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创造性思维:立意三步式

高考作文创造性思维:立意三步式

高考作文创造性思维:立意三步式——2011高考作文提分指导(讲座节选)党苏林全国高考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

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

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

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成为高考作文命题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2006年全国高考试题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有了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这种材料作文,它一般要求是: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能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后话题作文”或“题意作文”,即必须与材料内容意义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有联系。

这里姑且叫它“题意作文”1、话题作文与题意作文的区别新材料作文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材料作文又吸收了话题作文先进理念的有着鲜明特点的作文形式。

其特点之一是高度的开放性,即允许考生在材料范围内自定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可简称为“四自”。

较之传统材料作文必须紧扣中心角度立意作文,是一种进步,同时,它又吸纳了话题作文的“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元素,给予考生更多的写作自主权。

特点之二是严格的限制性,即要求考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范围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可简称为“三不”。

新材料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趋势。

新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都是明确的。

而针对同一种材料,人们却能写出观点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

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才能做到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视角的片面性。

写好新材料作文,关键是熟练掌握其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2.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通过转换比较,可以看出这种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1)、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写作范围对象是与材料的内容或其某个方面的含意有关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不失之宽泛,较之纯话题作文,其写作对象范围相对窄了许多。

(2)、给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

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里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过“宽”的弊端。

(3)、新材料作文较话题作文来讲,显然是加大了审题立意的难度。

由于前几年高考主要考话题作文,备考中老师主要指导学生进行话题作文的训练,不知不觉中漠视了对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以致部分学生看到新材料作文之后,不知道如何审题立意,写出了许多立意角度偏差的作文。

自选角度,不是任何一个角度都符合材料内容,。

选择材料的角度粗可分为“中心角度”“重要角度”“沾边角度”“次要角度”,不同角度赋分差距很大。

所以在进行高考作文备考时,很有必要加强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从而培养正确审题立意的能力。

3、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可以采取“三步式”方法。

第一步:分析要素,整体概括。

(抓关键词)何人——何事——何果第二步:追问原因,探究结果。

(追溯原因)为什么做这样的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第三步:引申归纳,确定立意。

(联系生活)例如:阅读“滥竽充数”的故事,根据要求作文。

《韩非子·内储说上》里说,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每次都要三百人一齐吹奏。

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凑数,照样得到很多赏赐。

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缗王继承王位,却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立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分析要素,整体概括:1.何人——齐宣王何事——听三百人一齐吹竽何果——南郭滥竽充数2.何人——齐缗王何事——听每个人单独吹竽何果——南郭逃跑了3.何人——南郭何事——根本不会吹竽,滥竽充数何果——最后逃跑了4.何人——南郭的同事们何事——南郭不会吹竽,而不举报何果——南郭滥竽充数确定立意:1.“大锅饭”要不得。

2.领导要有改革精神。

3.①要有真才实学。

②人贵有自知之明。

4.敢于抨击不正之风,好好先生要不得。

采用这样三步,一个准确的立意便产生了,再不会出现沾边角度或次要角度的立意。

立意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寒冷的夜晚,乘电梯送父母到19楼,出电梯时母亲随手按下了1楼的按键。

我问母亲为什么,她说:这么冷的天,这么晚了,不会有人下楼了,让回家的人在楼下少等一会儿吧。

分析要素,整体概括:何人:母亲和我何事:我乘电梯送送父母到19楼何果:母亲按下一楼的按键准问原因,探究结果:这么冷的天,时间晚了,让回家的人在楼下少等——关爱他人的表现。

引申归纳,审题立意:做善事从细节做起拟题举例:润物细无声让人间充满爱再如2008年北京卷作文题: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立意:①学无止境;②变与不变;③过程与结果;④方法与结果;⑤思维的魅力、思维灵活性;⑥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等等。

自己选取一个好的切合题目的立意,可以写一篇思辨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

要写好这篇“材料作文”,已难以撇开材料中的事例。

完全可以说,材料“限制”了作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离不开对材料的分析,这样也就不能写成我们以往的可以置材料不顾的“话题作文”。

正确地审读与立意是关键,因为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余闻《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其方法,总的来说,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具体的,立意的主旨是一般的、抽象的,因此都离不开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归纳与转化。

当然,具体行文时又可以逆向地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而写个别的、具体的。

具体的方法,有如下几个可供借鉴:(1)关键词语法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如:很多人千里迢迢寻找隐居的武术大师,期望能从武术大师那里学到绝招。

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在挑水,他挑得不多,两桶水都没有挑满。

按照人们的想象,他应该挑得满满的。

有人不解,问大师,大师回答说:“挑水之道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适中。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大师的回答,其实就道出了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挑水之道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适中。

“适中”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推而广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考虑“适中”的问题:比如,人若无目标,就会碌碌无为;目标过高,往往会因为无法实现而丧失信心;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应该定得适中。

(2)以果溯因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

”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

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

”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连忙追去。

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

外公想想,上去敲门。

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

”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

”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

”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

”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

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

我那菜,好看,也好吃。

信不?你先尝尝。

”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蓝里抱出两颗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又。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内容是菜园主人原谅了外公曾经偷东西,“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否则,外公怎么会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这里面就有因果关系,因为菜园主人正确对待犯错误者,而使其日后成为一个“众口交誉”的人的。

这样立意就容易找准了,当然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

观点:宽容之态、自尊之心、诚实之本若从“菜园主人”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①宽容、宽恕感化他人,成就他人②给别人一次改过的机会③尊重别人,给人自尊④采用最佳的教育方式;若从“外公”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①耻而后进②知错就改③人贵有自尊之心④诚实乃立身之本。

不能全面理解题意,写成了“信任”、“善良”、“关爱”等则视为立意过宽、过泛;若写成“化干戈为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相逢一笑泯恩仇”、“徘徊在十字路口”、“转折”、“冷漠”、“豁达”等,则视为偏离题意。

拟题:自尊自爱宽容成就他人人贵有自尊之心诚实乃立身之本。

知耻而后进与人方便自己宽(3)察情感倾向法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出题人的观点态度从去发掘。

如:根据下面一则短文,按文后要求作文:“老师,假如我是你,我就不当老师!”全班顿时静极了。

“我喜欢当老师,”老师平静地说,“第一是希望自己永远充满活力,和你们在一起,我永远不会衰老;第二,我很贪心,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将军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但他要听一个人的话,那就是他的老师。

”那就我啊!所以我喜欢当老师。

”“为将军的老师鼓掌!”大家笑着,叫着。

要求:听过这番话,假如你是在场的同学,请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这则材料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命题立意要从赞美老师方面考虑。

观点:充满活力,不会衰老。

我喜欢当老师。

立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点亮别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拟题:甘做桃李满园春落红不是无情物润物细无声蜡炬成灰泪始干(4)辨证互关系法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