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3-02-21T08:35:13.3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3期供稿作者:张洪为1 雷娇娇2 李代渝1 [导读] 新生儿溶血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血型抗体引起,主要包括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引起的两类溶血。
张洪为1 雷娇娇2 李代渝1
(1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四川泸州 646000)
(2泸州医学院07级医学检验系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新生儿溶血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血型抗体引起,主要包括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引起的两类溶血。
目前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有所改进,主要的诊断技术包括单核单层检测、流式细胞术及微柱凝胶技术等,运用微柱凝胶技术结合ROC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可提高其确诊率。
其治疗主要采用换血疗法,同时辅以丙种球蛋白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抗体效价换血疗法
【中图分类号】R72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3-0063-01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一种同种免疫病,它可以给胎儿及新生儿的健康与生命带来严重危害,以ABO和Rh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的溶血多见。
ABO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约为5%,其中O 型母亲产出A 型或B 型新生儿发病率达20%,而Rh 阴性孕妇第二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约60%[1]。
因此,如何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HDN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临床问题。
确诊后在孕期就应该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新生儿娩出后则需要给予及时处理,包括光疗、换血,辅以药物治疗等,以控制高胆红素血症,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本文拟就近年来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HDN概述
HDN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血型抗体引起,其发病机制主要为:(1)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母体可能会被来源于父体遗传给胎儿的红细胞抗原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2)母体产生的免疫抗体要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3)胎儿对此抗体具有免疫敏感性。
最终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病,引起死胎、流产或早产;如果能正常分娩,胎儿出生后表现为贫血、黄疸,严重会导致心力衰竭及核黄疸[2]。
1.1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多发生于O型产妇所生的A型或B型婴儿。
据统计,O型孕妇与不同血型的男性搭配,因ABO血型不合产生IgG抗体而造成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为0.9%[3]。
胡雄燕等认为:当母体IgG抗体效价>1:64时就有临床意义,母体血清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成正相关[4]。
1.2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主要因Rh阴性母亲怀有Rh阳性胎儿而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孕妇第一胎能顺利完成分娩,以后再妊娠不相合的胎儿时,RhD抗原会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此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胎儿红细胞发生凝集、破坏,出现溶血。
溶血严重时可致胎儿贫血、水肿,甚至可发生流产、死胎,患儿在出生后短时间内出现黄疸等症状。
而且孕妇怀孕次数越多,产生抗体的效价越高,胎儿患病的机会越多,病情也愈严重[5]。
2 HDN的实验室诊断
通常情况下通过对母体内IgG抗-A(B)和抗-D效价的检测,可以提前预知胎儿在妊娠期间发生免疫性溶血的危险性,便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近几年采用的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1)单核单层检测(monocyte monolayer assay,MMA):是评价抗体临床意义的实验,可通过观察体外单个核细胞对致敏红细胞的吞噬情况来预测抗体在体内可能引起的免疫反应的强弱。
该检测方法是体外模拟实验,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好,准确率较高,在国外已作为临床诊断新生儿溶血病一个常规辅助诊疗手段[6]。
根据Swets的判断标准,研究结果显示微柱凝胶法检测孕妇产前IgG抗A(B)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2时,提示指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此时左上角最高切点在1:128(抗体效价稀释度)和1:256之间,以l:128为临界时敏感性60.56%,特异性96.19%[7]。
由此可见,该方法为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3 HDN的临床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的传统治疗主要以孕期输液、口服中药,产后新生儿蓝光照射、清蛋白静脉滴注为主,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有部分孕妇治疗后抗体效价及血清学指标未得到明显改善。
当前,医学界公认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有很好的疗效,其作用主要有:①除去抗体包被的红细胞,减少胆红素生成来源;②除去血浆内的胆红素和抗体。
常用的换血方式是“O型红细胞悬液+AB型血浆”的混合换血,可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能够清除血型抗体和致敏的红细胞,从而降低继续溶血的几率,但是由于血库中的O型红细胞悬液红细胞压积较低,并且含有抗A和抗B抗体,其血型抗体与新生儿的A型或B型红细胞相结合又会引起溶血,术后一段时间必然会加重溶血和贫血,引起新生儿换血后胆红素又一次升高。
因此,有研究使用“浓缩洗涤O型红细胞+AB型血浆”进行换血,发现可避免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体再次引起的溶血。
国内主要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疗效显著,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尽管有内环境改变,但可自我调节恢复,无明显并发症,在对患儿进行生命体征及血液相关项目的密切监测下进行是安全的。
该法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少、操作简便的特点[8,9]。
4 展望
近年来,HDN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单核单层检测、流式细胞术及微柱凝胶技术作为其诊断技术,三者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但采用ROC曲线结合微柱凝胶技术对其进行分析评价的准确度更高。
目前换血疗法较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更好,可迅速有效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致敏红细胞及大量胆红素,但换血过程中难免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若辅以丙种球蛋白治疗可减轻其不益之处。
在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Rh血型及ABO血型的遗传多态性以及相关HDN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和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最终采用何种技术和什么换血方案及辅助手段最适合于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及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勇, 杨贵贞. 人类红细胞血型实用理论与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75-178 .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6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68.
[3]万艳红。
“O”型孕妇产前免疫学检测对判断新生儿溶血病价值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6):47.
[4]胡雄燕.母体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关系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4):723-724.
[5]马印图,刘芳。
母婴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151-153.
[6]严康峰,邓诗祯,谢敬文.单核单层检测的研究与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1):59-60.
[7]张志哲,黄清枝,吴红会。
应用ROC曲线评价产前IgG抗A(B)效价检测对早期诊断ABO新生儿溶血病的价值[J]。
检验医学,2011,26(5):338-339.
[8]李娟,沈小春,熊秀玲.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J].国际医疗卫生导报,2011,17(14):1678-1681.
[9]张水章,周守方,高晓燕.外周动静脉同步双倍换血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