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想的阶梯教案

理想的阶梯教案


虑,同学们看看应当作何理解?
提问二: 本文的总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哪些?文中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总论点,

立分论点以进行论述的?
2. 概略讲解本文的总体内容与结构 教师:本文八个段, 其总体内容与结构概略说是这样: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
1 、2 段)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文要谈论的问题;第二部分(
……有志于
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
不怕一切艰难困苦, 不怨天尤人, 以凌
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
提问二: 本段突出写了马克思、 诺贝尔的什么思想精神?如何写出了他们的这种思想精
神?
讲解: 本段突出写了马克思、 诺贝尔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刻苦努力, 忘我奋斗的思
讲解:第一句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从正面提出论点。第二句 “离开奋斗,理想
就只能是幻想而已 ”,从反面说明论点。 第三句 “有理想的青年, 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
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是本段的结论,它的内容与前两句是
因果关系,因为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所以 “有理想的青年,都应 ……”,又是作
第3段
提问一:第三段的中心是哪句?这个中心意思的提出与上文有何关系?
讲解:本段的中心是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这句话。本文的总论点就是这句话,说
明怎样才能实现理想。 这一论点的提出, 是针对上文中摆出的由于 “刻苦勤奋不足 ”等原
因而不能实现理想这一个问题,而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提问二:本段三句话,彼此如何相联?
讲解:第五段包含两层内容。第一层(首句),提出本段的论点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
惜时间的人 ”,这是第二个分论点。第二层(第二句直至段末),用富兰克林、爱迪生、
鲁迅、巴尔扎克四位世界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名言和事迹作论据,证明论点。
提问二:本段写道: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 ……’,”“爱
2. 解释词语。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阶梯》。这是一篇好文章,很值得我们学习。这
篇文章发表在 15 年前的《中国青年》杂志上,文章的针对性明确,论述很充分,写作
上有它的特点,所谈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今天读起来我们会感到很切近,从中
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吸取有用的东西。
想精神。写马克思, 第一句 “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
”突出马克
思理想崇高,奋斗不息,接着概述, “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
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 ”,有典型事例介绍 “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 数十年如一日,
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 ”。写诺贝尔, 先强调指出他 “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
反问句,问中其意已明。
第6段
提问一:第六段第一句 “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 可怕的 ”,是不是本段的论点?是不是总
论点下的又一个分论点?为什么?
讲解:这句是本段的论点, 因为从第二句 “人生七十古来稀 ”起的内容就论证这个论点的。
分三步作论证: 先是计算生命时日而指出 “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 ”;继而
ò。
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题一(总体内容与结构)
2. 作思考题二(总论点,分论点) (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回答写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文章的总体内容与结构。
2. 总论点与分论点。
3. 论证方法:例证、引证、数字。 教学过程
1. 了解同学对本文总体内容与结构,总论点与分论点的理解情况
提问一: 关于本文八个段的总体内容与结构, 上节课大家谈了一些看法, 经过进一步考
这是第二个分论点所说的有理想的人 “珍惜时间 ”的原因, 这段在文章中属于论述第二个
分论点的范围,不是提出另一个新的分论点。
提问二: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讲解:本段用了三种论证方法:一、数字(计数)论证。
“人生七十古来稀, 1 / 3 要睡
去,要除去幼年玩耍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
30 几年, 1 万多天。虚度一日就等
“青年最
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 ”。开头第一句不能省去,没有这句话,不能充分体现
作者为文之旨;没有这句话,后一句的提出问题未免突然。 第2段
提问一:第二段主要写什么? 讲解:第二段主要是摆出青年中存在的导致其
“苦恼 ”的三种情况和结果。三种情况是:
“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
本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三个方面: 理解文章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如何
提出总论点, 设立分论点以作论述; 如何选用典型的、 充分的事例作论据以有力地证明
论点;另外,列举事例与分析议论相结合,对比、比较、数字、设问、反问等的运用,
也值得注意。
用三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文章的总体内容与结构。
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怀有崇高的志向,接着概述,他 “废寝忘食, 4 年里做了几百次
试验 ”,详细描写最后一次试验的情况, “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
在旁的人们惊叫: ‘诺贝尔完了 ’诺贝尔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
奋地狂呼: ‘成功了! ’”
第5段
提问一:第五段包含几层内容?
岗位平凡这个问题,用华罗庚 “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
算,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开普勒 “长期操劳杂役, 业余苦钻, 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作过 “中学教员 ”;大科学家爱因
斯坦当过 “小职员 ”等等事例来阐明 “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 ”,这一论点,启发 青年认识到 “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
引朱自清《匆匆》中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
去 ……”的话作为论证;最后以 “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
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的断语
作结。这句话不是总论点下的又一个分论点, 因为这段的内容说明时间为什么应该珍惜,
3 ─8 段)解决问题,针对第
一部分提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论述,逐一解决。下面,我们来对全文作个较为具
体、细致的分析。
3. 逐段讲解文章 第1段 提问:为什么文章一开始先说 “青年最爱谈理想 ”,然后才说: “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
现实常常有矛盾 ”?头一句能否省去? 讲解: “青年最爱谈理想 ”,这句是说青年人有个特点── “最爱谈理想 ”,追求美好的理
(3) 本段何处用了对比、比较的论证方法?
2. 完成思考题三(论据),四(举例与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 文段的层次
2. 论证方法:对比、比较 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
第 7 段提问一:第七段包含几层内容?
讲解:第七段包含四层内容:第一层(首句),提出本段论点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
而上的人 ”,这是第三个分论点;第二层( “奋斗的必要 ……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 ”),
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 ”而坚持科学信念; 以高尔基 “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 ”,“坚持在敌
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 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 为了共产主义事业, 不在任何艰难
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
”的实例证明论点,激励青
年 “迎难而上 ”, “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 ”二、针对 “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
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的动人事例作论据,证明本段的论点。第三层( “那些杰出的
人物 ”到段末),分析论据,论证论点,联系实际,激励青年:
“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
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 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 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
去艰苦奋斗 ”, “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
提问二:本段针对什么而写?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讲解:本段针对前面摆出的青年中存在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
“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
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而写。先提出论点 “理想的阶梯,属于
迎难而上的人 ”,接着讲明 “奋斗的必要 ”的道理,然后分两部分论述,以解决青年中存
在的这方面的问题。一、针对 “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 ”这个问题,用伽利略、布鲁诺 “冒
者恳切的引导,体现了作者为文之旨。
第4段
提问一:第四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第四段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首句),提出本段的论点──
“理想的阶梯,属
于刻苦勤奋的人 ”,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第二层( “马克思 ……成功了 ”),用马克思 “为
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 ”的感人事迹和诺贝尔 “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
顽强精神 ”。最后以热情鼓励作结: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
的心灵, 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 当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 抱住 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
3. 学生各自阅读理解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的回答。
4. 学生朗读课文。叫三、四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
5. 了解学生对文章总体内容的结构的理解。 提问:本文八个段,其总体内容和结构是什么?(可提问两三名同学;有不同看法可进
行讨论;老师对同学的看法酌情讲评,结论留待下节课再作。)
6. 解释词语
想,希望实现自己的的美好理想。这句话即是说明性的,说明青年有什么特点;也含着 激励之意,激励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抱负,志向远大,胸怀宽广,这是作者撰文的一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