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剑桥学派/新李嘉图主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缔)1.两个剑桥之争(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之争)(1)争论起因“两个剑桥之争”的爆发起因于对凯恩斯《通论》中若干观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看法上的分歧。
(2)争论实质如何进行经济理论研究和如何发展线现代经济学(但在形式上表现为两个派别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3)争论内容①关于分析方法。
新古典综合派主张用马歇尔和瓦尔拉斯的均衡分析方法补充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均衡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法是其基本方法。
而新剑桥学派坚持的是历史分析法,并强调阶级分析的方法。
②在基本经济理论方面的争论。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是收入-支出理论。
而新剑桥学派认为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均和不合理,以及由此推断出的资本主义不必进行革命就可以和平地过渡到没有食利者阶层的社会哲学才是凯恩斯思想的精髓。
③在政策主张上的论战。
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都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是具体政策观点不同。
新古典综合派主张实行以刺激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主张利用收入政策和人力资本政策以摆脱“滞涨”。
新剑桥学派则主张以收入分配政策为中心,实行以消除收入分配不平等和消灭食利者阶层为目标的税收政策和一系列社会政策。
2.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1)新剑桥学派的主要思想来源还有凯恩斯的《通论》。
例如,他们坚持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和投资—储蓄分析,强调投资支出对经济活动水平的作用和“不确定性”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影响等。
(2)米哈尔•卡莱茨基是波兰著名经济学家,他在30年代发表的一批论文中,利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早于凯恩斯独立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深刻地论述了有效需求原理。
(3)对新剑桥学派有影响的,还有长期在剑桥大学工作的意大利经济学家斯拉法。
斯拉法在1960年出版的《用商品生产商品》的一书,为新剑桥学派提供了微观经济理论基础,新剑桥学派对斯拉法的这本著作极为推崇,宣称要通过斯拉法的理论体系回到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重建政治经济学"。
所以,这个学派有时又有"新李嘉图主义"之称。
(这个第二节和第三节老师划重点的时候没有涉及,按照庞莹老师的直爽性格来说,这块应该不考大题,就不给大家整理了)3.斯拉法的理论体系r=R(1-w)r:利润率R:全部国民收入对全部生产投入量的比率(工资为零时的最大利润率)w:工资率结论:如果工资是由国民收入支付的,则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一种线性关系,且二者呈反方向变动。
剩余的生产和商品价值的形成是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是一个客观过程,而剩余的分配的是与社会制度因素和生产关系有关的过程,涉及阶级间的利益。
4.经济增长理论(卡尔多的经济增长模型)(请结合P51复习)(1)经济增长速度与收人分配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①社会每个阶层都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且存在相对于稳定的储蓄倾向,这样国民收入中利润与工资份额就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从而支配资本积累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②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有一定的资本积累率作保证,从而也要有相应的收入分配比例关系。
所以资本积累率、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成为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2)公式模型解释:Y表示国民收入,W为工资总额,P为利润总额,S为储蓄总额,S W为工资总额中储蓄所占比例(工资所有者的储蓄倾向),S P为利润总额中储蓄所占比例(利润所有者的储蓄倾向),I为投资总额。
当S W和S P既定时,资本积累率I/Y直接影响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P/Y。
(3)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S P>S W(4)结论:通过改变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从而改变全社会的储蓄率s=S/Y,则对于任何给定的G n和V,都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
5. “停滞膨胀”的两种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1)卡尔多的理论卡尔多把世界经济分为三级部门。
第一级是为工业提供基本供应如食物、燃料和基本原料的部门,称为初级部门;第二级是将原料加工为成品以供投资和消费之用的部门;第三级是指提供辅助其他部门的服务性部门。
卡尔多认为通货膨胀发生的根源与前两个部门有关。
这是由两个部门产品的市场性质决定的。
价格机制在初级产品市场上起着调节作用,但是在工业品市场上,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具有高度垄断地位的大公司大集团来控制的,一般由成本加垄断利润来决定。
这样的产品价格是被“管理”的。
这种价格决定方式的不同必然引起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和制造品生产部门之间增长的比例失调。
理论机制: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下跌时,最初会引起制成品部门成本和价格下降,需求扩大,但最终不足以弥补因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而造成的初级产品部门的需求萎缩,从而造成经济衰退。
30年代大危机由这种原因造成。
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上涨时,最初会引起初级产品部门的收入和需求增加,对扩大总需求有一定作用;但它同时会引起价格上涨,当工会要求提高工资以弥补物价上涨损失时,这导致工资-物价的轮番上涨,造成通胀。
这种通胀不会扩大需求,反会因成本增加缩小需求;这时政府又采取紧缩性政策来治理通胀,使需求进一步萎缩,失业增加,最终形成滞涨局面。
通胀造成低收入家庭收入下降,刺激劳动供给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失业。
1970年代的滞涨由这种原因引发。
(2)琼·罗宾逊的滞胀理论(字太多了…大家看P56吧,其实说白了就是流动性的偏好导致货币贮藏手段和投资率提高导致工业生活产品生产少于资本品生产进而导致实际工资的下降,工会使得货币具有刚性,导致物价和工资螺旋上涨出现失业、通胀并存)琼·罗宾逊除了与卡尔多一样,除了区分各类型的市场,分析控制价格的原因去研究滞胀问题外,还从两个方面去分析滞胀。
一方面,着重从货币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确定性”去认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另一方面,琼·罗宾逊依据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的理论,从“政治方面的商业循环”存在与发展状况,分析滞胀的产生。
第三章新凯恩斯主义与非均衡学派(罗伯特·克洛沃、阿克塞尔·莱荣霍夫德、巴罗、格罗斯曼、贝纳西、马兰沃德)1.瓦尔拉体系的两大问题(必须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才存在瓦尔拉体系)(1)瓦尔拉体系完全排除了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基本上就是一个无时间概念的体系;(2)瓦尔拉体系还是一个未考虑货币因素的物物交换体系。
因此,这种理论只存在于经济学家的理念中,而与现实市场活动并不吻合。
2.克洛沃对瓦尔拉体系的批判(1)名义需求:是指交易者能以现行价格购买和销售他们所想购买和销售的物品和劳务时的需求函数,它是以计划销售总是能够实现为基础的,计划销售的实现保证了计划购买总是能顺利进行。
(2)有效需求:是指以实际支付能力为支柱的需求,它是以当前销售的物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可能与计划销售的收入有偏差,从而会对当前的支出形成某种限制这一事实为基础的。
克洛沃从名义需求与有效需求、单一决策假说与双重决策假说角度分析了瓦氏体系和凯氏体系的差异:(1)瓦尔拉体系建立在只考虑名义需求的单一决策假说基础上。
(2)凯恩斯体系则建立在既考虑名义需求又考虑有效需求的双重决策假说基础上。
克洛沃认为,不均衡的原因是名义需求并不能够传到生产者那里,因而无法实际上影响产量和就业水平,但瓦尔拉体系关心的只有名义需求。
3.莱荣霍夫德对瓦尔拉体系的批判(1)莱荣霍夫德认为,瓦耳垃均衡理论的一个根本弱点就是忽视了信息传递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信息成本问题,因而市场对需求变化的最初最直接的反应不是价格调整而是数量调整,而数量调整的结果往往是经济非均衡状态。
(2)莱荣霍夫德认为,瓦尔拉体系中所有市场调整都是价格调整,由于价格调整可以保证市场信息在供需者之间及时传递,因此,瓦氏认为市场始终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而凯恩斯体系则考虑到了数量调整问题,由于数量调整无法在供与需两者之间传递信息,只有在市场主体获得充分信息后才进行价格调整,因此,这种推迟价格调整的方式会使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
4.四物品经济模型(1)凯恩斯学派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四物品经济模型(2)两种分法的区别①在凯恩斯学派的模型中只包含一种商品,是“单一商品模型”,而凯恩斯模型中包含两种商品(消费品和非货币资产),是“二元商品模型”。
②“单一商品模型”的重大缺陷就是排斥了相对价格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莱氏认为,相对价格问题在凯恩斯经济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③“单一商品模型”在将物品归类时,特别重视物质产品(商品)和金融资产(货币和债券)的区别,而凯恩斯经济模型则注重流动资产(消费品、货币)和非流动资产(资本品、公债)或固定资产的区别。
5.莱荣霍夫德对凯恩斯经济学中利率作用的说明莱荣霍夫德认为,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并不像凯恩斯学派所论述的:货币供求决定利率,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
利率的作用并不只在于它能直接影响投资决策的,它主要是通过影响资本资产的价格来影响投资决策的,是一种间接的影响作用。
6. 莱荣霍夫德对失业的认识从失业原因分析看,莱氏指出,失业的基本原因在于资本资产与劳动两者的相对价格发生了问题,是在相对价格关系中资本资产的价格过低了。
据此,莱氏指出,在凯恩斯理论中,为了避免失业,必须控制住长期利率,从而控制住投资、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
因此,只要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将长期利率调整至充分就业所需的水平,货币政策仍是有效的。
凯恩斯从未怀疑过货币政策的作用,只是认为不能唯一地依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是对付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
7.贝纳西的“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指行为人由于在别的市场上的需求或供给受到了配额限制,从而在某一个市场上想要发生的交易受制于其他市场的配额约束,结果实际发生的交易额低于想要发生的交易额。
8.宏观非均衡理论分析及对策(微观的老师没划,应该不考)(1)凯恩斯的失业均衡,即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都存在过度供给的非均衡状态。
由于企业意愿出售的商品量多于家庭意愿购买量,而企业意愿雇佣的劳动量却少于家庭实现的劳动供给量,于是,家庭只能根据劳动市场的就业限额决定其对商品的需求,根据商品市场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劳动供给;企业则只能依据市场上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对劳动的需求,依据劳动市场上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对商品的有效供给。
这种现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实际供求均衡由有效需求确定。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
(2)抑制的通货膨胀均衡,即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市场上达到充分就业,企业不能通过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供给。
家庭不能得到想要购买且有支付能力的商品,在商品市场上就只好采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数量配额;这样,家庭会降低劳动供给量,增加闲暇时间,从而导致劳动供给量低于理想的劳动供给水平,进一步加剧商品短缺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