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
1.概述﹡(1)麻醉的分类(2)麻醉前准备
2.麻醉的护理﹡
局部麻醉
(1)常用局部麻醉药物
(2)局部麻醉药中毒
(3)护理措施
椎管内麻醉;护理措施
全身麻醉:(1)分类(2)护理措施
第一节概述
【麻醉的分类】
1.全身麻醉——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其抑制,意识和痛觉消失,肌肉松弛,反射活动减弱。
2.局部麻醉——麻醉药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使相应区域痛觉消失,运动出现障碍,但意识清醒。
全身麻醉是临床麻醉中使用的主要方法,能满足全身各部位手术需要、较之局部和阻滞麻醉,病人更
舒适、安全。
1.麻醉前一般准备
(1)成年人术前禁食8~12小时,禁饮4~6小时
——防止麻醉后呼吸道误吸或呕吐。
(2)麻醉前应改善病人的全身状况,纠正生理功能的紊乱和治疗身体其他系统的疾病,以增加身体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
(3)病人精神方面,应着重消除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顾虑。
2.麻醉前用药合理的术前用药可以减轻病人精神负担、完善麻醉效果。
应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特殊病情、所用麻醉药、麻醉方法以及手术方案加以合理选择。
(1)镇静催眠药:地西泮、氯羟地西泮、硝基地西泮等。
(2)镇痛药:吗啡、哌替啶;喷他佐辛、芬太尼。
(3)抗胆碱能药:阿托品、东莨菪碱。
(4)抗组胺药:异丙嗪、阿利马嗪(异丁嗪),常与哌替啶、阿托品配伍,效果较好。
第二节麻醉的护理
一、局部麻醉
【常用局麻药】
1.酯类: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丁卡因和可卡因。
2.酰胺类:利多卡因、布比卡因、依替卡因和罗哌卡因等。
【局部麻醉护理】
1.局部不良反应——神经损害。
多为局麻药和组织直接接触所致,若局麻药浓度高或与神经接触时间过长可造成神经损害。
必须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和最低有效浓度的原则。
2.全身不良反应
高敏、变态、中枢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反应。
应用小剂量局麻药即发生毒性反应——高敏反应——立即停药,积极治疗。
【局部麻醉药中毒】
局部麻醉药中毒是指单位时间内,血中麻醉药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力而出现的一系列中毒表现。
1.常由以下因素导致:
①药液浓度过高;
②用量过大;
③不慎将药液注入血管;
④局部组织血运丰富,吸收过快;
⑤患者体质差,对局部麻醉药耐受力低;
⑥药液间相互影响使毒性增加。
2.临床表现
局部麻醉药中毒临床表现按个体反应不同可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有时先兴奋,后抑制。
①兴奋型:多见。
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兴奋,表现精神紧张、出冷汗、呼吸急促,心率增快。
严重者谵妄、狂躁、肌肉震颤、血压升高,甚至意识丧失、抽搐、惊厥、发绀、心律失常。
若惊厥不止,可发生窒息而心跳骤停。
②抑制型:较少见,但后果严重。
表现为嗜睡,呼吸浅慢,脉搏徐缓,血压下降。
严重者昏迷,心律失常,发绀,甚至休克、心搏和呼吸停止而死亡。
3.急救处理——立即停药。
确保呼吸道通畅并予以吸氧。
①兴奋型——肌注苯巴比妥钠或地西泮;有抽搐或惊厥时,应立刻静注地西泮或硫喷妥钠;惊厥——静注肌肉松弛剂后,行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
②抑制型——面罩给氧,机械辅助呼吸,静脉输液加血管收缩剂(如麻黄碱、间羟胺)以维持循环功能;如发生呼吸、心搏骤停,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抢救。
4.预防与护理
护士应配合医师做好局部麻醉药中毒预防,包括:
①避免局麻药注入血管内:注药前必须先回抽确定无血液,防止药物误注血管内。
②控制药物用量:一次用药不超过限制或予以小剂量分次注射。
③麻醉前用巴比妥类、地西泮等可预防或减轻毒性反应。
④药液内加入适量肾上腺素:麻醉药内加入肾上腺素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延缓局部麻醉药的吸收,既能延长其作用时间,又能减轻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还能消除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等扩张血管的作用,减少创面渗血。
但不能用于指(趾)、阴茎神经阻滞——缺血而发生坏死。
高血压、心脏病、老年患者忌用肾上腺素。
在使用局部麻醉药期间,应加强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血压、心率等变化,注意有无嗜睡、眩晕、惊恐不安、定向障碍,甚至呼吸、心搏骤停等全身毒性反应表现,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配合医生积极抢救。
【护理措施】
1.麻醉前护理
(1)术前:常规应用苯巴比妥钠。
中等以上手术可加用哌替啶强化麻醉。
门诊手术,不宜用哌替啶,以免头晕或回家途中发生意外。
(2)局麻药过敏试验:普鲁卡因、丁卡因需作皮试,皮试阳性或有过敏史者,宜改用利多卡因或其他麻醉方法。
(3)饮食:一般小手术可不必禁食。
估计手术范围较大者,需按常规禁食和禁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