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影响聚落的形成因素: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③水源充足
④气候适宜⑤交通便利⑥自然资源丰富
3、落的发展演变;农村—集镇-城镇-城市
4.聚落的形态:团块状(平原地区),条带状(山谷或者山麓)。

5、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人口数量过多带来的问题:
(1)社会方面: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犯罪率上升、人均教育经费减少
(2)资源方面: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减少、人均耕地减少等。

(3)环境方面:环境污染、、噪声干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7、乡村--村庄:规模较小的集聚点,主要从事农业活动;
8、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点。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注意:风和日丽、狂风暴雨等是描述天气,四季如春、冬暖夏凉是描述气候)常用的天气符号:
2、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区,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

3、空气污染指数反映了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被污染的越严重。

4、天气符号的识别
5.风力:风的强弱;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仪器:温度计)。

测量时间:一天进行四次: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
日平均气温:四次气温的数值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一月中每天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本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12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3、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南半球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晚一个月。

4.等温线:同一水平面内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

等温线越密集,代表温差越大;越稀疏,代表温差越小。

等温线大致和纬线平行,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广阔,等
温线较平直。

5、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世界气温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影响因素:纬度)。

②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a夏季气温,陆地高,海洋低(夏季人们都喜欢去凉爽的海水里游泳);b 冬季气温,陆地低,海洋高。

(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③同纬度陆地上,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影响因素:地形)
6、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洲。

降水: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降雨。

7、降水形成的条件: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8.降水的单位:毫米(mm),仪器:雨量器
9、①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a.对流雨:成因: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分布地区:赤道附近、中纬度大陆的午后
b.地形雨:成因:遇山地被迫爬升。

分布地区:山地迎风坡,如世界“雨极”是乞拉朋齐,其降水类型属于地形雨。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c.锋面雨:成因: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致雨。

分布地区:中纬度海陆交界处。

10、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附近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影响因素:纬度因素)
②在中纬度(相当于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影响因素:海陆位置)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东岸降水多,大陆的西岸降水少。

(影响因素:海陆位置)
④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影响因素:地形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