基本单位:电流强度的单位安培,国际符号A;
热学中有二个基本单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国际符号mol;
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尔文,国际符号K;
光学中有一个基本单位:发光强度的单位坎德拉,国际符号cd。
4、
5、
秒”6、
7、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应该能正确领会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物理意义,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实质上揭示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物体作为施力物的时候它也一定是受力物。
要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同样变化、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
并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
3、要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现将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
2.
(1
(2
3
(1
(2
(3
(4
桥梁,解决这类问题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是关键,要养成用画受力图和运动草图的方法来理解题意的习惯。
七、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二
[要点导学]
1.研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共点力的概念:共点力是指作用于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各个力。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物体能够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0,也就是物体的加速度(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即F
合
为零。
如果用正交分解法,可以立以下两个方程(F
=0和F合y=0)。
合x
(4)求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一般步骤
①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②将研究对象隔离出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画受力示意图;
③根据物体的受力特点选取适当的方法;
④列出方程,求解方程,并检查答案是否完整,合理。
2.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
(1)实重、视重、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概念:
实重:即物体的实际重力,它不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视重:指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或竖直悬挂线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而变化。
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
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
完全失重:视重等于零的现象。
(2
中F T′=F T(1)
F T′=F T
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