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第一,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具体表现为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独立思考问题,不依赖于别人,不轻信于别人。
如《穷人》一课,文章的开头设计“看课文想画面的练习”,要求学生熟悉课文第一小结,设计三幅画面。
学生对这样的作业很感兴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首先要反复阅读课文,然后自己动手找资料设计画面。
(一幅是汹涌澎湃的大海,一幅是温暖而舒适的渔家,一幅是惊恐不安的桑娜)。
在设计画面过程中,巩固了语文课上所学的知识,对这篇课文的环境和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一课的尾句是“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那么拉开帐子是翻怎样的情景呢?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照料这两个孩子的呢?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有的同学说“桑娜拉开帐子,两个孩子酣然入睡,睡的那么香甜,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生活更加艰难,渔夫出海捕鱼的次数增多,终于有一次渔夫的生命被大海吞没……”。
也有的同学说“桑娜拉开帐子两个孩子眨着眼睛,好像在听大人说些什么。
西蒙的两个孩子来到桑娜家以后,使本来有五个孩子的家庭陷入困境,桑娜和渔夫为了照顾好西蒙的两个孩子自己的一个孩子饿死了……”。
学生们围绕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这个中心,经过独立思考设计了一个个不同的结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第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求异性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朝着多方向推测,想象和假设的思维过程,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如果把课文内容改编为电影剧本,请想象一下影片的开发和结尾。
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展开了讨论,不一会设计了多种开头。
如以高山的青松为特写镜头,开头突出了五壮士的英雄形象,以硝烟弥漫,巨声轰轰的战斗场面开头;以五壮士跳崖时喊得口号在山谷中回荡的情景开头;以人们瞻仰五壮士纪念碑开头……一个学生想的更妙,连绵起伏的狼牙山慢慢地移上银幕(画外音:一九四一年秋……),介绍完背景以后,出现日寇大军进犯的场面,影片的结尾也是各不相同,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智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求异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得到了发展。
第三,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
课堂上教师如能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向深层理解词句,即能对词句深刻理解,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其结构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找”线,一条是“变”
线,这两条线面为一体。
教学中要引导学.青蛙的全过程。
在初读课文以后教师设疑,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日子里,自己是怎样变化的。
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游,看、问、叫、跳、蹦、”等动词,深入思考: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理清这些词句的内在联系,就可以探明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由小蝌蚪变成小青蛙。
学生的思维也就逐步深刻了。
第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表演也就是演戏,通过这种手段对课文进行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
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小壁虎挣断尾巴心里很难过,然后向小鱼、老牛、燕子去借尾巴,都没有借到,最后长出一条新尾巴之后,便找五名同学分别扮演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妈妈,结合课文内容、模仿、想象五种动物的语言、动作、心情、神态进行表演,学生表演得特别象,通过表演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使学生具有了形象的感受,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第五,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词句通过讨论,能对知识正确的理解和掌握。
《可爱的草塘》一文的“草狼一层赶一层涌向远方”这一句,一位教师利用了换词法,设置了讨论题,如果把“赶”换成“盖”字,“追”字行不行,为什么?这样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都寻找准确的答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认识到,如果把“赶”字换
成“盖”字就失去了草浪翻腾涌动的气势,换成“接”字草浪又失去了一浪赶一浪的起伏状态;如果换成”追”字,草浪又失去了接天连地的辽阔。
这里用“赶”字正好体现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这样学生对“赶”字的含义理解就准确了,培养了思维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