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太原市晋阳湖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一、规划依据规划区域为太原市晋阳湖一小区,设计依据有:太原市晋阳湖中心区提供的“区地形图及现状分析图”及居住区相关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4.《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5.《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暂行规定》6.《2012年太原市规划委员会纪要》7.《太原市晋阳湖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任务书》8.1:1000现状地形图及其电子文件。

9.国家、山西省、太原市有关的法律、规范和条例。

二、规划设计原则规划设计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原则,注意处理好自然环境——住宅建设——人的关系,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规划设计重点,努力把小区规划成具有优美的居住环境、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21世纪新型居住小区。

主要创新点和指导原则为:1.重视城市自然、人文特色的动态延续性小区规划努力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及居民生活模式,使小区融会在城市的大环境中,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规划重视建筑体量、色彩及空间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充分结合原有地形、地貌等自然景观资源和区位,创造出一个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田园居住环境。

2.注重规划设计方案的经济可行性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住区。

住宅设计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开发要求,设计出多系列、多户型住宅,以满足不同的居住需要。

3.引入物业概念提高小区的方便性规划根据物业管理需要确定组团规模和服务设施内容。

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位置得当,符合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便于在保安、清洁、绿化、水电、家政等方面推行规范化服务,为物业管理及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了工作质量,降低了管理成本。

4.加强空间领域限定提高居住安全性充分考虑人车分流,消除人车混行的不安全因素。

小区按照空间的不同属性和人的行为逻辑规律,将小区用地分成不同的空间序列,并通过小区组团、院落、各单元的标志性景观进一步加强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了居住环境的安全性。

5.留有改造余地增强小区的可持续性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动态体系进行规划。

注意采用具有灵活性和可改性的技术处理方法,在建设中留有发展余地,在道路、停车位等方面作前瞻性的策略布置,使规划具有弹性,做到宏观可控,微观可调。

6.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创造舒适、优美、卫生、安宁的生活环境。

规划的用地布局及空间组织以人的需求为依据,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便捷性及舒适性,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

在满足日照、采光和通风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绿地系统规划,使居民最大程度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

7.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期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规划立足实际,面向未来,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原则进行合理分区和功能布局。

同时面向住宅消费市场,正确处理规划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超前性与操作性之间的关系,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近期与远期的有机结合。

三、规划目标充分利用所具有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与交通条件,抓住太原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面向二十一世纪,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将晋阳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具有极大吸引力与品牌效应的现代化居住小区。

1.高效能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不仅要齐全,而且要做到安全、高效、可靠,建设现代化高效能的通信设施和协调的道路交通系统,建设高效能的上下水、清洁能源供应、消防及垃圾回收加工等市政设施。

2.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加强绿化,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防止污染,达到旅游用地环境标准。

3.高品质的物质形态环境功能与形态并重,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塑造富有特色的形态环境,构造一个空间层次丰富、具有时代感的居住小区。

4.高水平的规划管理加强小区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率,统一规划,增加弹性和应变力,建立完善的管理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四、规划设计整体框架本规划以人为中心,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为居民塑造都市中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1.构思要点20世纪后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人文主义的设计主题重新兴起,使得建筑环境的营造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

本案力求在合理安排各类建筑的同时,使小区布局与人的关系体现出韵律感,在有序中求变化,体现秩序之美。

本案规划设计,融合自然山水的意境及几何构图手法。

主要围绕“山水”的主题展开。

将建筑空间、道路空间、步行空间和水体空间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多样性、连续性的空间体系,形成“流水、绿网、城市、家园”四个核心要素理念。

2.用地布局根据晋阳区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配置各类型用地的比例,充分考虑到实施的可行性。

本着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远近结合的原则进行小区各类用地的规划布局。

·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区位性与方便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结合整个居住小区建设的情况,以符合居民的活动规律和日常使用为原则,以适应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趋势和市场需求。

同时,所配置的内容也避免与周边地区的设施不必要的重复,兼顾其经营管理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五、道路系统规划1.交通体系整体性与景观性——结合地形特点与空间布局,在加强各组团相互贯连并便利内外交通的同时,创造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

道路设计与住区内城市设计相结合,强调对景与转折,以形成步移景移的空间变化,共同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空间景观。

整体道路交通系统以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为框架,同时,宅间道路和步行道路有机结合,使二者自成体系。

规划注意协调机动车、自行车、人行三种交通方式的关系,小区通过周边式环状道路和步行道路有效地将汽车交通和步行交通分离开。

依据居民出行方向及外围城市道路状况设置小区出入口,均匀地分布于小区北部、东部及西部。

小区道路分三级:小区级主路(宽7米),宅间路(宽3米),区内道路顺而不穿、通而不畅,能够杜绝穿越性交通。

小区车行道路格局即上文中提及的“一横”、“一纵”和“一环”。

通过小区内部环状的曲线路网构成小区车行交通的主体,再通过宅前小路将车行交通引入各户。

步行则主要通过小区内部的步行轴线进入各住宅院落,居民沿“绿轴”可就近通达居住地,避免人车混行给居民带来的干扰,保证居民生活的宁静和舒适。

小区内道路及铺装根据不同功能选取不同的材质。

如小区内主要车行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道、住宅院落内的车行道采用彩色混凝土地砖,室外停车场采用植草砖,以丰富小区景观。

2.停车静态交通规划也是本次规划设计的重要方面,适应小汽车的日异增长,充分考虑停车场库的安排。

根据居住区停车库(场)设置标准测算,并结合设计要求,按每户0.5个停车位进行规划布置。

主要方式是:·住宅底层停车:小高层和部分多层住宅采取底层架空的形式用于小汽车停车及自行车、摩托车停车。

·宅间停车:利用住宅组群之间的消极空间组织停车。

·中心绿地地下车库:在入口处绿地处布置地下停车库。

·利用绿化用地和居住用地设置地下、半地下停车场。

规划区内自行车按每户1部计,采取与住宅相结合的停车方式。

六、绿化景观系统规划1.总体设计思想系统性与生态性——结合整体布局与组群规划,本规划以步行绿化主轴为设计重点,以带状绿化为主要布置形式,结合步行系统规划,有机联系各组群绿地,使各个组群绿化连为一体,增强户外空间连续性。

将流动水体、中心绿地、宅间绿地和沿街绿地相结合,使之成为统一绿化系统。

绿化环境设计在强调组团空间个性化塑的同时,更为注意整体意境,将小区户外环境书写成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诗篇。

2.绿地系统小区绿地采用核与轴、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形成小区中心绿地——宅间绿地二级绿化系统,从而使绿地更均匀地接近居民。

小区中心绿地坐落在各个组团处,绿地内布置小区中心广场,包括各种活动场地、娱乐设施及喷泉、凉亭、架空柱廊等建筑小品,并以此为核心向外扩充,使周边绿地自然地延伸到建筑底层,使建筑、绿化、娱乐设施与居民的活动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小区居民最适宜的娱乐、休息和交往场所,充分体现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宗旨。

小区绿地规划具体可分为三种形式:院落绿地、步行绿化空间。

两者共同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小区绿地系统。

院落绿地:重点为儿童及老年居民服务,内设儿童和老人活动及休憩设施。

绿化以草坪为主。

步行绿化空间: 适宜小区内所有居民及游客使用。

它既是小区空气清新的“绿肺”、客厅,又是小区构图的中心。

在小区南北两部分的交界处设置中心广场,广场内设喷泉,周围配以花坛、座凳及花架等设施,成为小区的主要公共活动及景观中心。

另外,小区内绿化对外部环境的作用至关重要。

作为面广量大的小区绿化,不应追求名贵的花木树种,树种选择应以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价廉、易长、易管、四季常青为原则,少量采用一些形态优美、具有色、香、味的花木。

道路绿化以乔木为主,可搭配低矮的灌木和花卉,把不同等级的绿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绿化有机整体,尽可能的减少噪音污染;同时运用墙面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的手法,既起到隔音效果,又能减少外墙吸热,保护外墙墙面,美化城市环境。

还可以在其他部分布置垂直绿化: 1)部分山墙两层左右以下部分,加以墙面绿化。

2)住宅建筑南北退台处,结合退台,进行屋顶绿化。

3)地下车库顶部平台部分,进行屋顶绿化,使其为住宅间居民休息游憩的又一良好环境。

3.景观系统我们把小区建设提升到景观艺术的高度来进行综合规划,规划尊重城市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力图体现小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对小区的室外环境进行研究和处理。

运用对景、借景手法将公共建筑、住宅、绿地、道路广场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借鉴我国传统造园手法,步移景异,通过不断变化的景观序列形成“田园”风貌。

小区景观规划以中心绿地为核心,以十字相交的“绿轴”和“道路轴”为骨架,形成贯穿小区南北的步行视线通廊。

在通廊方向安排绿地、雕塑及小品,保障从小区各出入口及活动场所对小区内主要景点有通透的视线联系,再由一系列的空间变化及景观序列的推进,将小区内部的绿化景观与外界紧密结合,再加上步行带两侧建筑高低错落,绿树掩映,亭台楼阁穿插其中,从而共同形成了一幅北方特有的风景长廊。

小区环状道路自由曲折,形成丰富的道路景观,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沿路建筑错落有致,广场、建筑空间开合有序,形成小区主要景观界面。

小区的中心绿地通过水面、绿化、小品、铺砌和花木合理组织搭配,形成开阔、明快、活泼的公共空间,吸引居民前来休憩娱乐,成为整个小区景观的高潮点。

组团绿地由建筑围合成不规整几何形,布置草坪、灌木、柱廊、坐凳、花坛及凉亭,令居民享有稳定、平和、高雅的休闲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