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第8卷第1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7 j。
oI.8NO.1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陈友能(邵阳教育学院.湖南邵阳414000摘要:家庭是青少年走向生活的起点,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青少年认识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启蒙者,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青少年产生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本文着眼于家庭,并从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及家长素质四个方面阐述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成员之闽基于共同生活,彼此交往最频繁、最密切。
而犯罪的原动力和抑制犯罪的诸因素都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故与家庭环境。
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人生第一个教育单位是家庭。
家庭是人的婴儿时代到少年时代乃至青年时代的“学校”。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
父母是人生的启蒙教师。
父母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和训练,直接影响子女品德的形成和志向的奠定。
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家庭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风不正。
简言之。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道德风貌。
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成长。
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最强,最容易受到最亲近的人的“感染”。
所以,良好的家风能对青少年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相反,不良的家风,很可能无声地将青少年引向歧途。
如果父母贪图小便宜甚至小偷小摸,那么,其子女很可能由效法父母而成为盗窃犯。
如果父母吃喝玩乐.甚至懒惰成性.那么其子女很可能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精神空虚,成为游手好闲者或流氓无赖。
如果父母不爱学习,也疏于督促子女学习,那么,其子女很可能也无心念书,最终因虚度青春而成为社会的渣滓,如果对于女的恶劣行径包庇袒护,甚至教唆纵容.那就无异于将子女推向犯罪道路。
总之,父母应是家庭的主心骨,对家庭具有凝聚力的作用;同时,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优良家风的造就者,这样.其子女才能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第二。
不道德或犯罪分子的家庭。
家庭成员作风不正或有犯罪历史,容易“传染”给其它家庭成员。
尤其是父母存在劣习,更容易影响子女的正常成长。
父母一方或双方走上“贼船”,并和家庭成员共同享受犯罪所得,未成年子女也习以为常。
并可能逐渐摹仿,最终也沦为犯罪者。
第三,多子女的家庭。
由于子女多,父母无暇照顾和教育孩子。
孩子们也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以致在外与坏人为伍,家长还一无所知,被蒙在鼓里,致使孩子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第四,遭遇变故的家庭。
由于天灾人祸促成妻离子散,青少年子女既无生活来源,又失去父母的教养,被迫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冢庭结构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家庭结构主要是指与青少年有直接亲缘关系的、利益上64 *收稿日期:2006一ll—18阼者简介:陈友能(1968一。
男,湖南邵阳人,讲师。
休戚相关的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而造成的家庭现状。
家庭内部结构是千差万别的.但总括起来可以分为破裂型、缺陷型,松散型,健全型四种。
所谓破裂型的家庭结构,主要是指父母感情不和,直到破裂,发展的模式是:争吵到分居再到离婚。
家庭结构的破裂对子女的不良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父母感情破裂直到离异的过程,往往就是对青少年思想感情刺伤的过程。
父母离异导致子女心中“理想家庭”的破灭。
导致子女对父母的不信任。
甚至可能由此导致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怀疑心理,容易产生或诱发多种不良品质和行为。
甚至直接导致违法犯罪。
缺陷型的家庭有多种情况。
~是父或母之故。
父母双方或一方死亡.意味着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客观上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据从某市对犯罪调查所得到的资料看。
青少年的家庭中,父母双亡或一方死亡的.在正常组中只有 12%,而在犯罪组中则是25%。
这种情况表明.父母双亡或一方死亡使孩子在物质上、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
父母双亡的孩儿完全失去了亲生父母的慈爱与教育.即便父母中一方尚存.这种慈爱与教育也会大为减少,这样的孩子往往内心痛苦,精神忧郁,形成孤僻、冷漠的个性.并且容易离家出走,滑向社会,他们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照顾和教育,很容易走邪路。
非婚生子女是婚外性关系的产物,也应归入结构缺陷型之中.法律虽然规定了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的同等法律地位,但是,在事实上并不能解决非婚生子女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歧视。
非婚生子女几乎成为被人厌弃的“包袱”。
据《羊城晚报》(2006。
10。
24载,在整个珠三角地区。
估计至少有约5万名港人非婚生儿童,他们中有些已沦为捡垃圾维持生存,有些则流离失所;纵使有些比较幸运的。
获得父亲和继母相认, 却因出生证明被母亲带走,补办户籍困难重重,更无法赴港与家人团聚,甚至连在内地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亦没有。
这些人长大后,一旦明白自己的身世,会产生自卑感、幻灭感,甚至仇视人生和社会,易受坏人的诱惑和利用从而堕落。
父母智力障碍或有精神缺陷,也是家庭结构缺陷的常见情况。
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精神病或有其它伤、病、残,生活不能自理的。
往往失去管教能力,不能很好的尽到对子女的教育责任。
松散型的家庭结构有两种含义。
作为子女对父母的独立性来说,是一种进步的、符合历史进程的现象。
但是,因工作万方数据需要或人为原因而使夫妻异地分居。
不能很好地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而使家庭散松,则正成为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
另外,有的双职工夫妇工作忙,而社会福利又跟不上. 只好把子女托人抚养,使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呈松散状态。
松散的家庭结构还有一种表现是“青年单身户”,即不与家庭常住在一起而单独居住的青少年增多了。
这些单身户住地很容易蜕变成为违法犯罪活动的黑窝子,强奸、杀人等案件的现场.或流窜犯、在逃犯的避难所。
以上所讲的破裂型、缺陷型,松散型的家庭结构都妨碍对青少年实施正确的教育,我们提倡的是健全型的家庭结构.在这种家庭里,作为父母的夫妇之间感情深厚,互相体谅,白头偕老,对子女有足够的温暖和关怀。
使其能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古人日:“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札记・学记篇》。
然而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却不能知其心,当然也就不能“长善”(发挥其积极因素。
发展其好的品质和“救失”(纠正他们的错误,预防他们违法犯罪。
作为父母一般都希望子女学善,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那么。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还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呢?家庭教育的失败应该说是主要原因。
最常见的失败教育是溺爱型教育。
所谓溺爱,就是亲子之爱过分。
溺爱情感多集中在母亲方面。
这是一种对子女缺乏理解和平等、袒护其性格中弱点的爱。
溺爱型的教育是以纵容和宠爱为其特点的。
古人云:“宠子必骄,骄子必败”。
从溺爱中走出来的青少年以家庭为避风港,有时,他们也会厌倦这种家庭生活。
向往其它集体,但往往因别人不容忍他们的缺点,而受到疏远和冷漠。
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使青少年养成骄纵霸道、唯我独尊的性格和自私自利、贪得元厌的思想,但又缺乏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再说偏爱现象。
在我图实行计划生育之前.家庭一般是多子女的。
即使是实行计划生育之后,广大的农村依然是独生子女家庭占少数。
家长对子女的爱往往不平衡。
有时对象也不统一。
如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男儿。
此外。
还有民族传统心理的制约.什么“男尊女卑”、“皇帝爱长子”、“爷爷爱长孙”等等。
从客观上讲,父母的选择无疑要受到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家长所从事的职业等因素的限制。
例如。
“三男一女” (或相反的家庭.那么这个女孩(或男孩就可能被选中;以体力劳动维持生活的家庭,其男孩可能被选中;天资聪颖的孩子可能被选中……得到偏爱的子女其心理发展过程,非常有可能如同被溺爱的孩子不能健康发展。
与溺爱型相反的是冷漠型的家庭教育。
冷漠型就是亲子之情欠缺,对子女的生活、学习、成长漠不关心,听其自然。
这种家庭教育是以父母自私冷淡为其特点的,在偏爱现象中,没有被父母选中的子女也同样受到冷漠。
冷漠型家庭教育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子女往往形成孤僻阴沉或粗野的性格,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转而到社会上寻求依托,干了坏事,冷漠的父母也不会知道,下坠速度更快。
还有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教育是暴虐型家庭教育。
它以家长凶暴无能为特点,采取压服的手段,迷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古训,用体罚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根本不考虑子女的人格和心理状态。
经常性的打骂,使青少年痛觉罚值提高,精神麻木.自尊心严重损伤。
自暴自弃,甚至逃离家庭,迅速滑向犯罪,教唆型教育是一种最为恶劣、危险性最大的教庭教育方式。
因父、母、兄、姐自身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甚至违法犯罪, 对子、女、弟、妹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传染”式教唆。
还有一种是直接教唆,即向子、女、弟、妹传授自己违法犯罪的经验和方法。
去干违法犯罪的勾当。
上粱不正下梁歪,子女不能得到良好教育,难免失足。
直接的教唆虽然特别恶劣.但毕竟为数不多,而“传染”式的教唆却为数较多,防不胜防,危害更大。
“独断”实际是一种暴虐型的教育方式,指家长对子女的一举一动横加限制或指责,由于子女的情感生活被家长的意志所代替。
其个性变成了一块平板,没有丰富的层次和色彩。
要么奴性十足,恐惧自卑;要么说谎自卫,极不诚实;要么怯懦不堪,性情非常不安定;要么打骂成性.在家挨打受骂,出门打人骂人.性情异常暴躁。
上面所说的几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家庭家育的障碍.必须加以排除。
以文明教育为中心,用建设性的措施“长善救失”.实施合理的家庭教育,缔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合理型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原则上要求达到四个一致。
一是父母教育一致,俗话说:“严父慈母”。
但这不能理解为父母教育各行其是。
父母教育原则和意见的分歧,会给子女造成见风使舵的机会,发展其不良品质。
二是前后教育一致。
要体现道德教育的一惯性。
不能意气用事.出尔反尔,今天要子女这样.明天要子女那样,前后矛盾。
使子女无所适从。
三是与学校教育一致。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统一口径,积极配合,互相衔接。
切忌对老师隐瞒子女的过错,以利老师掌握子女的动态,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及时矫正不良习惯。
四是言行一致。
这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则。
“身教重于言教”, “言必行,行必果”.切忌欺骗子女,如果言行脱节,教育就失去效力,子女就可能养成弄虚作假的习惯和怀疑一切的思想,积之日久,就难以纠正。
在这样的原则下,还要贯彻合理的教育方法。
一是防微杜渐,从最细微处着手,做总体预防的大事业,不可掉以轻心。
二是善于诱导,子女有了过错,应当从德育方面教导,从智育方面开导.从美育方面引导。
这样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达到预防的目的。
三是因人施教。
世界上没有两个秉性完全相同的人。
在气质方面各有差异,作父母的应该对于女的个性了如指掌,从而寻找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四、家长素质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果说家庭自然结构是家庭环境的客观方面的话.那么家长的素质则是家庭环境的主观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