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2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2


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及其结构
1.种类 黄曲霉毒素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 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蓝色荧光)和G 族(绿色荧光)两大类及其衍生物 ,主要有 B1,B2,G1,G2以及B1的代谢产物M1和M2。 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 花种子及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M1和M2 主 要存在于牛奶中 。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 68倍,它属于肝脏毒,除抑制DNA、RNA的合成外, 也抑制肝脏蛋白质的合成。
致癌性
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会诱发肝癌。它诱发肝癌的能 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是目前公认的致癌性最强 的物质之一。另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黄曲霉毒素含量 在30-50ug/kg时为低毒,50-100ug/kg时为中毒, 100-1000ug/kg时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
样品测定
(1)薄层板的制备 硅胶→加水研磨至糊状→倒入涂布器→空气 中干燥约15分钟→在100℃下活化2小时(干 燥器中保存)
(2)点样 将薄层板边缘附着的吸附剂刮净,在距薄层板底端3cm的基 线上用微量注射器滴加样液和标准液 第一点:10uL 0.04ug/mL AFT B1 标液 第二点:20uL样液 第三点:20uL 样液 + 10uL 0.04ug/mL AFT B1 标液 第四点:20uL 样液 + 10uL 0.2ug/mL AFT B1 标液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薄层色谱法(TLC) 快速检测法--黄曲霉毒素B1酶联免疫 (ELISA)快速检测
薄层色谱法(TLC)
原理 样品中AFT B1经有机溶剂提取,净化,浓 缩并经薄层色谱分离后,再波长365nm紫 外光下产生荧光,根据其在薄层板上显示荧 光的强度与标准品AFT B1最低检出量产生 的荧光强度比较来测定样品中AFT B1的含 量。
(5)验证试验
于另一薄板上左边依次点二个样: 第一点:10uL0.04ug/mL AFT B1标液 第二点:20uL样液 在以上两点各加一小滴三氟乙酸(TFA),待反应5分钟后,用电吹 风热风2分钟,使温度不高于40℃。 再于薄层板的右边点以下二个点: 第三点:10uL 0.04ug/L AFT B1 标液 第四点:20uL样液 同第(3)步展开后,于紫外光下观察样液是否产生与AFT B1标准点 相同的衍生物AFT B2a ,未加TFA的第三、四点作空白对照。
2.结构
B1 B2
G1 M1
G2 M2
黄曲霉毒素的性质
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B1,B2发蓝色荧光,黄 曲霉毒素G1,G2发绿色荧光. 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子量为312-346.难溶于水, 易溶于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但不溶 于石油醚、己烷和乙醚中. 一般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但在强酸性溶液中稍有 分解,在pH9-10的强碱溶液中分解迅速. 其纯品为无色结晶,耐高温,黄曲霉毒素B1的分 解温度为268℃,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有一 定的破坏性.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AFT)的检测

黄曲霉的简介 黄曲霉的性质 黄曲霉的检测 黄曲霉的控制
黄曲霉的简介
黄曲霉毒素(AFT)是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 等产毒菌株 次生代谢产物,他是一类结构相似的化合物 的混合物,基本结构是二呋喃和氧杂萘邻酮。 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出现 的机率最高。 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 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

试剂的准备 1.5%次氯酸钠溶液:称取100g漂白精,加入500mL水,搅匀。
另将80g工业用碳酸钠(Na2CO3.10H2O)溶于500mL温水中, 倒入上述溶液中,搅匀,澄清过滤后贮存于带橡皮塞的玻璃瓶中,用 作消毒剂。
2.黄曲霉毒素B1标准贮备液:用百万分之一的微量分析天平精密称 取AFT B1标准品,先加入乙腈溶解后,再用苯稀释,避光置于4℃冰箱 中保存。使用前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浓度,再用苯-乙腈混合溶液 调整其浓度为10ug/mL。(在350nm测定AFT B1的苯-乙腈溶液的吸 光度,其摩尔消光系数为19800,可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求出其浓 度)。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检测标准
其它 (1)WHO/FAO标准。国家卫生组(WHO)世界粮农组织
所属的食品法典委员(CAC)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 毒素最大允许量标准为总量(B1+B2+G1+G2) 15ug/kg 牛奶中M1的最大允许量为0.5ug/kg (2)南非标准.1990颁布了黄曲霉毒素的最大允许标准:食 品中黄曲霉毒素总量小于10ug/kg,其中黄曲霉毒素B1 小于5ug/kg (3)其它标准.印度标准是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小于 30ug/kg;越南和阿根廷的标准为黄曲霉毒素B1小于 20ug/kg.
黄曲霉毒素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毒性最大 的真菌毒素。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 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威胁人 类健康和生命,,对人体以及动物内脏器官 尤其是肝脏损害严重。 黄曲霉毒素十分耐热,加热至230℃才能被 完全破坏,因此一般的烹饪加工也不易消除。
黄曲霉对人体的危害
引起急、慢性中毒
3.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1ug/mL):吸取1.0mL 10ug/m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贮备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苯乙腈混合溶液定容。 4.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I(0.2ug/mL):吸取1.0mL 1ug/m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于5mL容量瓶中,加苯-乙 腈混合溶液定容。 5.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II(0.04ug/mL):吸取1.0 mL0.2ug/m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I于5mL容量瓶中, 加苯-乙腈混合液定容。
要求点距边缘和点间距约为1cm,样点直径约3cm,大小相同, 点样时可用电吹风冷风边吹边点。
(3)展开 在展开槽内加10mL无水乙醚,将点好样的 薄层板预展12cm,取出挥干。再于另一展 开槽内加10mL 丙酮+三氯甲烷(8+9.2) 混合溶剂,展开10-12cm,取出挥干。
(4)结果观察
将展开好的薄板放在365nm的紫外灯光下观察: a.若第一点无荧光或都无荧光。说明薄板或展开剂 未制备好,需重新制备。 b.第一点有荧光,而其余三点无荧光。说明样液中 有荧光猝灭剂,样液需重新制备。 c.第一点有荧光,第二点无荧光,三、四点有荧光。 说明样液不含AFT B1或含量小于最低检出量。 d.四个点都有荧光。需做确证实验后再进行定量。
花生油样品中AFT B1的检测
样品的预处理
1.花生油样品(石油醚或正己烷混匀)→ 甲醇-水溶液萃 取→收集滤液 2.滤液经三氯甲烷二次萃取→用三氯甲烷湿润的无水硫酸 钠的慢速滤纸过滤→蒸发皿 3.蒸发皿→65℃水浴上挥干→冰盒中冷却2-3分钟 4.冷却过程中,会有结晶析出,此时用苯-乙腈混合液,溶 解,混匀,用滴管吸取上清液转移至2ml的具塞试管 中。

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ELISA)快速检测
A:样品稀释液 C:酶标抗原 E:浓缩洗涤液 G:显色底物液b B:AFT B1标准溶液 D:酶标抗原稀释液 F:显色底物液a H:终止液
请大家观看快速检测的视频
控制措施
推广抗黄曲霉毒素的品种(种皮维生素E含量 低的品种 ) 改良种植技术和收获方法 不要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喂养牲畜 适时应用防霉剂 (丙酸或其盐、山梨醇及其 盐类、双乙酸钠、延胡索酸等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