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贞观之治》教案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内容,即“贞观之治”。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
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的政策,并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它上乘繁盛一时的隋朝下启开元盛世,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也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盛世局面,这一时期中国与外国友好往来,中国文化转播世界,影响深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学习本课中我们要掌握的知识有:唐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贞观之治”的含义,“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对唐太宗有一定的了解,和这种盛世局面的表现,最后对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认识及评价。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能力等等。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贞观之治”这一课程中,我们要对唐朝的建立有一定得了解,同时对于“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同学们自主探索,让学生假设如果自已是唐太宗,你会怎样治理国家;最后对女皇武则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应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看问题,多角度的去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次课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任人为贤的气度,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告诉学生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也要关注民生、节约自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社会的方展贡献一份力量,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出现的原因,和“贞观之治”这种盛世局面的表现。
难点:如何客观的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四、教法设计根据历史新课标的要求,要减轻学生负担,降低教学难点;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所以在此次教学过程会以历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让学生讨论问题,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于一些问题可让学生自主、主动的去探索,让他们发现学习历史的趣味之处等等。
在此过程中,还要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通过历史学习,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
五、课时时数一课时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太宗怀鹞”的故事,哪位同学听了可以给大家讲一下,都没听过是吗?那老师给大家讲一下: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极其漂亮,私下里(在内宫,非朝堂)把鹞鹰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征来了,就把鹞鹰藏在怀里。
魏征知道这件事(看出来了),就走向前去汇报事情,就势(向太宗)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暗暗地劝谏太宗。
(魏征故意)说得时间很长,太宗担心鹞鹰捂死,因为太宗向来尊敬魏征,(不敢直接轰他走,只是婉转地)想让他把话说得短些。
然而魏征说个没完,鹞鹰(最终)捂死在(太宗)怀里。
”太宗怀鹞”,见于唐人刘悚的《隋唐嘉话》,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一段故事故事中唐太宗很尊敬魏征,(不敢直接轰他走,只是婉转地)想让他把话说得短些。
唐太宗为什么那么尊敬魏征?而魏征为什么又敢这样做?不怕皇帝在鹞死后治他的罪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新课“贞观之治”。
(二)、讲授新课1、唐朝的建立(618年)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
地方的实力派之一的李渊也趁机起兵。
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
李渊本是隋朝大臣,还曾参与过镇压农民起义,他看出隋朝即将终结,于是积极搜罗人才,发展力量,准备待机而动。
617年7月,李渊认为起兵反隋的时机成熟,率军3万进入关中,很快攻破长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的消息传来,李渊即位做了皇帝,定都长安,建立唐朝,这就是唐高祖。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按理说李建成应该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但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却是秦王李世民,这中间是不是出了什么差错?2、唐太宗李世民大家看小字部分简单介绍唐太宗李世民,说他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反隋和平定天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最后说他是在激烈的斗争中夺取了皇位,在这过程中一件大的事件就是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设下埋兵一举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退位,自已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
同学们听到老师的讲述后,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学生讨论)(学生回答)老师:对于李世民来讲,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就没有他当皇帝这一回事。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也就没有贞观之治,但不得不说玄武门之变也是一次血腥的流血政变,一场手足相残的惨剧。
但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人们不记得他手刃兄弟的惨剧,却记得他是一名有作为的皇帝,被后人所称赞。
为什么被后人称赞?因为他开创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
3、“贞观之治”⑴解释: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唐太宗采取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出现太平盛世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太平盛世,咱们来学习一下盛世局面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贞观之治”的形成就好比建一座房子,我们把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比作是屋基,那唐太宗所在房子的屋基稳不稳呢?我们来学习一下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在这些治国思想上我们就不难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了。
请同学们看看这几组唐太宗的名言和一段话,谈谈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名言有:①“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以农为本,发展生产)③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谦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成语有此而来,看来唐太宗十分勤于政事,好问治国之道,善听正确的意见。
“谦听则明,偏信则暗”同学们也应该多听正确的意见,避免处差错。
)④太宗在贞观二年(628年),对左右大臣说,我曾对你讲过,贪官无不爱财,其实他们并不懂得应当怎样爱财。
就拿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来说吧,俸禄很优厚,一年所得数目很大。
若受人贿赂,不过数万,一旦暴露,官职、俸禄全被剥夺,这岂是爱财?上算吗?(唐太宗善于设身处地的为官员着想,从他们切身利益出发,教育他们切莫去做那些将导致身败名裂、人财两空贪赃枉法的事情。
同时也告诫官员要廉洁奉公。
)根据以上的名言和结合课本,我们可以知道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了,咱们来总结一下。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离不开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所以“贞观之治”出现的第一点原因就是开明的治国思想,治国思想有以下四点:①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②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③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
④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可见唐太宗的思想是十分开明的。
现在有了这些治国思想,就像做房子一样,屋基已经做好了,现在就开始做房子,唐太宗是怎样做房子的呢?请同学们根据他的治国思想,想想如果你是唐太宗你会如何做房子?首先第一点是: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他的名言里有句“食为人天,农为正本”,即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粮食。
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知道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所以要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请同学们看小字部分,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住的宫殿十分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八月,雨季来临,唐太宗居住的西宫地势较低,非常潮湿。
有大臣上书请求营造一座暖阁让他住。
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思考一下?同学回答。
可见唐太宗十分推崇汉文帝,从另一方面说明他不劳民伤财,节制自已的享受欲望。
第二点:统治者要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已的享受欲望。
同学们,唐太宗是为皇帝,尚且自律,我们也应该自律。
第三点: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唐太宗还有句名言“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就是官员不要太多,在于安排这个人合不合理,是否适合这个位置。
而官员太多,就出现“民少吏多”的弊政,国家就要多发一份俸禄,农民就多一份负担)第四点: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
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
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征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
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第五点:发展科举制度。
(选拔人才,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
这是唐太宗讲的一句话,他志得意满地说:天下英雄,都到了我这里了。
彀,音构,原来是张弓的意思,这里借用为牢笼、圈套及就范的意思,“入吾彀中”即是进入我的圈中了之意。
)有力的统治措施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②统治者要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已的享受欲望。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⑤发展科举制度。
总结:所以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有力的统治措施。
好了,上面说唐太宗在做房子,现在房子做好了,房子怎么样了,好不好?⑶结果:同学们看两段材料就知道“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了。
(多媒体给出材料)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纳谏》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译文:天下大丰收。
在外面流浪的流民全部回到家乡。
一斗米只卖三到四钱。
一年到头判死刑的只有29人。
东到大海,南到五岭(的民众),都不关大门,行走的人们都不带粮食,都从沿途得到粮食和供给.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经过了唐太宗的治理,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百姓安居乐业。
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