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2020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2020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授课提要课时8 匆匆《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深深的留恋之情。

29 那个星期天《那个星期天》主要写了妈妈答应星期天带“我”出去,到了星期天,妈妈一会儿买菜,一会儿翻箱倒柜,一会儿洗衣服,“我”的希望最后化为泡影的一件事。

1交流平台初试身手通过阅读交流平台,学生进一步了解表达感情的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1习作例文习作例文:两篇例文为写作做准备,学习文章的写法。

例文《别了,语文课》重点感悟作者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引导学生体会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两位母亲勤俭、朴实、有智慧的形象。

1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首先引导学生把心事说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生活中的委屈、高兴、难过的事情,写事离不开写人,引导学生把事情写具体,把情感融入人、景、事中。

2教法与学法这一单元有两篇课文,两篇都是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点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学习这两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通过写人、景、事等方法来表达情感。

授课方法探究8 匆匆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感悟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并拓展关于时间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进一步体会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9 那个星期天由“星期天是如何度过的”引入课文的学习,然后抓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由希望到失望的心情变化。

最后再体会《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异同点,感悟文章的写法。

教学过程典案8 匆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充分朗读、深入感悟、拓展思维,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难点】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领悟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教学准备】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读准、读通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步理解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好!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凭直觉,你们认为你们的一生能活多少天?(学生大胆猜想)我们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们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感受?2.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没有了。

曾经有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这个人就是朱自清。

3.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的著作十分有特色,影响很大。

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开始文学生涯的,直至逝世。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背影》《春》《荷塘月色》是我们在中学时代要学习到的作品。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学生一下子走入情境,感悟到了时间的流逝,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通过读课文,你能感受到时间有怎样的特点?(如: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等。

)(二)检查反馈。

1.出示点拨以下这些词。

挪动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头涔涔泪潸潸2.你是怎样理解文中下列词语的意思的?(课件显示)确乎:的确。

涔涔:汗流不止的样子。

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3.学生汇报初读课文的认识,领悟时间“一去不复返、来去匆匆”的特点。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出示读书要求,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三、再读课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1.作者是怎样来描绘时间“匆匆”的呢?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了次,位置在。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结构(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边读边思考,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无奈、惋惜)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前后呼应的写法,并让学生感悟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这一答案蕴含在课文中,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会更有目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请大家读第一自然段,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根据学生汇报,因势导学,重点品读以下妙词佳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1.引导学生汇报感受、进行交流赏析。

(引导:作者借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绘出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这些现象又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

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

)2.拓展,并感悟时间的流逝。

了,有再的时候;了,有再的时候;了,有再的时候。

3.学生个性化朗读并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感悟作者优美的语言,并能仿照作者的写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同时也感悟到时间的流逝无情。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飞逝,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8 匆匆一去不复返(无奈和惋惜)时光匆匆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深入感悟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2.拓展关于时间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进一步体会时间的流逝,感悟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一、简要回顾,导入研读。

1.检查复习: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你还能用什么词句表达“匆匆”的意思?2.导入: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很快走进文本。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呢?(学生自学、勾画、批注、小组讨论)2.学生汇报: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引导学生品读赏析。

(引导: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写出了自己的“八千多日子”相对于时间长河的渺小与短暂,“八千多日子”的流逝无声无息,引人深思。

)(2)朗读记诵。

3.学生汇报。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学习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从“伶伶俐俐”“跨过”“飞走”“溜走”“闪过”等词语中体会时间来去轻悄匆忙、稍纵即逝、速度飞快。

)小结:本来时间的流过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

(2)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

(引导学生从“洗手”“吃饭”“凝然”“遮挽”“躺在床上”“叹息”体会日子的流逝,来去匆匆。

)小结: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以人的灵性,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让人印象深刻。

(3)仿说。

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

(出示课件):的时候,日子从;的时候,日子从;的时候,日子从。

(示例: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设计意图:由读引入仿,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说练习,通过仿说,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1)引导学生品读赏析。

(引导: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具有动感。

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从而使人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瞬息消逝,来去匆匆。

)(2)朗读记诵。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感受课文字里行间充满诗意的语言之美。

三、感受对生命的追问。

(精读第四、五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

2.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3.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4.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地走一遭?(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突出朱自清的文学成就,感受他对时间的珍惜。

)5.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在开头和结尾追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问后不答,答案隐含在文章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文章还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四、诵读积累,全文背诵,进一步领悟时光匆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

(一)出示课件,展示交流惜时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例如:惜时名言1.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马克思2.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创伤。

——米南德3.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

——雷巴柯夫4.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莎士比亚5.做大事的,眼光应当看到未来,力量需要用于现在。

——西德尼古诗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