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4、柏林会议是第一次由各国政府正式派出 代表讨论国际劳动立法的会议。 5、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成立, 国际劳动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柏林会议于1890年3月召开,有15个国家参 加。但由于所通过的议案内容过于空泛, 而且缺乏国际公约的效力,所以并没有付 诸实施,然而,柏林会议是第一次由各国 政府正式派代表讨论国际劳动立法的会议, 因此,对于促进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仍然 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劳动法的产生 (一)前提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别归属于不同主体, 即劳动力的所有者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或 占有者不是同一主体,双方主体为实现劳 动过程才会形成劳动关系。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具备劳动法产生的 前提。到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农民被 驱出土地而成为除了载于自己人身的劳动力 以外一无所有的自由人,生产资料被集中于 少数人也即资本家手中。 无产者为谋生存,只得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 给资本家使用,以取得用于购买生活资料的 工资;资本家为使资本增值,就必须以支付 工资的方式购买无产者的劳动力,使之与其 生产资料结合,以实现劳动过程。至此,才 大量出现了劳动关系,从而具备了劳动法产 生的前提。
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包括( A.国际劳工组织章程 B.国际劳工公约 C. 建议书、区域性有关文件 D. 联合国有关文件
)。
国际劳工组织的组织机构主要有 ( )。 A.国际劳工大会 B.理事会 C.仲裁局 D.国际劳工局
在国际劳工各种组织和会议上,各国 代表团必须由( )各方代表组 成。 A.政府 B. 雇主 C.工会 D.工人
(7)关于疾病、年老、失业及综合性社会 保障方面的规定; (8)关于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的规定; (9)关于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的规定; (10)关于劳动检查与劳动行政方面的规 定等。 (11)关于移民工人、土著工人、非本部 领土工人、海员、渔民、内河航运工人等 特殊问题的规定。
“核心劳动标准”---涉及劳动者 基本人权方面的内容。包括:结社 自由权、集体谈判权,平等就业权、 反对强迫劳动、禁止使用童工及男 女同工同酬等 我国?
(三)作用 1、国际劳动立法的作用 促进各国国内劳动立法的发展; 保障劳动者的权利,维护社会公正;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国际劳动立法的不足 国际劳动立法难以获得会员国的普遍采纳; 国际劳工标准难以获得会员国的普遍批准; 国际劳动立法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
被认为是“工厂立法”的《学徒健康 及道德法》通过于( )。 A. 1661年 B.1702年 C. 1802年 D.1861年
19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阶段。 1804年,第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法国民 法典》诞生,它将雇佣关系视为“劳动力 租赁”。此后,资产阶级各国家民法典都 把雇佣关系作为一种“自由”的契约关系 来加以规定。与此同时,“劳工法规”被 逐步废止,并随之出现一种新的立法—— “工厂立法”。
2.工厂立法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 法》,规定纺织童工的最低年龄为9岁,纺 织厂不得雇用9岁以下的学徒;童工每天工 作不得超过12小时,而且限于清晨 6时至 晚间9时之间,禁止童工做夜工。 《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资产阶级“工厂 法”的开端,而“工厂立法”与以前的劳 工立法有了质的变化,它是为了保护工人 权益益,因此是现代意义的劳动法产生的 标志。
1900年国际劳动法协会在巴黎正式成立。 协会的宗旨是:①联合一切相信国际劳 动法是必要的人;②组织国际劳动机关; ③赞助各国研究劳动法,传播有关劳动法 的消息;④提倡制定关于劳动状况的公约; ⑤召开国际大会讨论劳动法 1901年,国际劳动法协会在瑞士的巴塞尔 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
1902年在德国科隆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 1905年正式起草并提交由瑞士政府发起召 开的伯尔尼国际会议讨论通过了两个公约, 即《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做夜工的公约》和 《关于使用白磷的公约》。这是世界上最 早的两个国际劳动公约, 两个公约经缔约国批准即在缔约国内发 生效力,标志着国际劳动立法的正式开始。
(3)国际劳工组织的决议和会议结论。 指的是对那些目前尚不宜制定公约或建议 书的劳动关系问题,或者对一些技术性问 题,采用的是决议和会议结论形式,其权 威性不如公约和建议书。 但因其对问题深入详细的分析,并指出解 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因而受到成员 国的重视。
(4)对国际劳工组织章程以及公约的解释和 “判例法” 是国际劳工组织立法的辅助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 此时期最大的特征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 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工人失业,工人运 动高涨。垄断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立法的 特征是: 1.颁布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如美国的 《国家劳动关系法》; 2.颁布综合性的《劳动基准法》,如美国、 日本等国; 3.颁布就业和职业平等法。主要表现在同工 同酬,就业与训练,限制歧视等;
2.其他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 如:联合国文件尤其是联合国关于人权问 题的某些文件; 区域性组织的文件;双边条约等。
(二)国际劳动立法的内容 (1) 关于劳动者基本权利的规定; (2)关于就业政策、职业介绍、职业保障 方面的规定; (3)关于最低工资、工资保障的规定; (4)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规定; (5)关于各类职业安全与卫生的规定; (6)关于童工和未成年工保护的规定;
(2)规定最低工时和最高工资,强化雇佣剥削。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颁布的《学徒法》规定, 在法定限额以上支付工资的要受到处罚,其中取得工 资这笔支付工资者要受处罚更为严厉,对前者判处监 禁22日,而对后者判处监禁10日。
马克思:劳工法规自始是为了剥削工人, 并且在进行中总是直接和工人居于敌对地 位的关于工资雇佣劳动的立法。(《资本 论》第1卷,第814页。)
德国于1839年颁布了《普鲁士工厂矿山规 则》; 法国于1841年和1879年分别颁布法律,对 限制童工工作时间以及限制女工工作时间 和女工的工资等问题作了规定; 1848年加利福尼亚州颁布了一项禁止9种工 厂使用12岁以下儿童的法律; 瑞士于1848年颁布了第一个限制成年人工 作时间的法律。
四、国际劳工组织 (一)产生
国际劳工组织是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召开的和平大会上成立的,这次和平大会首先在 巴黎举行,尔后又在凡尔赛举行。1919年4月和平 大会通过了《国际劳工组织章程》。 国际劳工组织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 的国际组织之一。从1919年成立到今天,已经有 近80年的历史,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它是一个由各会员国组成的国际性的政府间组织, 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成员国
(二)产生的过程
经历了“劳工法规”调整阶段和“工厂法” 与民法调整阶段 1.劳工法规阶段 为了加快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 展,国家颁布了“劳工法规” 劳工法规: 强制建立劳动关系——“乞食证” 强化剥削——规定工时下限和工资上限
(1)以国家强制手段迫使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到资本家 的工厂做工,即强迫劳动者同资本家建立雇佣劳动关 系。 英国亨利八世时期曾明文规定,对流浪者给予鞭打; 如再度流浪,则被捕,除了鞭打,还要割去半只耳朵; 三度流浪就要当作重犯罪人或社会敌人处死。
以下关于国际劳工立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在国际劳工组织成立前没有劳工立法 B.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于1919年,最高权力 机关为国际劳工局 C.《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夜间工作公约》是 最早的国际劳工公约 D.国际劳工组织1919年至1939年是国际联 盟的附设机构
(二)国际劳工组织机构
1、国际劳工大会 它是国际劳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每 年召开一次大会,主要是通过各项劳动问 题的国际公约和建议书,并审查已通过的 公约和建议书在各会员国执行的情况。 各国代表团(共4 政府 雇主 工人)
2.理事会 它是国际劳工组织的执行机关,在大会 闭会期间决定该组织的各项重要问题,每 年召开三次。 3.国际劳工局 它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常设机构,也是大 会、理事会及其他会议的秘书处。 除上述三个机构外,国际劳工组织还有 许多产业性、专门性、地区性的委员会。
②公约和建议书的法律效力不同,公约一经 成员国批准,便在该国产生法律效力,批准 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至于建议书,仅 供成员国立法时或采取其他措施时参考,不 需要批准,也没有遵守和执行的义务,不过 这种间接影响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对公约的解释权,由国际法院裁决。《国 际劳工组织章程》第37条第1款规定,对章程 本身和任何公约“在解释上发生任何问题或 争执,应提交国际法院裁决”
劳工法规:规定工时下限 工资上限 ③ 强化剥削 限制剥削 工厂法规:规定工时上限 工资下限 ⑤ 最高工时 最低工资
9
(三)产生的原因
1.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2.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3.是维持自由竞争的需要。
二、资本主义劳动立法简史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法有了一定的 发展,表现为工厂立法的适用范围越来越 广,内容越来越充实,逐步在摆脱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初期的工厂立法的范畴。
五、国际劳动立法
(一)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 1. 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 (1)国际劳工组织章程。 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有义务遵守国际劳 工组织章程。该章程在其序言和不可分割 的附件《费城宣言》里,确认了处理劳动 问题的总的原则。
(2)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这是国际劳动立法的最主要形式。国际 劳工组织公约和建议书与其他公约相比, 有其独特之处。其表现是: ①公约和建议书都是经国际劳工大会以出席 代表2/3多数票通过,而不要求一致通过, 并且国际劳工大会是按三方原则成立的, 亦即国际劳工大会中的政府代表,雇主代 表和工人代表都有独立的表决权。
1.进一步缩短了劳动时间并扩大了适用范围。 2.增加了改善劳动条件的一些规定。 3.出现了工资保障法律。 4.有了承认工会组织合法地位的法律。 5.出现了社会保险法。 6.出现了解决劳资纠纷的法律。 但是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而且很不平衡,也 不稳定,不但劳动法的效力范围有限,而且对 劳动法的贯彻实施还缺少必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