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低碳源污水的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
低碳源污水的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
性菌,属于浮霉菌门,其为厌氧无机化能自养菌,通过 CANNON 工艺中控制 DO 的质量浓度在 1.0 mg/L 以
氧化亚硝酸铵获取能量,二氧化碳作为代谢的碳源。 下,氨氧化细菌消耗 DO 创造利于厌氧氨氧化菌的
ANAMMOX 工艺为无需碳源的反硝化,无需氧 生存环境,厌氧氨氧化细菌消耗亚硝酸盐减少其对
污泥臭氧氧化降解的最优投加量(m(O3)/m(SS)) 为 0.2 g/g,并且消化上清液要进行碱度调节,这是因 为在臭氧化的过程中会产生酸性物质[9]。m(COD)/ m(NOx--N)臆2 的废水经 A/O 反应器后,氨氮被氧化 成硝酸盐,然后进入同步初沉污泥降解和反硝化的 反应器(Sifeden)中,出水 TN 的质量浓度臆10 mg/L,
网络出版时间:2014-01-24 17:26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33.1127.P.20140124.1726.033.html
第 40 卷 第 1 期 2014 年 1 月
Vol.40 No.1
Jan.,2014 1
张 静,陈洪斌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
化系统运行是提高低碳源污水的脱氮除磷效率的较佳途径。
低 C/N;脱氮;除磷;反硝化除磷
X703.1
A
1000-3770(2014)01-0001-006
我国许多城市,特别是南方地区的城市污水 COD 较低,难以满足脱氮除磷的碳源需求,导致许多污水 厂氮磷排放不达标。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分质排水, 轻污染的灰水和重污染的黑水分开收集处理,黑水 C/N 低(m(CODsol)/m(TN)=2~5,CODsol 为溶解性 COD),生 物脱氮除磷同样面临难度大。为此,研究开发经济高 效的强化低碳源污水的脱氮除磷能力的工艺,对于 较好实现污水排放的氮磷达标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进水方式存在大部分碳源被好氧氧化成 CO2,并未被有效用于反硝化脱氮,通过优化进水策 略,如分段进水、周期性改变进水方向等,充分将原水 中的有机基质用于生物反硝化,可以提高 TN 去除率。
分段进水分为空间顺序上的分段进水即缺氧好 氧分段进水工艺和时间顺序上的分段进水即脉冲式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19]。AO 分段进水工 艺的原污水分批进入各段缺氧区,系统中每一段好 氧区产生的硝化液直接进入下一段缺氧区利用原污 水中的碳源进行反硝化。脉冲式 SBR 法通过时间上 的分段进水运行方式,使得每段进水中的可生物降 解 COD 被前次进水产生的硝酸盐的反硝化作用充 分利用,达到高效脱氮目的。
应器中进行的工艺为 SHARON-ANAMMOX 工艺,
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原理为厌氧条 在同一反应器进行的工艺为 CANNON 工艺。
件下厌氧氨氧化菌以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
SHARON-ANAMMOX 工艺,分别在 2 个反应
将氨氮直接氧化为氮气。厌氧氨氧化菌属于革兰氏阴 器中创造适于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运行条件,
周期性改变进水方向是指建立 2 个串联的相同 反应器,进水方向周期性地从 1 个反应器转换到另 1 个 反应器,使每个反应器周期性改变功能,以使每个功 能达到最大化。Hong-Duck Ryu 等建立了 4 级生物曝 气池,进水方向首先为(缺氧 1- 好氧 1- 缺氧 2- 好氧 2),经过一定时间后改为(缺氧 2- 好氧 2- 缺氧 1- 好 氧 1),系统能够最大化利用载体吸附的有机碳作为反硝 化的碳源,在进水 m(TCOD)/m(TKN)为 3:6 的条件下, 反硝化柱出来的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为 2.7 mg/L[20]。
杨庆等在北小河污水厂建立了有效容积为 54 m3 的 SBR 中试系统,在国内外首次采用实际城市污 水,在温度为 11.8~ 25 ℃ 和通常 DO 含量条件下,实 现了稳定的常温、低温条件下的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 在保证总氮去除率约为 98.2%的基础上,亚硝化率基
张 静等,低碳源污水的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
实际 m(COD)/m(NOx--N)需求应为 5~ 10,至少应为 3.5~ 4[1]。实际废水处理中脱氮所需的最优 C/N 与碳 源种类有关,实际废水所需 C/N 比合成废水高[2]。
为达到低 C/N 污水的高效脱氮,可以从以下 3 个方面考虑。
外加碳源物质应易生物降解,包括溶解性有机 碳和不溶性有机碳。
优化进水方式可以在现有碳源下最优化 TN 去
第 40 卷 第 1 期
除率,但是对于 C/N 很低的废水,优化进水方式并不 能完全实现出水 TN 达标排放。
短程硝化反硝化(SBNR)就是将硝化反应控制 在亚硝酸盐阶段,然后直接进行反硝化作用。与传统 完全硝化反硝化工艺相比,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可 以节省 25%的曝气量,降低 40%的反硝化 COD 需 求,加快反应速率,减少污泥产量,降低污泥处置成 本。该工艺的关键在于亚硝酸盐的积累,即利用氨氧 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代谢机制 差异,形成利于 AOB 优势生长的环境 (如 DO 含 量、pH、污泥龄、温度、抑制剂、运行条件、基质质量浓 度与负荷等[21-22]),使 AOB 成为硝化菌中的优势菌 种,逐步将 NOB 淘汰掉。
下,经过 90 d 运行,在低 DO 含量、高自由氨(FA)
含量和适宜 HRT 3 种因素协同调控下,实现了稳定 的短程硝化,亚硝化率超过 80%,COD、NH4+- N 和 TN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 95%、99%和 80%[27]。
高氨氮含量废水先经短程硝化 50%转换为亚硝 酸盐,50%的剩余氨氮和亚硝酸盐再进行厌氧氨氧化 反应,生成氮气达到脱氮效果。两阶段反应在不同反
污水中 TN 的主要成分为氨氮,可采用提高污水 pH 进行氨气吹脱的化学法脱氮。生物脱氮技术由于 其成本较低,是广泛应用的污水脱氮技术。生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或硝酸盐再经反硝化菌作用还 原为氮气,氮气从污水中逸出,达到脱氮目的。
生物脱氮的第 2 阶段发挥作用的反硝化菌为异 养菌,其将亚硝酸盐氮或硝酸盐氮还原为氮气的过 程需要有机碳作为电子供体。理论上,缺氧条件下, m(COD)/m(NOx--N)为 2.86 就能使硝酸盐完全还原为 氮气。但实际过程由于部分碳源会被其他异养微生物 吸收利用或被反硝化菌用于自身生长代谢,且一些缓 慢降解有机物不足以在缺氧条件的 HRT 内被迅速代谢 利用,因此为达到完全反硝化除氮,m(COD)/ m(NOx--N) 要远大于 2.86。对于经硝化反硝化的生物脱氮工艺,
制了其广泛应用。用富含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污泥接 反应器,启动阶段先在反应器中加入厌氧氨氧化生物
种,可以将启动时间缩短至几周之内[28]。
质,待 Biofix 载体上挂上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后再加
厌氧氨氧化过程中高速脱氮产生的大量 N2 会 导致厌氧氨氧化生物体漂浮甚至流失。厌氧氨氧化
用 PCL 作为固态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移动床生 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 m(COD)/m(NOx--N)为 0.7 的废水,HRT 为 18.5 h 时 TN 去除率为 74.6%,其中 96.3%的氮是通过 PCL 上的生物膜的同步硝化反硝 化作用去除,PCL 耗量(m(PCL)/m(N))为 1.27 g/g[17]。 惰性聚氨酯泡沫因其具有更高的孔隙率,用其作为 载体的 MBBR 的 TOC 和氨氮去除率效果比 PCL 的 更佳,但 PCL 的 TN 去除率效果更好,因此高孔隙率 的可生物降解的高聚物载体具有更广阔的前景[18]。
气的硝化,因此其在节能减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氨氧化细菌的毒害作用,氨氧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
现已应用于污泥消化液的脱氮处理。但是厌氧氨氧 细菌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
化菌对环境条件要求较苛刻,其培养驯化较困难,导
CANNON 工艺的微生物驯化存在一定顺序,对
致 ANAMMOX 工艺启动较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 于加入丙烯酸纤维生物质载体(Biofix)的 CANNON
2
TN去除率高达 85%以上[8]。 外加不溶性有机碳包括天然物质如麦秆、树皮、
棉花、芦苇、食品废料等和易生物降解的高聚物,如 聚羟基丁酸、聚己酸内酯(PCL)、聚丁二酸丁二醇 酯、聚乳酸等[10-16]。外加不溶性有机碳操作简单,可避 免加量过量或不足,不会被其他异养微生物快速降 解,因而可以持续作为反硝化的还原力,并能同时作 为生物膜的载体,最大化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将食 品废料加入中试营养盐去除系统中,TN、TP 去除率 分别从 53%、55%提高到 97%、93%[13]。
3
本保持在 95%以上[26]。李妍采用配备短程脱氮过程 湿地工艺处理低 C/N 污水,在生物接触氧化池的 DO
多参数联合调控系统的 AAO 工艺进行合成氨工业 的质量浓度为 2~ 3 mg/L,HRT 为 3.5 h,人工湿地的
废水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中试,在 18~ 23 ℃ 条件 HRT 为 3 d 等的条件下,TN 去除率达到了 90%[32]。
收稿日期:2013-07- 04 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课题(2012DFG91380);上海市科委课题资助(12DZ2291400) 作者简介:张 静(1989-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污水资源化技术;联系电话:021-65984569;电子邮件:jing870487205@ 联系作者:陈洪斌,教授;电子邮件:bhctxc@
溶解性有机碳如甲醇、乙醇、乙酸和葡萄糖等, 其易吸收,TN 去除率提高显著,但是药剂加入量不 易准确控制,现多采用实时在线控制系统[3-5]。缺氧区 的控制参数多为氧化还原电位(ORP),好氧区的控 制参数多为 pH。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外加碳源加 入量可比依据缺氧区进水的 m(COD)/m(NOx--N)确定 的稳定加入药剂的模式节省药剂量约 20%[6]。直接 外加碳源无疑会增加运行成本,从资源化角度看,最 好是加入 COD 较高的废水,如初沉污泥或剩余污泥 的消化液等[7-8]。经过臭氧氧化的剩余污泥降解液回 流到 A/O 系统后能够使 TN 去除效率提高近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