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藏阿里地区语文2020年二升三暑期衔接训练:第11讲 语段阅读C卷

西藏阿里地区语文2020年二升三暑期衔接训练:第11讲 语段阅读C卷

西藏阿里地区语文2020年二升三暑期衔接训练:第11讲语段阅读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一、现代文阅读 (共5题;共72分)1. (8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如今人人都上网,连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也受到感染,产生了构建网吧的设想,于是她开始四处寻找“网虫”。

②她飞到树林,见一只蜘蛛正在专心致志地织网,便亲切地问_____你上网吗_____蜘蛛没好气地答道_____没看见吗_____一我这不是正织着网吗_____燕子悻悻地离开了。

③她飞到小河边,看见一条鲤鱼,就问:“鲤鱼大哥,你上网吗?”“对不起,我可不愿意上什么网,我有个伙伴就是被网捕去的。

”说罢,鲤鱼尾巴一甩就隐入水中不见了。

燕子碰了一鼻子灰,感到很扫兴。

④这时飞来一只山雀,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说:“原来你所说的网是无形的,不过这样就更不需要特意去上什么网了,因为我们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一张无形的大网上,大家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保持着生态的平衡,谁也离不开谁!”⑤燕子迷惑了,他们几个所说的网各指什么呢?⑥小猴看出了燕子的心思,就说:“让我告诉你吧,蜘蛛说的是蛛网,鲤鱼说的是渔网,山雀说的是生物食物网,与你说的电脑因特网区别都很大哩!”⑦燕子恍然大悟,她又高兴起来,重新飞回去找朋友们“上网”去了。

(1)文章第①段中的“网虫”指的是什么?()A . 网上的虫子。

B . 喜欢织网的虫子。

C . 喜欢上网的动物。

D . 把虫子网住。

(2)第②段横线上所缺的标点应该是()A . “,!” ,“ 。

”B . :” ?“ :” ??“C . “ ,。

“ ,” ,“(3)第③段中,“碰了一鼻子灰”指________。

(4)“我这不是正织着网吗”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5)燕子为什么邀请不到朋友“上网”呢?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

2. (18分)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

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

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

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

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

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

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

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

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

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

自然,有时候他还觉得美中不足,要是牛能说话,把了解的和想说的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那该多好呢。

……一天晚上,他走进草房,忽然听见一声“牛郎”,他从没听见过这个声音。

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老牛嘴一张一合的,正在说话。

(1)请用“________”画出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2)牛郎周到地照看老牛,一是因为________,二是因为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牛郎对牛的照看,第二自然段则写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牛郎与牛相依为命。

(4)画横线句子说明牛郎希望牛能说话,跟他交流,这为下文写________做了________。

(5)读画横线句子,猜想如果牛会说话,它会对牛郎说什么。

(6)课文改编自民间故事,故事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你觉得文段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3. (16分)课内阅读。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wáng huáng)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反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lín líng)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péng féng)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fúfó)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我会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景观________ 仿照________ 仿佛________(3)写出文中的排比句。

(4)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殿堂 ________的亭台楼阁________的山乡村野 ________的民族建筑(5)缩写句子。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6)看着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4. (17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真实的善良有一个时期,我因医牙,每日傍晚从北影后门行至前门,上跨街桥,到对面教育印刷厂的牙科诊所去。

在那立交桥上,我几乎每次都看见一个残了双腿的瞎老头儿,卧在那儿伸手乞钱。

其中有三次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给那瞎老头钱。

照例是10元钱和一塑料袋儿包子。

过街桥上上下下人很多,不少的人便驻足望着那一情形,但是没有人掏出自己的钱包。

有一天风大,见老太婆刚掏出的10元钱刮到了一个小伙子脚旁。

他捡起,明知是谁的钱,却若无其事地往自己兜里一揣,扬长下了跨街桥。

所有在场的人,都在桥上盯着他的背影看。

我想他一定是意识到这一点的,所以没勇气回头也朝桥上的人们望。

瞎老头问老太婆:“好人,你想给我的钱,被风刮跑了吧?那也算给我了!我心受了!”老太婆说:“是被风刮跑了,可已经有人替我捡回来了!给……”我认识那老太婆,她从早到晚都在离桥不远的地方卖茶叶蛋。

我想她一天也挣不了几个10元钱的。

于是,几乎每个驻足看着的人,都默默掏出了自己的钱包。

那一天我没去牙科诊所,因为我也把钱给了那个瞎老头。

后来那瞎老头不知去向了。

而那老太婆仍在原地卖茶叶蛋。

有一天我经过她跟前,不由自主停下脚步买她的茶叶蛋。

我不迷信,可我似觉得她脑后有光环闪耀。

我问她:“你认识那老头?”她摇摇头,反问我:“可怜的老头,他上哪儿去了?”我也只有摇头作为回答。

她长长叹了口气。

我从中顿时感到一种真真实实的善良,仿佛从这卖茶叶蛋的老太婆心里作用到了我自己的心里。

(1)第一段作者为什么特意交待“其中有三次,我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给那瞎老头钱。

”?(2)写小伙子的行为,对塑造老太婆的形象有什么作用?(3)品味第2段画线句:“是被风刮跑了,可已经有人替我捡回来了!给……”试解释老太婆为什么这样说。

(4)如果捡钱的那个小伙子知道了他扬长而去后的这一切,他会怎么想,是写一段他的心理活动。

(5)为什么作者说:“我不迷信,可我似觉得她脑后有光环闪耀。

”5. (1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桂林山水(节选)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1)短文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泰山的特点是________,香山的特点是________,桂林的山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林的山的“奇”表现在哪两个方而?(3)选择是比喻句的一项________①桂林的山真秀哇,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②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米。

二、语段阅读 (共5题;共97分)6. (22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做练习。

列那狐偷羊腿其实列那狐没走远,而是拣了一丛矮树躲了起来。

等天黑透了,才偷偷溜出来,踩着小碎步,挨近大灰狼家的门口,侧耳一听,全家都已睡得新声如雷。

列那狐屏息静气,悄没声儿地跳上屋顶,在挂羊腿的地方扒开茅草,解开吊绳,把羊腿提回了家。

(选自《列那狐的故事》,有删改)(1)根据提示理解加下划线的字词的意思。

②列那狐拣了一丛矮树躲了起来。

(找近义词)拣:________②侧耳一听,全家都已睡得鼾声如雷。

(联系生活实际)鼾声如雷:________(2)找出描写列那狐偷羊腿动作的字词,写下来。

(3)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列那狐是一只怎样的狐狸?7. (2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的小愿望我有好多好多的小愿望,下面听我一一给你讲:我希望,忽然有那么一天,聋哑的小朋友,都会说话了。

从此,我们一起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我希望,忽然有那么一天,我的盲人小哥哥,眼睛开始明亮起来了。

从此,我们一起看《海绵宝宝》。

我希望,世界上再也没有眼泪和悲伤,到处都充满快乐和阳光……(1)连线。

“我”希望________ 聋哑小朋友眼睛明亮“我”希望________ 盲人小哥哥充满阳光“我”希望________ 这个世界会说话了(2)你是不是也有许多小愿望?写一两个吧。

8. (1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有一天,孔子得到一部叫《易经》的古书。

古时候的书,可比不上我们现在用的课本,白纸黑字,几十万字排在一本书上,读起来十分方便。

那时还没有发明纸,字都刻在竹片上,称为简。

一部《易经》________有几十斤重,________上面的许多文字在当时已经不再使用了,因此十分难懂。

孔子一得到这部书,高兴得像捡了宝贝似的,立刻把这沉重的《易经》抱回家,逐字逐句仔细阅读起来。

读一遍不懂,他就读第二遍,第二遍读不懂,再读第三遍、第四遍。

就这样,孔子把整部《易经》翻过来倒过去,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串在竹简上的牛皮带子都给磨断了。

他不得不重新串上新带子,继续研究。

不久,新带子又断了,于是又换上新的……最后,换了三次带子后,孔子终于把这部书读懂了、理解了。

于是他就把《易经》推荐给别人,并详细地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一部《易经》________有几十斤重,________上面的许多文字在当时已经不再使用了,因此十分难懂。

(2)下面哪句话概括了短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①孔子很爱读书。

②孔子得到了一本叫《易经》的书,他勤奋刻苦地钻研,终于读懂了这本书。

③孔子得到了一本书,非常高兴,就认真地读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