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大学电气工程学科

东北大学电气工程学科

电气工程学科专业介绍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二O一一年五月本专业历史与发展历程1875年法国巴黎火车站建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火力发电厂,1882年爱迪生建立商业化电厂和直流电力网能发660kw电力,1876-1878年俄国人亚布洛切科夫成功试验了单相交流输电技术。

1880年前后英国费朗蒂改进了改进了交流发电机,并力主采用交流输电。

1882年法国人高兰德和英国人约翰。

吉布斯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实用变压器,使得交流输电,变压变得得心应手,1885年英国工程师菲尔安基设计的第一座交流单相发电站建成发电发电功率1000kw,电压2500v升压后10kv传输,最后用户供电电压为100v,交流和直流输电在历史上有过很大的争议,但是最终交流输电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

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力网理论和控制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

该专业还有一些特点,就是强弱电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宽口径”专业。

我国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气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这方面人才。

他们已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学者,分布在我国许多省、市,成为骨干力量。

“文革”期间,由于受政治的影响,全国的高等院校相继停止招生,本专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先是老师被批斗,后来学校根本办不下去了,只能停止招生。

但是,即便如此,许多老师并没有停止研究。

他们知道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放弃对专业的研究和探索。

来,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并陆续招生,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包括学士、博士等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目前,各专业扩招,本专业的招生量也在上升。

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没有站在世界的最前沿,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外交往的增加,我们已经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具有代表性的是:每秒3000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纳米技术的掌握;模拟技术的应用。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经过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设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方向。

并以工业产品设计为基础,应用计算机造型、设计、实现工业产品的结构、性能、加工、外形等的设计和优化。

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急需的,既有扎实科学技术基础又有艺术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

囊括了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课程。

高年级还根据社会需要学习柔性的、适应性强、覆盖面宽的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

同时也进行电机与控制实验、电子工程系统实验、电力电子实验等。

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前后专业对照(来自教育部官方网站)同时,现在本专业的引导性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也在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开设有几年历史,可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最终趋势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因为电气在国际上控制是电气工程的子方向,二者有着相辅相承的关系。

东北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历史沿革资料老东北大学时期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成立,在工科下设立了电工学系;1929年学校培养出第一批电工学本科毕业生。

1934年7月东北大学工学院机械、电工学两系合并为机电系;1947年东北大学工学院机电系调整为电机工程学系;此为现代电气工程的前身。

东北工学院时期1949年6月原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的一部分组成的沈阳工学院,设立了电机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输配电教研组合并到东北工学院(沈阳工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工学院)电机系;设有电气自动化、输配电、电机等相关专业1953年2月东北工学院电机系和机械系合并,成立机电系;设有电机、电气自动化等专业1955年东北工学院系、专业设置调整,成立电力系;设有电气自动化、工业电气化专业1959年3月东北工学院成立电子技术系,计算机技术专业划归电子技术系,矿电系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划归电力系;设有电气自动化、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1960年4月东北工学院电力系与电子技术系合并为电力电子系;(电力电子是首批博士点授予权点)1962年1月东北工学院将电力电子系更名为自动控制系;设有电气自动化、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1970年9月东北工学院机械系热工自动控制与装置专业调入自动控制系;设有工业企业自动化1983年8月东北工学院自动控制系划分为自动控制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至此以后东北大学将电气自动化、工业企业电气化等专业合并为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东北大学复名后1996年10月28日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等合并,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设有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专业、自动化专业。

偏向于发展自动化学科,并且取得了突出进展。

2007年为了全面发展学科建设和振兴电气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在原来电气工程相关2级学科博硕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工理论学技术以及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学科专业081125 综合电气化及自动化)只招研究生的情况以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全国名列前茅的条件下决定开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依托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的传统优势与电力系统与电力传动研究所以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等研究所培养本科生。

于当年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并予以批准。

2008年2008年秋季开始自1998年专业调整以后的首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及环境条件的不断提高与完善,得到认可,于2010年同部队开始培养本专业国防生。

东北大学电气工程取得的成绩:其电气传动学科在国内领跑,代表人物有刘宗富、佟纯厚等教授,同时为国内培养了一大批电力传动的人才与学者。

他们供职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等学府。

东北大学电气工程领域取得的第一依托单位: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从20世纪五十年代就成为国内电气工程领域著名的科研、教学基地,目前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传动学组的负责单位、辽宁省电机学会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单位。

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1人,海外归国教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9人。

所长张化光教授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副所长冯健教授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现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综合电气化与自动化3个博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新技术、电气工程等4个硕士点,是电气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教学的支撑单位。

与美国、英国、日本的多所大学有长期广泛合作,派出留学博士生8人。

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了大批的博士和硕士,已经成为电气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研究和开发基地、培养电气自动化领域各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

研究所现有“大功率交流电机及其传动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控制及电力变换”、“电气传动及控制系统节能技术”、“配电网自动化SCADA”、“流体输送管道泄漏检测” 、“电气传动网络控制”和“智能配电网故障诊断-安全预警-自愈控制系统及平台”等多个先进的实验系统平台。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模糊和神经网络控制理论研究、混沌控制、电气传动网络控制、交流传动矢量控制、电力变换软开关技术、电力系统实时优化调度、智能配电网技术、电力系统监控技术和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技术等。

近年来,研究所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85”、“211”学科建设,辽宁省科技攻关等科研课题6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2部,在包括IEEE汇刊、中国科学、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50余篇次。

所培养的博士和硕士及本科毕业生受到深圳华为、中广核、中兴通讯、南瑞集团、西门子、三星、IBM、Rockwell、南自、中科院、清华、北航等国际知名公司和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电力系统与电力传动研究所是秉承东北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优秀的历史沿革而成立的,其前身是我国著名电气工程专家刘宗富教授和佟纯厚教授开创的电气工程教研室。

电力系统与电力传动研究所是支撑电气工程学科的研究所,是承担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点、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电工理论新技术、电气工程硕士点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教学、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等工作的基层科研教学组织。

研究所承担的全校电气信息类类各本科专业电路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

电路原理课程是辽宁省精品课程。

研究所还负责东北大学—法国Schneider电气实验室和日本三菱FA实验室的建设、维护、教学和研究工作。

现有教授 4 人(博士生导师 3 人)、副教授 4 人、讲师 4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 人;海外归国教师3人。

研究所建有 “自动表面处理机”、 “旋转传输机”、“立体仓库”、“三相电网谐波抑制及无功补偿”、“控制器参数自整定交流调速系统” 、“巡航导弹” 和“节能型电动机研发平台”等多个先进的实验平台。

主要的学术研究方向是电能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电力电子PWM整流技术的研究、电力系统监控技术的研究、电力传动Sensor less技术的研究、电动汽车及导弹驱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脉冲功率及特种电源技术、电磁场分析及电磁兼容技术,生物电工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

近几年来,研究所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共40项,获得省市部委各种奖励20余项。

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和会议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

同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多所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合作关系。

培养的学生就业到中广核、南自、施奈德电气、省电网、等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及用人单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目前开设专业及招生情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080601)东北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配备先进的专业实验设备,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学术研究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