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语考+幼学琼林》古文今读全本

《成语考+幼学琼林》古文今读全本

《成语考+幼学琼林》古文今读全本幼学琼林明程登吉《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

在清朝的嘉靖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

全书共分四卷。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

全书内容广博,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

古人说,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意思就是读了《幼学》之后,天下大事大都知晓,天下大可去得。

这从我下面贴出的目录就可以知道,这话不算很夸张,读玩幼学之后,的确对天文,地理典章之类都会有大概的了解了。

好,废话不多说,开始一起来读《幼学》。

这里用的底本是岳麓书社的清朝邹圣脉增补本,共分四卷,三十三科。

这是目录:卷一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妇女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三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四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我这里先将原文单独列出,再在后面每句单独来讲讲。

卷一:天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

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日雷鞭。

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

雷部至捷之鬼日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日阿香。

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

歘火、谢仙,俱掌雷火;飞廉、箕伯,悉是风神。

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

甘霖、甘澍,俱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

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

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

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恩深者,如雨露之恩。

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

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

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风,谓风尘之劳苦。

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恩可遍施。

乃曰阳春有脚。

馈物致敬,曰敢效献曝之忱;托人转移,日全赖回天之力。

感救死之恩,日再造;诵再生之德,日二天。

势易尽者若冰山,事相悬者如天壤。

晨星谓贤人寥落,雷同谓言语相符。

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

如夏日之可畏,是谓赵盾;如冬日之可爱,是谓赵衰。

齐妇含冤,三年不雨;邹衍下狱,六月飞霜。

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须当爱日。

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庆云之祥。

夏时大禹在位,上天雨金;《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玉。

箕好风,毕好雨,比庶人愿欲不同;风从虎,云从龙,比君臣会合不偶。

雨旸时若,系是休征;天地交泰,斯称盛世。

【增】大圜乃天之号,阳德为日之称。

涿鹿野中之云,彩分华盖;柏梁台上之露,润浥金茎。

欲知孝子伤心,晨霜践履;每见雄军喜气,晚雪销融。

郑公风一往一来,御史雨既沾既足。

赤电绕枢而附宝孕,白虹贯日而荆轲歌。

太子庶子之名,星分前后。

旱年潦年之占,雷辨雌雄。

中台为鼎鼐之司,东壁是图书之府。

鲁阳苦战挥西日,日返戈头;诸葛神机祭东风,风回纛下。

束先生精神毕至,可祷三日之霖;张道士法术颇神,能做五里之雾。

儿童争日,如盘如汤;辩士论天,有头有足。

月离毕而雨侯将徵,星孛辰而火灾乃见。

第一卷首先讲天文,中国古代无论是讲三才天地人,还是佛教中的天地神人鬼,都是从天开始,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这大概也是东方文化的特点吧。

天文中从天地未分之前一直讲到天地、日月、众星,又讲到神话中的各种和天文有关的神话人物。

句解: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什么是混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传说天地未分之前,我们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

那就是混沌。

所以,古人说:“混沌,元气也,阴阳未分之象。

””《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

未造而为物,谓之太一”。

王充《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混沌既开之后,“乾坤始奠”。

乾坤就是天地。

奠,就是定。

古人说:“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氏出,则天地之道,达阴阳之理,于是伏者为天,偃者为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 混沌是怎么开的呢?据说是盘古打开的。

盘古打开的这个混沌,谁知道是不是类似于西方神话中潘多拉打开的那个匣子呢?盘古是如何打开混沌的呢?古书上描写的很多。

大概说来就是这样的:“某日,盘古生在混沌中,没有人知道他诗怎么来的,也没有人知道他从何而来,反正就是某天就在那里了。

盘古在天地之中,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天地慢慢分离,天每日增加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日长一丈,这样,万八千岁后,天地相距九万里。

(古书如此记载,我大概换算了一下,似乎这数字还能自圆其说。

)这样,天地就分离了。

古书记到这里,有的下面就没有记载了,有的还有记载,说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大概也就是说,盘古死了之后,身体变化成了大地上的各种地质形态了。

在这里,有土地,有山川,有湖泊,还有人。

我们人类诗怎么来的,我们人类不过是盘古身上的虱子,跳蚤等等变化而来的。

这可能算是比较早的中国的创世纪神话了。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古人说:“天地者,阴阳之府也,神者,天之阳精,鬼者,天之阴气。

天统开于子,轻清之气,一万八千年浮而为天,天之精华凝结而为日月星辰。

成象既著,功用乃行,地统开于丑,重浊之气,一万八千年凝而为地,地之灵气融而为山川河岳,成形既定,肸蚃攸召。

”在盘古将混沌打开之后,就有了天地。

天就是那地上的轻清之气慢慢浮到空中,凝结而成的。

而地呢,就是重浊之气慢慢凝结而成的。

前面这几句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人的天地生成观了。

古人认为天地就是这么来的。

天地既成之后,天之精华就慢慢凝结而成了漫天的星斗,而地之灵气融而为名山大川,江河湖泊。

有了这些之后,慢慢就有了人类。

这里有个现在很少见的古语“肸蚃攸召肸xī散布;蚃xiǎng,知声虫也;攸,所也,”在古书中,“肸蚃”倒是常见,就是“布”,也就是散开、铺开的意思。

至于攸召就不好理解了,查古籍,似乎只在《抱朴子》一书中有“寔理势之攸召,犹影响之相归也”攸召一语。

手边没有《抱朴子内篇校释》不知道今人诗怎么解释这个词的。

攸召的用法,我一时也想不明白,留着以后再解决吧。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金、木、水、火、土,再加日月就是七政了。

《尚书》: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后人注解说:“舜察天文,齐七政,以审己当天心与否”。

可见古人天人结合是很早的。

古人总是讲“顺乎天,应乎人”,这里的“顺乎天”大概就是查七政了。

后人敷衍出天星算命术,又有什么上观天文,下查地理,所谓上观,差不多都是说的观七政了。

三才天地人,这也是古人说的滥熟的了。

古人说:“天能覆物,地能载物,圣人裁成辅相,以助天地之所不及,而能成物。

盖天地万物群生,唯人最贵,故人为万物之灵,气禀阴阳,道敦化育,生生不已,与天地参,故曰三才。

”才也就是能的意思。

在古人的观念中,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人也生在天地万物之间。

人生在天地万物之间可以做些什么呢?人是为了补充天地所没有做,所不能做而生的。

天地生成了万物,我们借助天地生成的万物生活,晨出暮归,刀耕火种,渴了就喝几口流水,饿了就吃一点食物。

用枯枝败叶来引火取暖和驱逐野兽,卧不过一垄,食不过满腹。

本来可以和自然万物和平共处的,不过,由于文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而我们住着豪宅,开着各式轿车,这已经不是“补天地之所不及”,这也和三才观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虽然这样,其最终还是“总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不知道这么辛苦,这么执着,所为何来。

虽然说这也是“生生不已”,不过这“不已”,却早已不是古人的“不已”了。

这种自称效法天行健,效法地之厚德载物的“不已”,似乎也已经偏离了古人的本意。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古人很喜欢说阴阳。

阴原来是暗的意思。

水之南、山之北也叫阴。

阳就是高,明的意思。

合在一起讲,在《易》中就已经比较常见了。

《易传》中有“阴阳不测之谓神”、“ 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又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

而在《诗》、《书》、《左传》中,阴阳就很少见了,据此我推断,阴阳理论大概可能是战国人提出来。

虽然在战国之前的古书中很少见阴阳一词,但是他们并不是没有这种思想,周易中的阴阳爻,就是他们这种思想的表现。

不过可能那时还没有完整的理论或者没有见诸文字的理论而已。

阴阳转化,或者说阴阳辨证,使我们总有了“中庸”的思想,因为“物壮则老”,所以古人总是提出凡事留余地。

比如“穷寇勿迫”,比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比如“志不可满,欲不可纵”,三千年来,留给我们的影响不是仅仅一个好或者一个坏字所能说尽的了。

“日乃众阳之宗”这句,如果抛开古人的所谓“日为太阳之精,为人君之象”的话,可以说“日主生养恩德”,也就是说太阳管这万物生长。

所以说日为众阳之宗。

只有有了太阳,天地间的万物才能生长。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太阳,这个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月乃太阴之象”,古人认为,月亮是太阴之精,是为了补太阳之不足而生的。

所以又叫太阴。

在人而言,古人常用日比喻为国君,而将月亮比喻后妃和臣子。

认为妃子和臣子就是太阳周围的月亮和众星。

而按今天的天文学而言,月亮也就是太阳系的一颗星星而已。

古人总是将天人放到一起说,这种思想诗早在《诗》《书》中就有了。

而将这两者放在一起,大概是从汉人董仲舒开始的,他在《春秋繁露》中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这里开始就将天人结合在一起了。

从此,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说天命天命,而自己也是天子了。

(似乎秦始皇帝及其祖先很少说天命之类)。

而天子也就是那更早的“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的纣了。

东方的天子和西方的天子似乎还是有区别丫。

肸蚃攸召看样子人还是不能懒呀。

想着这句不会出现在《辞源》中,就没有查。

按《文选》注的解释选了“肸蚃”为布的意思。

晚上实在没有办法,去《辞源》中求解释,结果辞源解释是:“散布,弥漫。

后常比喻神灵感应或灵感通微。

”又找到宋大中祥符六年六月立的东岳天齐仁圣帝碑文,里面有“肸蚃攸赞”句,这样看来,无论是“肸蚃攸召”或者“肸蚃攸赞”都类似于“急急如律令”之类的套语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