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正确使用语言的方法
根据"通顺"和"文采"的要求,我们在选择和使用语言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⒈要学会锤炼语言
经过锤炼的语言是被认真筛选并确定的语言,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达到“准”、“美”、“生动”的标准。
锤炼语言范围要广,涉及到词语、句子和句群。
在词语的锤炼上要注意同义词词义的细微差别、感情色彩以及语境的要求。
写文章首先要选用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那一个词语,使用词恰当,鲜明生动,富于变化,增添文章的文采。
如大家熟悉的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窃书不算偷”,不用“偷书”而用“窃书”,正是孔乙巳身份和性格的体现,深刻揭示了人物形象。
选用恰当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力求准确传神。
如果平淡无味,只是枯燥地叙述一件事或几件事,就不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下面的几个例子就非常传神。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里去了。
”
“爷爷站成一轮弯弯的月亮,目送着孙子远去”
在句子的锤炼上,要达到结构完整。
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仅要能够回答“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还要能够回答“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样干”或“什么时候,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样干”。
内容要具体生动。
例如,同样用到“抚摸”,下面的句子一句比一句生动:
①朝阳抚摸着土地。
②朝阳柔和地抚摸着土地。
③深秋的早晨,朝阳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
④深秋的早晨;在辽阔的北方平原上,薄薄的雾气正馒馒散去,朝阴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
角色也要富于变换。
同一个词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语序来造句,产生不同的意义:
①隋朝大运河依旧拍打着干年的堤岸。
②隋朝的大运河拍打着堤岸,干年依旧。
③干年的堤岸,隋朝大运河依旧拍打着。
④干年依陌,隋朝的大运河拍打着堤岸。
2.选择生动的词语
语言的生动性,往往是与形象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就如同形与影一样。
形象化的语言,它能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感觉。
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指出: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动词。
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大凡运动的东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
古人讲究炼字,在许多情况下,是讲究动词的锤炼。
例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都是几经斟酌、反复修改才定下来的。
由于这几个词用得生动恰当、具有立体感,才使得作品成为千古流传的佳篇。
动词的锤炼一般有下面三个要求:
第一,所使用的动词,必须是唯一准确的动词。
在世界的语言宝库中,无论哪一种语言,描写某一动作的动词,最准确的往往只有一个。
在写作时,找到了这个唯一准确的动词,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才具有独特性,才最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①夏季的豆荚长满门的四周。
②夏季的豆荚挤在门的四周。
表面看,第二句只是换了一个词,而实际上却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
第一句的豆荚死掉了,因为它与作者没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荚则有灵魂了,作者将其当作“人”来交流,所以,作者用一个“挤”字表现出豆荚的可爱,豆荚也不辜负“知遇之恩”,助作者传达了愉悦的心情。
这“挤”字,做是做不出来的。
第二,所使用的动词必须能绘形传神地反映人物的性格恃征。
描写人物的动作不仅要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动态特征,而且还要能充分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已》中,描写孔乙己掏钱付酒账时的动作:“排出九文大钱”。
一个“排”字,用得妙绝。
如果写“孔乙巳付了酒钱”,那他究竟是如何付账的,也许读者可以想像出无数种动作。
而这个独一无二的“排”字,形象地把付酒钱时的动作准确地传达了过来,充分地显示出了孔乙已的个性特征。
本来很穷,只有“九文大钱”,却偏偏要一个一个地“排”在柜台上。
正是这个“排”字,淋漓尽致地“排”出孔乙巳穷酸、迂腐、好炫耀的性格特征。
第三,对那些静态的事物,要善于“化静为动”。
动态语言的美感,古今中外的作家对此均有默契。
屠格涅夫把乡村小景写得真叫有形有色,充满了蓬勃的活力:
“云雀在高声鸣叫,鼓胸鸽在咕咕低语;燕子在静悄悄翱翔;马儿有的打着喷嚏,有的在嚼草;狗儿没有发出吠声,站在一旁温驯地摇着尾巴。
空气里散发着烟和青草的气味。
大麻田里开满了大麻花,散发着浓郁的令人愉快的芳香……孩子们卷发的头,从每个草堆里钻出来;有冠毛的扎鸡,在干草中寻觅着蚊纳和甲虫;一只白唇小狗,在蓬乱的草堆翻滚。
”
上面的文字,处处皆动,就是空气也在散发着什么。
奇妙的是,这些生机勃勃的动态描写,给人的审美感受却是憩静、悠远与和平。
写寂静的最佳选择是写声音,写静的最妙笔法是写动,这便是艺术辩证法。
3.语言创新,富有个性
语言要有个性是说在写作的时候要能够写出个性,写出真情实感。
"文为心声,书为心画"。
创新作文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写出自己的独特个性。
从题目、从体裁、从构思立意、从语言审美等任一角度看,创新作文总是要求写出作者的个性来,真正能体现文如其人,读文如见其人、识其人。
比如,鲁迅的语言格调是文白贯通、严峻犀利、幽默含蓄、凝练精警、洒脱自如。
老舍善于提炼和运用北京口语,凝练隽永而又温婉多讽。
赵树理的语言像农民一样淳朴,明白如话,诙谐生动。
这些年,考场作文也显现出了语言个性化的趋势,富有个性的作文极多,给学生们、语文老师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大餐和有效的写作借鉴。
个性是与真情实感相融的。
有个性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生活实感。
反过来,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也往往能体现作者的个性。
我们有意将它们并列提出来,不是为了分割,而是意在强调,给同学们一个明确的写作方向。
4.使用语言要连贯
在大家注重文章出奇、出新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保证语言的基本运用要求,连贯就是其中一项。
不要为求奇而随意使用一些断句,使得文章天马行空,不知所云。
所谓"连贯",就是连接贯通,即语言表达思维不断路。
语言要连贯是语言表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
一个单句,只能表达相对简单的意思,稍复杂一点的就要用两个以至几个句子组合在一起来表达,即用复句表达。
在分句与分句之间,就必须保持语句连接紧密,语意畅通。
否则,就出现语句不连贯的问题。
要做到语言连贯,主要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几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这又要从两个小的方面来考虑:
①话题和陈述的角度要一致。
为了保持语意畅达,构成一段话的句子要围绕一个统一的话题,不要枝枝蔓蔓,不要出现不切话题的句子,否则上下文就无法连接起来。
②表述同一中心的几句话在风格、色彩上要协调。
在说话时,几何口语化的语言中夹进一句书面语,就显得不协调;在几句白话中夹人一句文言,也会显得不协调;在几句冷峻的话中夹人一句色彩热烈的话,同样会不协调;在几个褒扬的句子中,夹人一个贬抑的句子更会显得不协调……反之也如此。
(2)组成一段话的几个句子,要有合理的先后顺序。
这里所说的合理的顺序就是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思维顺序。
前两种顺序比较简单,下面主要谈谈逻辑顺序。
例如:
与生人交谈可以使大脑得到锻炼。
经常说话,尤其在生人面前说话,总要尽量说得准确、鲜明、生动些。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与生人交谈时,思维会变得敏捷起来,某些原来没有想到的内容,会出现在脑海里。
某些发明家就是在与生人交谈中受到启发,产生灵感,因而有所发明创造的。
为了提高工作能力,我们应当经常有意识地与生人交谈。
这段话由五个句子组成,第一句提出本段中心,第二句从道理上进行论述,第三、四句用事实证明,第五句则拿出办法来解决问题。
这五个句子条理分明,语意畅达,就是因为有合理的逻辑顺序。
(3)组成二段话的几个句子,在语言上要考虑上下的衔接,前后的照应,尤其是前后的句子要相互照应,这表现为内容的照应、句子顺序的照应、陈述对象的照应、句子形式的照应(包括语法结构、表述形式、修辞手法等方面。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老的读书方法有两种。
一种读得很细,钻研每段每句,其缺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种是不求甚解式的,这样读书的人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但是不作寻章摘句的工作。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所偏,正确的方法是把两种统一起来,对个别关键的章节、词句要深入钻研,同时也要注意书的大意,也就是主要的观点、立场。
这段话中并列地谈了两种读书方法,在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方法哪个先谈,哪个后谈都是可以的。
但是,从照应这段话的末句考虑,还是本段的说法好。
因为末句先讲的是“对个别关键的章节、词句要深人钻研”,然后才讲“也要注意书的大意”。
(4)组成一段话,还要考虑必要的连接件。
这里说的“连接件”指的是关联性词语和过渡句。
有时组成一段话,句与句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性词语或用错了关联性词语,就让人感到不顺畅;有时缺少一个过渡性的语句,让人感到前后连接松散,这样的语言当然是不连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