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老师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老师教材)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 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
(1)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地理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 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如:资本主义只有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才是可能的,自由主义 只有在资本主义时代才是现实的,而在中世纪没有自由,至少 没有现实的自由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意识现象的总称,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 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体现一种道统) 政治上层建筑(体现一种政统)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性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总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
社会意识结构
个体意识 主体 社 会 意 识 构 成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旧社会残留意识形态 未来社会萌芽意识形态
自觉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并直接为之服务,属于 思想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内容 层次
与上层 建筑 关系
分配形式。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 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 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以何种原则、方式和比例关系分配产品)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 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
爱尔维修(1715~177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二,以往的历史观只是看到了少数天才人物、英 雄人物、帝王将相的历史功勋并且把他们看成社会历史 的创造者,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功勋,否认人民群众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如何理解生产力范畴?
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 展的现实程度; 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 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 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 联系在一起,是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 基本要求



(2)生产力的系统结构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基本要素)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 志,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所有制形 式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
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 神”,他“骑着马,驰 骋全世界,主宰全世 界”。世界历史是伟大 人物和王朝的历史, “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 史”,人民群众只是 “群盲” ——黑格尔《历史哲学》
(2)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的真正发源地不在天上,也不在思辨的云雾中,而 在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认为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劳动发展史。人类社会的历 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 展中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 主体,人口状况、数量、素质、 结构等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 要作用,它可以加速或者延缓社 会的发展 。 但是人口因素对社会历史的发 展仍然并不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人类为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 而从事的生产劳动。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们之间要进行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 在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劳 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 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 毛泽东:1949年没有高兴,1956年才真正高兴起来
再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
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
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 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 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 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视频:希望的田野-农村改革纪实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 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 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如:石器— 原始公社;青铜器—奴隶制;铁器—封建制等)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如:资本主义的
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英法的经济与哲学)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即思想也有自身的演进逻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如:社会主义思想)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类型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二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社 会发展的普遍的、基本的规律。 (2)基本内容: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性 质、形式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变化一定要适合经 济基础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3)方法论意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 理论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客观依据。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 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 历史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观的
基本 问题
唯心史观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观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 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 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是环境 的产物”与“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
社会意识形态
非社会意识形态
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 不具有阶级性
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精神的标志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如: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与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德国和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 的性质。 (政治上层建筑执行强制性控制,思想上层建筑执行 非强制性控制。比如意识形态控制:消费主义。资 本对社会的控制越来越趋于柔性化)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其一,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其二,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 芽之间的矛盾; 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其三,适应经济基础要求建立起来的新的上层建筑在一段时期 内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 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层建筑就在总体上不再适应经济基 础发展的需要,其矛盾则边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1)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地理环境通过对社会生产的不同影响,对社会的发展 起加速或者延缓的影响作用 一般说来,在其它条件大体相同而地理环境不同的情况下, 地理环境优越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就快一些,反之就 慢一些。例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地理环境能够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 及其发展方向 例如:森林资源丰富的加拿大,木材工业就是国民经济的支 柱产业;草原辽阔的澳大利亚,畜牧业就特别发达;而国土狭 小、资源缺短缺的日本,则凭借自己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高 科技,从国外输入原材料进行精加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加工 工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