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国崛起》,谈中国教育
我们国家最早的教育应该就是奴隶社会教育,这个时候的教育是我们现如今最早的起源,这个时期的教育就像是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冒险一样,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不过因为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使得教育价值出现了转折,因此也导致了教育的衰败。
我觉得这就是实物刚刚起步时候不断探索的结果,不会那么顺利的发展,有发展,也有退步。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使得教育水平达到了世界级巅峰,文化的不断进步,到了战国中期,可以说教育是到了空前的高度,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这个时期的教育,在我看来,就到了一个小高潮,儒家学说的创立,是我们一直传承的文化,这是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的骄傲。
自春秋战国以后,各个朝代都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之本,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续千年的教育政策。
这就像是大国之间相互和平,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平缓发展,这样的进步是必然的。
从汉代到隋唐这么多朝代的变迁,教育一直是贯穿其中,不断的发展,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就是巩固皇族的统治地位,教育作为其中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一同的发展,到了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正是这种教育制度的推行,使得文化发生了改变。
当时的科举制度不拘门第,通过严格的考试,筛选人才,也正是这种教育的兴起,才调动了教育的热潮,推动了文化发展。
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对中国封建时期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我认为,这个时期的教育发展是一转折性的变化,这就像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又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教育制度发生了质的改变。
对于近代的教育来说,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科技的发展。
这是我们近代教育的开端,他不再局限在自身的教育高度,而是通过学习国外的文化来推进自身的教育,就是当时那句“师夷长技以制夷”,可以很好的概括当时的教育的走向,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来促进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平,来达到强大的教育地位。
到了民国时期,设立教育部,教育内容不再以封建时代的忠于君臣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始兴起了教育的复苏,全面的发展教育。
在这个时期,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主要
提出了“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
”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教育就是学习了西方的教育制度,不断的全面发展自身的全方位,精神,道德,文化等。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注重人民教育,先后完成扫盲教育和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虽然文化大革命这一阶段使得教育倒退了十年有余,但之后的恢复高考,恢复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得我们国家在80年代的教育又有了生机。
从90年代到现在,一直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教育战略,使得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从近代的教育来看,我们国家的教育是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育文化,不断的创新,开辟新的道路,才使得我们如今的教育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归结起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与大国崛起中所述有很多相像之处,开始是自己不断的探索,接着就是相互的促进,国家的干涉促进发展,进而相互学习,相互发展,然后就是有创新的促进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