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填空1.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身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系统。

2.自卑是个体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和其他原因而产生____轻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低估自己_______________的心理体验。

3.造成退缩行为的主要原因是____气质因素____________和_____家长的教养方式___________。

4.网络对人们的___学习方式_________、_____交流手段____________和生活习惯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自杀行为有致死,致残与经救治痊愈等多种结果,存在_____自杀已遂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自杀未遂_________________。

6.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心理由___心理过程__________和____个性心理_________两大部分组成。

7.心理障碍是对许多___异常心理现象_____________和____异常行为_____________的统称。

8.强迫症的表现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___强迫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强迫意向____________、强迫动作三方面。

9.青年人正处在精力旺盛、___求知欲强__________、___想象力丰富____________的人生最佳阶段,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足以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

10.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 -2R)则将自杀分成___自杀意念____________、___自杀未遂____________、自杀死亡等三类。

11.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_____身体_________、______智能_________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12.弗兰克把发现生活意义的人,称为超越自我的人。

强调_____意义___________、__意志______的重要性是他的心理健康观点的核心。

13.产生口吃的原因主要有__模仿__、_____教育不当__________、强烈的精神刺激。

14.网络对人们的___学习方式_________、_______交流手段__________和生活习惯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5.自杀行为有致死,致残与经救治痊愈等多种结果,存在________自杀已遂_____________或_______自杀未遂。

16.1989年,WHO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___社会适应良好_____和__道德健康____。

”17.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包括_____自然观________、____社会观______和人生观。

18.__入睡困难______困难和_______维持睡眠困难____困难称为失眠。

19.青年人正处在精力旺盛、____求知欲强_____、___想象力丰富____的人生最佳阶段,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足以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

20.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 -2R)则将自杀分成____自杀意念______、_____自杀未遂、自杀死亡等三类。

21.人的心理过程包括___认识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过程______________和意志过程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过程。

22.攻击行为的矫治方法主要有____强化的手段_______________和______进行思想教育工作_____________。

23.产生抑郁症主要与_____家族史__________、___精神剌激因素_____________、内分泌因素有关。

24.网络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在_____网络行为活动___________和______网络社会中________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

25.自杀是生物、_____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______________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名词解释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求助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挫折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情绪反应。

3.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4.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它是人从事各项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动的方向,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5.理智型自杀理智型自杀指不是由于偶然的事件唤起的激情状态导致的,而是个体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推理和判断之后,逐渐萌发自杀的意念和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的手段与方式,进行自杀前的准备后而发生的自杀行动。

6.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具有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以及良好的对自己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7.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能否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力,是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对挫折的一种能力。

8.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作用的最终环节,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律等,是个体在自我体验的推动下,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自觉而有目的的调整。

9.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10.冲动型自杀冲动型自杀也称情绪性自杀,是由明显的偶然事件如失恋、重大挫折等强烈刺激引发个体爆发性的情绪,如委屈、激愤、悔恨、内疚、羞愧、烦躁或赌气等,在个体情绪失控状态下引起的冲动自杀行动。

11、认识过程: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

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之一,是客观世界转化为主观意识的重要环节。

它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

12、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工作者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而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设计的普及性教育活动。

13、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和冲动行为等。

14、心理危机:是指人们面临突然的、重大的生活事件或变化,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15、理智型自杀指不是由于偶然的事件唤起的激情状态导致的,而是个体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推理和判断之后,逐渐萌发自杀的意念和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的手段与方式,进行自杀前的准备后而发生的自杀行动。

16、心理: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7、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8、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常伴有孤独、不安、敏感、忧伤、身体不适和失眠的情绪障碍。

19、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者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症状得到缓解,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20、冲动型自杀也称情绪性自杀,是由明显的偶然事件如失恋、重大挫折等强烈刺激引发个体爆发性的情绪,如委屈、激愤、悔恨、内疚、羞愧、烦躁或赌气等,在个体情绪失控状态下引起的冲动自杀行动。

21.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专家运用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沟通形式,给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出现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指导,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过程。

22.挫折防卫机制挫折防卫机制就是在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无意地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轻精神痛苦、恢复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

23.焦虑焦虑是人在面临当前的或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痛苦的情绪体验。

24.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25.自杀管理自杀管理也叫自杀预防与干预,是指针对诱发自杀发生的种种因素,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实现最终预防自杀目的各种措施的总和。

三、简答题1.学校恐惧症有哪些表现?(1)上学恐俱。

学生异常怕上学,经常以呕吐、腹痛、头痛为理由,不去上学。

(2)学科恐惧。

学生怕学某一学科,如害怕上物理课,见到物理题就紧张、恐惧。

(3)考试恐惧。

参加考试时,患者极度紧张,常伴有恶心、发抖、高烧等症状。

(4)教师恐惧。

这是学生对某个教师所产生的恐惧反应。

教师恐惧多数是由于某教师对学生不适当的严格管教造成的,如对学生的错误言行处理得不妥当,或不明真相冤枉了学生等。

学校恐惧症在小学生中发病率较高。

据日本学者的调查,在200万学龄儿童中,每年约有5万人因患此症而不得不停课休学。

国内近年来也常有关于学校恐惧症的报道。

2.挫折防卫机制的方式有哪些?积极的挫折防卫机制有仿同、升华、补偿、幽默;消极的挫折防卫机制有文饰(推诿、酸葡萄作用、甜柠檬作用)、潜抑、投射、反向。

3.简述网络心理特点。

网络对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有极大的吸引力,其网络心理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1)猎奇心理;(2)满足心理;(3)依赖心理;(4)娱乐心理;(5)寄托心理;(6)补偿心理。

4.嫉妒心理是怎样产生的?(1)好胜心强。

在学习和工作上,如过于争强好胜且屡屡受挫,嫉妒之心便会油然而生。

有嫉妒心的人往往不是竞争格局中的弱者,而是有相当实力的强者。

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不会对成绩优异的学生产生嫉妒,而只有那些彼此力量相差不多的学生,才会对别人胜过自己产生嫉妒。

所以,嫉妒实质上是个人争强好胜心理的一种表现。

(2)不良性格。

如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缺乏爱心等,容易使人产生嫉妒心理。

(3)家庭因素。

如果父母心胸狭窄,办事刻板,不肯吃一点亏,又非常嫉贤妒能,他们的行为肯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子女。

5.个体在受挫后,有哪些具体的反应?人一旦遭遇挫折后,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

这些反应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受挫折后伴随强烈的情绪性活动产生的情绪性反应;二是在理智控制下作出的理智性反应。

这里着重介绍对身心造成较大影响的消极反应,即情绪性反应。

相关主题