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指导教师
学院: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7班
姓名:
学号: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摘要]
本文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社会内涵, 并揭示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企业管理上的现代价值。
道家文化的核心元素无为而治在中国的现代管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在提高领导者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的关系, 为现代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
道家无为而治现代管理
治理国家就像烹煎小鱼一样,这是老子所说有关治国安邦传颂很广的一句至理名言。
这句话既生动有趣而又寓意深刻,治理国家就如烹制一道美味的小菜(小菜一碟,而不是什么名贵大菜),反映了道家宽广的胸怀和幽闲的心情。
烹小鲜,一表示这是一桩小事,不用着急着慌;二是烹小鱼不可随便乱翻动,要不然鱼就碎了。
急了,就会乱了分寸,乱动就会把事搞得一塌糊涂。
古人评论这句话是“不多事琐碎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不教”,而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
”治国若是,管理一个企业自然更不在话下。
道家一直以来倡导“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管理哲学。
道家认为,治国必须坚持政策的一贯性,政策多变则扰民。
这就是老子说的治理大国好比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去搅动它,而是要依据规律,使用巧力,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促使其变化。
其一,管得少才是管得好。
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决策。
把握好做什么、什么目标、哪里做、何时做、谁来做,想办法找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激励部下去做,而不是代替部下去做。
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管控,控制的最高境界是少控制、不控制,如果管理部下时“天天搅动小鱼”,就不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
其实,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应该正确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管理者的负担。
在管理方面,要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就多了。
管理者,要管头管脚(指人和资源),但不能从头管到脚。
其二,管得少不是不管,而是要抓住管理的关键。
这个关键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越权管理、不越级管理,通过管理人的思想管理好人,通过管理人而管好事。
要求管理者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化繁为简,管理简单化。
其三,管得少又管得好,关键在于建章立制。
通过建章立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标准化、程序化,减少例外事件,从而做到“闲”而有效。
其四,管理要建立合理预期。
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员工、供应商、顾客无法合理预期。
没有合理预期,员工及与其合作的利益相关体行为短期性、不确定性增强,而短期行为、不确定性行为大量存在,使企业的稳定性减弱,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性增强。
《庄子·齐物论》中有个朝三暮四的故事,讲的是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
猴子听了都生气了。
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都高兴了。
为什么结果一样,朝三暮四猴子不高兴,而朝四暮三猴子就都高兴了呢?这里面有个管理的预期问题,前者预期置后,变数增加,风险增加,所以猴子不高兴。
由于预期不同,导致猴子的积极性不同。
其实许多企业在制定制度时,为什么不能多一点“朝四暮三”,少一点“朝三暮四”。
同样的代价,由于传递给予企业合作者的预期不同,双方合作的效果将大相径庭。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基本原则。
道家主张管理者应该顺应管理活动的规律,不要胡作非为。
这种“无为”,能够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因
而在效果上可以达到“无所不为”。
这一原则表现在管理活动中,便是管理者在具体事务上无所作为而放手让被管理者积极有为,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若要达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企业管理者本身必须具备虚怀若谷、胸襟开阔的素质; 必须要有容人、容事的气度和风范。
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领导者如果要做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就必须在干部和员工的使用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
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伯乐寻千里马、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 。
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以充分调动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必须建立一套道法自然、适合本企业特点、有前瞻性、与时俱进的管理机制,企业才能灵活自如、游刃有余地运作。
中国古代强调管理的最高目标是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的变化之意。
要按照道即客观规律办事而道常无为。
所以,管理者就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道。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道就是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就是说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以自然为法,而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
从管理的角度讲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遵循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一切从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1 ] 袁声莉, 杨耀峰, 现代企业管理[ M]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 2 ] 文选德. 道德经诠释[ M] .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 3 ] 刘曾惠. 道家文化面面观[ M] . 齐鲁书社, 2001
[ 4 ] 罗宾斯, 库尔特著, 孙健敏等译. 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5 ] ( 美) C. W. L. 希尔, G. R. 琼斯著. 孙忠译. 战略管理.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 6 ]葛荣晋,李伟波.道家的“无为而治”与企业的科学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111~116.
[ 7 ]高利民.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05~112.
[ 8 ]魏宏森.系统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 9 ]王凤彬.“全息”原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5,23(3):8~12.
[ 10 ]许建良.道家“无用之用”的思想及其生态伦理价值[J].哲学研究,2007(11):44~48.
[11 ]宋培林.基于不同人性假设的管理理论演进[J].经济管理,2006(11):19~24.
[12 ]高亨. 老子正诂[M].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13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4 ]陈广忠. 淮南子译注[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