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艮岳造园技法在开封古城更新中的运用——以艮岳园及艮岳园林博物馆设计方案为例朱婕妤摘要:寿山艮岳(以下简称艮岳),以其高超的园林造诣以及举全国之力营造出来的“人间仙境”一直为风景园林人所津津乐道。
开封提出古城复兴的战略目标,为了迎合“一城宋韵半城水”而去复建艮岳,其可行性几乎为零。
在开封水系一期艮岳园的建设中,我们既要体现艮岳园林精魂,又不能盲目地全面复建。
因此,我们深入研究其独特的空间布局、造景手法,并在原址1/17的范围内通过园林、建筑、园艺等方式进行重构。
通过“以小见大、取其精华、虚实结合、再现辉煌”的手法建造全国唯一一座以艮岳为主题的园林博物馆。
本文拟从艮岳的核心价值入手,探讨艮岳园林博物馆的设计难点与对策,以及艮岳园林博物馆的空间布局、景观营造的具体手法与读者分享。
关键词:寿山艮岳造景开封园林博物馆北宋道教开封古城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古城复兴”、建造宋城的战略目标,并构建“一城宋韵半城水”的城市景观,其城市构架将遵循着北宋汴梁城的空间格局进行改造。
作为宋代汴梁城重要的园林空间,艮岳的复建与否和如何复建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艮岳作为北宋皇家园林的代表,以其高超的园林技艺,独特的艺术品位冠绝众园。
然其毕竟是穷尽全国之力营造而成,现代开封复建占地50公顷的艮岳其可能性几乎为零。
历史不可能重演,但艮岳的园林精魂却可以通过现代的方式进行展现。
笔者受开封市城乡规划局委托进行艮岳园及艮岳园林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的详细设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为6公顷,其中艮岳博物馆区占地2.82公顷。
1艮岳核心价值艮岳作为开启自然山水园格局的皇家园林,其核心价值总结来说是五个“最”。
最崇道,它体现了宋徽宗崇拜神霄派道教文化而创造的人间仙境。
艮岳的园林意境、建筑名称均与道教文化相关。
最仙境,艮岳是按照徽宗的画作《寿山艮岳图》“按图度地”进行修建的,充满诗情画意。
最壮观,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三个最著名的建筑分别为绛霄楼、津殿和萼绿华堂。
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无出其右者。
最纯粹,群植成景,片植成林。
有梅岭、斑竹麓、海棠川、梅渚、芦渚、椒崖、药寮等纯粹植物造景的区域。
最朴素,人工自然山水园林首开先河,有人工瀑布,甚至人工“云雾”。
2 艮岳园林博物馆的设计难点及设计策略2.1设计难点与北京的中国园林博物馆不同,艮岳园林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艮岳为展示内容的主题博物馆。
如何从形式到内容都满足人们对艮岳的期待是设计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1)有文字记载,无图无真相目前能找到文字记载的是宋徽宗的《艮岳记》及蜀僧祖秀的《华阳宫记》,但因其文字精练,每涉及景点寥寥星语,甚至景点仅为罗列,难以有准确的定论。
至于有关艮岳的图纸,除汪菊渊先生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一书中绘制了平面示意图(图1),朱育帆先生的“艮岳图想(图2)”以及被中国园林博物馆收录的《艮岳》小影片之外,再无其他更为权威、全面的图纸。
图1 汪菊渊“寿山艮岳平面示意图” 图2 朱育帆“艮岳图想”艮岳的真实情景一直是个未解谜团,笔者根据《艮岳记》和《华阳宫记》的文字记载,并参考了杭州凤凰山地形图、《中国古代园林史》、中国道教建筑、北宋古典建筑布局,绘制出了艮岳猜想图(见图3)。
策略一:神似多于形似的“山包水”和“建筑包水”。
艮岳园及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追求其神似多于神似。
首先通过绘制艮岳猜想图,进行图文的对应。
艮岳的总体格局体现出“山包水”的形式,以东北处艮岳为主峰,以南部寿山为次峰,以万松岭和斑竹麓为配峰,四周山体连续,并以主山艮岳主峰最为高耸,高90步(古代一步为半米,即45米),是全园的制高点。
山体在外围拱峙,中心是一块平陆,并有大量的水系景观。
图3 艮岳猜想图(作者手绘)6公顷的艮岳园进行艮岳山水大空间格局的模拟,形成外围空间;制高点同样安排在园区东北部,高度为12m。
艮岳博物馆所在区域模拟艮岳的中心平陆区域,通过建筑包水营造空间围合感,层层浓缩,层层递进。
图4 艮岳园总体鸟瞰图(吕悠手绘)策略二:再现人工水系景观艮岳中的水系景观要素分为三种:一是水源、二是水形、三是水景工程。
1)水源分两种:一种为自然水源即景龙江,是艮岳真正的水源;一种为山间瀑布形成的山涧,是艮岳的意向水源。
水自景龙江分流进入艮岳,分两支:一支向东进入艮岳与万松岭形成的隘口,经过西庄、海棠川进入大方沼;一支向西并沿万松岭向南,在上下关处进入平陆区域,并最终汇入凤池中。
园中“瀑布下入雁池”、“水出石口,喷薄飞注如兽面”、“山阴置木柜,绝顶开深池,车驾临幸……开闸注水而为瀑布”,分别记载了紫石崖瀑布屏、白龙沜不同的人工水口形态,此二处是作为艮岳中的“活水源头”进行创作的。
2)水形分为池沼、峡谷溪流、潭渊、瀑布和喷泉五种。
选取其中的核心景观大方沼、紫石壁瀑布作为园区的主要水系景观,并配合以喷泉和峡谷溪流作为点缀。
3)水景工程则分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中较为多见,如人工景观中的木柜瀑布(紫石壁)最为特色,是人工山水园的典型代表,且观赏性极强,非常适合作为公共空间的观赏对象。
(2)如何用1/17的面积,再现寿山艮岳的辉煌成就?艮岳原址面积约50公顷,艮岳园面积为6公顷,而其核心区(艮岳博物馆)的面积仅为2.82公顷,1/17的占地面积要全面再现艮岳的园林景观非常困难,并且艮岳的园林内涵之丰富,景观形式之多样,工艺技巧之繁复以及审美水平之高可说是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策略三:取其精华,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将艮岳中的核心景观进行分类,选择其中的重点建筑、特色山水、植物、动物景观在艮岳园中进行布局,而其他的内容则可通过室外公共空间及博物馆建筑内部进行虚拟展示。
艮岳园呈现了“十字轴”的空间格局。
其艮岳南园与艮岳北园通过建筑——水体——建筑形成了贯穿南北的轴线,南起挥云厅,经绛霄楼过大方沼,最终指向北部凝真观。
将艮岳中的重点建筑布置在轴线上。
在园中东北部设置主峰,高度控制在9m ,其西侧为万松岭,南部为寿山中的梅岭,向西则是斑竹麓。
艮岳南园以博物馆为核心,艮岳北园则以清斯阁为核心,形成了“一楼一阁”的建筑控制点。
作为艮岳园的核心,艮岳博物馆浓缩寿山艮岳中皇家建筑之精华,以仿宋式园林建筑再现艮岳之精美片段,通过建筑和园林以及高科技技术再现艮岳园林恢宏场面。
(3)空间布局如何确定?园林元素的撷取或属容易,但布局却不能随意。
既要展现艮岳园林精髓,还必须满足现代博物馆公共建筑的规范要求。
博物馆的空间格局、建筑体量、交通流线以及园林景观都必须具备“艮岳”与“园林博物馆”的双重属性。
策略四:黄金分割的空间布局图6 艮岳园空间布局分析图(东立面)艮岳园南北轴长390米,将博物馆主体建筑绛霄楼安排在黄金分割点145米处,形成了整体空间的黄金分割。
以绛霄楼(主楼)作为空间中的参照物,并以此确定艮岳博物馆中其他主主体建筑的高度及体量,并确定其北面大方沼体量以及绛霄楼的最佳观赏点位置。
从博物馆南侧的龙亭北路向北,建筑高度逐级抬升,体量逐渐增大,形成了庄重平稳的视觉效果。
图5 艮岳园空间布局图7 绛霄楼高度与视距分析策略五:三足鼎立的核心建筑及最佳观景点设置艮岳的“宫室台榭,卓然著闻者,曰‘琼津殿、绛霄楼、绿萼华堂’。
”博物馆将三个主体建筑布置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总体布局为“一楼两院”;一楼即坐看云起“绛霄楼”;两(自然山水)院即行云流水“琼津殿”、暗香疏影 “萼绿华堂”;绛霄楼与津殿北殿、萼绿华堂之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绛霄楼(含基座)高35m ——根据观赏物高度与最佳视距为2-3倍的原则,观赏绛霄楼的最佳距离应为70-105m 。
因此将艮岳南入口广场北段建筑挥云厅设置在105m 处,从挥云厅到龙亭北路之间的空间均可以用于观览博物馆全景,视野开阔,景象完整。
而进入挥云厅之后的场地是观赏绛霄楼的最佳观赏点,视野紧凑,景物突出。
目前津殿北殿及绿萼华堂均为二层,能看到绛霄楼全貌。
2)琼津殿北殿高15.25m ,最佳视距30.5-45.75m ,最佳视点位于来仪所。
南殿8.4m ,最佳视距为16.8m-25.2m ,最佳视点位于龙亭北路(东西向均可)3)萼绿华堂高14.8m ,最佳视距29.6m-44.4m ,最佳观赏点位于承岚昆云亭处。
4)挥云厅高8.4m ,最佳视距为16.8m-25.2m ,最佳视点位于千里江山图南侧区域图8 艮岳博物馆核心建筑布局 图9 艮岳博物馆建筑最佳视点分析策略六:仿宋式经典建筑的再现1)明三暗二的楼阁图10 艮岳博物馆建筑高度与视域分析图据《艮岳记》记载,绛霄楼在雁池北侧,正对着喁喁亭,“峰峦崛起,千叠万复,不知其几千里,而方广兼数十里”。
“金碧间势极高峻在云表,无出其右者,绛霄楼也”即优美“金碧”山水(金碧,古代绘画设色,又作青绿)环境中,一座楼阁高企,仿佛在红色云霄之上。
因此赐名绛霄楼。
绛霄楼根据记载,建于三层高台之上。
外观为3层,内部看应为5层。
设计中为强调绛霄楼的中心地位,采用高规格的重檐歇山式十字脊顶带斗栱仿宋式建筑。
上层为三开间;中为平座带斗栱;下层五开间;其中平座和下层腰檐处为暗层。
建筑规模宏大,作为艮岳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展现其庄严恢宏的崇高地位。
图11 绛霄楼人视点效果图(张瀚绘制)图12 绛霄楼夜景及幻影成像“瑞鹤图”人视点效果图(张瀚绘制)图13 绛霄楼人视点效果图(张瀚绘制)2)工字殿琼津殿拟采用工字殿的形式,前殿为三秀堂,以平廊连接揽秀轩,建筑规整,空间具有灵活华丽和精巧的特点。
三秀堂外观为二层七开间,歇山抱厦式建筑。
揽秀轩外观为两层七开间,歇山式建筑。
“工字殿,自宋代起,作为主要建筑的构成模式。
宋代凡重要建筑多采用工字殿形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图14 津殿立面图图15 津殿鸟瞰图图16津殿平面布局图(4)如何体现“仙境”艮岳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神霄皇帝居住的人间仙境。
在中国的传统宗教思想中,山是作为天神诸神降临的场所。
宣和四年徽宗亲自做《挥尘后录》卷二引,其中有:“高上金阙,则玉京之山。
神霄大帝,亦下游广爱。
而海上有蓬莱三岛,则帝王所都,先圣所宅,非形胜不居也。
”因此,艮岳的最重要的作用时天神降临的场所,而云雾和洞穴,则是仙境中最常见的两种景物。
策略六:飘飘渺渺的云雾景观艮岳首创的人造“云雾”景观——“贡云”及炉甘石、雄黄的妙用1)“云”——根据《齐东野语》卷七《三赠云贡云》道:“宣和中,艮岳初成,令近山多造油绢囊,以水湿之,晓张于绝岩危峦之间,既而云尽入,遂括囊以献,名曰贡云。
每车驾所临,则尽纵之。
须臾,滃然充塞,如在千岩万壑间。
然则不特可以持赠,又可以贡矣,并资一笑。
”2)“雾”——《葵辛杂识》前集《艮岳》“万岁山大洞数十,其洞中皆筑以雄黄及炉甘石。
雄黄则辟蛇虫,炉甘石则天阴能致云雾,蓊郁如深山穷谷。
后因经官拆卖,有回回者知之,因请买之,凡得雄黄数千斤,炉甘石数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