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名师的课堂实录(钱梦龙李镇西胡明道)2004年5月6日7日,四位特级教师在温州永嘉上了五堂课,作了四场报告。
我根据听课笔记整理如下,本来想找来录像,作完整的课堂实录,但由于资料和时间都不充分,只好将就。
请听到同一堂课的教师补充指正。
谢谢。
胡明道执教初一语文《狼》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
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
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
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
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
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
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
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
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
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
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
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
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生2答: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生10答:并非故意。
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生5答:第4段第2句。
(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
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
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李镇西执教初一语文《提醒幸福》原定下午一点半上课,由于考虑到一些远地来的老师要赶回去,主持人要李老师把课提前到一点十分上。
李:“由于同学们刚刚拿到课文,让大家先把课文看一遍。
请每个人大声地把课文读一遍,不齐读。
读完后把不会读的字写出来。
”十分钟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基本上读完了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一起来学习,但注意不是学习具体知识,而是展示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咱们不是表演,课要上得朴实自然一些。
刚刚大家已经读了一遍了,请说说你对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
”有学生说:“太长了。
”“没学过的字太多了。
”“写得很好,但有点看不懂。
”教师:“咱们作个统计,喜欢这篇文章的请举手。
”只有三个学生举手。
“那么不喜欢的也请举手。
”只有个别学生举手。
教师说:“啊,很多同学都说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
”(转向一男生)“为什么你刚才举了手又缩回去了呢?”(那男生不好意思地笑笑)教师:“任何一篇文章都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那么,怎么样才算读懂了一篇课文?”生1:理解内容,体会作者写了什么。
生2:理解作者的感受。
生3:不要联系自己的生活。
生4: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师:还要认得字词,对不对?刚才读的时候有哪些字不认识?学生纷纷提出来,“皓”“霖”“鬃”“嚣”……教师:你们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学生们:查字典,还有问同学老师。
教师:我们有个同学很有学问,请他注音、解释,好不好?一男生念“喧嚣”并指出是“喧闹纷乱”的意思。
教师:除了字词,还要理解作者怎么写的,对不对?教师提示学生看大屏幕上的演示文稿:第一,生难字要能够读写,生难词要能够理解;第二,文章的思想内容;第三,文章的写作技巧;第四,……教师:这第四后面的省略号就是你自己的理解。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演示文稿:还有一点:“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摆进去”)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教师:读懂了怎么会有问题呢?随后举例说明完全不懂的就提不出问题,读得越深入则问题越多。
教师:现在再读一遍,找出最能让你怦然心动的段落、句子、词语,然后交流一下。
学生阅读两分钟之后,教师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交流一下,看是找的一样。
“过一会儿教师会和大家说说我喜欢哪一段。
”生5:我喜欢第一段。
(教师让他读一读第一段)因为这一段跟自己的实际非常接近。
教师:你父母就是这样的,对吗?建议回去以后和父母一起阅读这彻底阅读这篇文章。
生6:我喜欢这一句:“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
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
”这一句说的符合我的实际,因为到现在我还没学会享受幸福。
生7:“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因为它写出了幸福的真谛。
我还喜欢这一句,“所以,丰收的季节,先不要去想可能的灾年,我们还有漫长的冬季来得及考虑这件事。
我们要和朋友们跳舞唱歌,渲染喜悦。
既然种子已经回报了汗水,我们就有权沉浸幸福。
不要管以后的风霜雨雪,让我们先把麦子磨成面粉,烘一个香喷喷的面包。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抓住幸福。
师问:你是怎么联想到自己的?生8:因为我总是想着接下来要面对的任务,忘了享受成功的果实。
生9:我喜欢最后一段。
“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告诉我们要去享受幸福时刻。
教师:李老师也有一段。
(投影展示:我最喜欢的句子)读:“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
它告诉我,幸福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记得有一次我带女儿去游乐场玩,我总是以为她喜欢那些收费比较贵的项目。
谁知她就喜欢不花钱的溜滑梯。
我批评她不珍惜机会,她却委屈地说我不理解她。
我这才明白我犯了一个错误——我把我的幸福观强加给女儿。
我还喜欢这一句:“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
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作者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是非常平常的。
很平常的事物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
作者在写这一段时把幸福形象化了、细节化了。
这首先不是写作技巧,而是对生活的感受、理解。
平时,你们最感到幸福的是什么时候?生10: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
师:你能否具体化呢?比如:“幸福是来自爸爸赞赏的目光。
”生11:是和同学们一起聚会的时候。
师:幸福就是和同学一起唱出的歌声。
生12:和父母团聚时。
师:可以说:“幸福是一家人吃饭时餐桌上的笑声。
”师:我给你们看看一些照片。
(大屏幕出示照片李老师的生活照。
配上他亲切柔和的男中音)幸福是回家时,女儿迎上来的双臂。
幸福是和学生一起挥动的跳绳。
幸福是握在我手中女儿那稚嫩而温暖的小手。
幸福是春日阳光下,我和学生嬉戏的一块草坪。
生13:幸福是我和老师开心地在一起。
师:幸福是我和学生们一起发出的朗朗笑声。
幸福是跳在身上的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鸽子。
生14:幸福是我和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
师:幸福是洒在我和学生肩上、脸上、身上的温暖的阳光。
师:你看,要表达幸福,首先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感受爱的心灵。
师:接下来看同学们怎么读出问题。
生15:第20段。
幸福怎么会有征兆呢?师:还有什么问题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幸福可以通过一些事件,渐渐感受到。
读读下面两段。
尽可能根据上下文来揣摩。
生16:机遇、友情、成功、团圆……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