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常考知识点

教育学基础常考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1:定义: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词源:在我国,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学”与“教”是统一的,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同一事物、同一种活动3:层次:(1) 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 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3)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加以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4: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5:教育形态:(1) 非制度化与制度化(2)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 农业、工业、信息社会的教育二、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辨证性三、教育学发展1:创立(1)培根(英),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2)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系统的教育学目的论,方法论等思想(3)康德(德)《康德论教育》,真知灼见,明确真实的概念(4)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2:发展(1)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主张: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促使科学化;教育实验分三阶段;教育实验在真实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主张实验统计比较(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主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教育对象是人,是历史文化过程(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持续不断增长;学校是雏形社会;课程组织学生中心;生生关系儿童中心;重视学生独立发展,尊重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观点:教育是社会历史现象,阶级性;起源于劳动;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教育受经济政治文化制约又相对独立;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方法论基础(5)批判教育学四、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满足职业预备,人文关怀需要;类型多样化;学校与市场紧密联系;班级授课制得到改造丰富或发展;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教育的服务性、公平性、公正性将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方向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启发青年反思和筹划社会变革;从单纯适应社会走向全面适应、批判、创造和超越;教育由边缘走向社会变革的中心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全球化不是均质化,西方化,应该促进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不是新的依附关系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1965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保罗·朗格朗以终身教育为题做了学术报告,首次提出终生教育理念五、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三,教育即成长,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

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第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的,它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然影响发展的过程及结果。

(1)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没有从遗传获得的机体,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2)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

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3)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2)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3)社会的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4)社会环境的不同还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3、教育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A、教育是受社会委托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

B、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地影响人的活动过程,避免了环境与实践活动对人影响的自发性、片段性和偶然性等问题,能有效的对人施加影响。

C、教育是在特定环境由受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负责实施的活动过程,可以使受教育者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捷径。

(2)教育要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满足一些条件才行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受教育者必须具有可教育性和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可教育性是指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的能力。

一般来讲,人是可教育的,是具有可教育性的。

但是,对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可以接受所有的教育的。

再好的教育如果受教育者不接受那也是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的。

这是指在受教育者具有可教育性的前提条件下,受教育者必须具有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即人对教育的需要性。

如果受教育者不愿意接受教育和拒绝接受施加的教育影三、教育的个体功能1.正向功能(1)促进个体社会化A: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B: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C: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2)促进个体个性化A: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B: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C: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2.个体谋生功能: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谋生创造条件个体享用功能:向外在社会的要求,个体把教育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工具3.负向功能A:标准化的教学和考试过度追求客观化和规范化,束缚想象力和创造性,扼杀创新B: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学生压力大,摧残身心C;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令学生服从,不利于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四、教育的社会功能1.正向功能(1)对人口:基础性、全民性、全面性。

,提高公民素质,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2)对文化:文化保存、文化选择、文化融合、文化创造(3)对经济:A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B 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4)对政治:A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B 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C 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2.负向功能(1)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2)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责功能五、教育功能的实现1.教育本体功能的形成(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期待促进)(2)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有教育行动,如入学选拔和培养(3)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2.教育社会功能的衍生释放产品的社会输入和社会利用第三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特点: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社会性,时代性分类:价值性和功能性;终极性和发展性;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内在和外在二、人本位与社会本位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

对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它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次变化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变革性,或面对社会,或面对教育自身。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人间,起到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

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直到今天,也不失为一定的合理之处。

人本位价值取向的局限性:但在变革社会和教育的探讨过程中,这种价值取向不免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和过激的观念意识。

激进的对立的人本位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在提出教育目的的时候,无视人的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因此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存在与发展领带并从属于社会,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的话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实质:(1)根本所在:社会主义(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第四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1)定义:是指一个国家各类各级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2)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2.学制:(1)定义: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类型:单轨学制,双轨学制,分支型学制二.终身教育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